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研究引种的茶树品种黄金茶1号鲜叶以及春梢所制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金茶1号春梢鲜叶氨基酸、咖啡碱显著高于对照,而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酚氨比低于对照;夏、秋梢鲜叶内含物质丰富,各生化成分含量相对高于春梢.春梢所制绿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酚氨比低于对照,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以及氨基酸总量高于对照;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7种,各香气类别、组分所占比例均与鄂茶1号有明显差异;感官审评表明,黄金茶1号所制绿茶苦涩味低、嫩香浓郁、滋味鲜醇淡爽,品质优于鄂茶1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一路香’茶树新品系的茶类适制性及生化成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连续3年春季,分别以‘福鼎大白茶’和‘黄棪’为对照,采摘一路香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闽南乌龙茶工艺加工制样,并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品质鉴定结果表明:一路香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稍带花香,味较醇,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1.2分;制绿茶汤色黄绿,有奶香,味较鲜爽,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0.45分;制白茶有清香,味清甜,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0.53分;制闽南乌龙茶花香浓郁,味醇爽,水中有香,3年平均总分比对照黄棪高1.25分。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一路香红茶和绿茶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游离氨基酸与对照相当;一路香白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比对照福鼎大白茶低;一路香乌龙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含量均比对照黄棪高。【结论】初步得出‘一路香’是个多茶类兼制的优异茶树新品系,在不同茶类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均超过对照。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和利用武夷山的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促进武夷山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本实验对鬼洞白鸡冠的夏茶适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鬼洞白鸡冠的夏茶树型都为灌木型,树姿为半开展。叶形为长椭圆形,成熟叶片叶色为深绿色,叶尖形状为钝尖,叶质较厚软,茸毛少,属于中小叶种。(2)鬼洞白鸡冠的夏茶制成成茶后,水浸出物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39.02%:茶多酚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24.97%,鬼洞白鸡冠红茶最低:咖啡碱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2.64%:游离氨基酸以鬼洞白鸡冠乌龙茶茶最高为2.11%。(3)鬼洞白鸡冠的夏茶加工为红茶、绿茶、鸟龙茶,通过感官审评,制成红茶的品质最优,制成乌龙茶品质也不逊色,而制成绿茶的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4.
刘洋  陈勤操  李义全  滕杰 《茶叶通讯》2021,48(4):686-690
武宁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是江西宁红茶三大产区之一.本试验以武宁县境内种植的群体种茶园茶树鲜叶制作的红茶(简称茶园红茶)为对照,对以太阳山野生茶树鲜叶为原料按最佳工艺加工的红茶(野生红茶)进行主要生化品质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太阳山野生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没食子酸、咖啡碱、可可碱和茶黄素含量均高于茶园红茶,且外形条索肥壮、乌润有光泽;汤色红亮;香气鲜爽、有收敛性、带梅子味;滋味浓郁持久、带果香;品质较优异,与当地茶园红茶相比,其香气和滋味具有典型的野生红茶地域特色,感官审评总分稍高于茶园红茶.本试验结果可为江西省太阳山野生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武夷名丛'白鸡冠'品种的茶类适制性,提高其加工利用价值,促进地方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本研究以白鸡冠茶树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制成白茶、绿茶,分析样品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白鸡冠制成的白茶、绿茶均表现出滋味鲜爽的品质特征,感官综合品质较优,表现出良好的白茶、绿茶适制性.白鸡冠绿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茶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白鸡冠白茶,白鸡冠白茶和绿茶中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福鼎大白的白茶和绿茶.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英红九号、滇红、祁门红茶三种红茶,分别进行感官品质评判,测定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感官审评品质,生化成分含量对比分析表明,三种红茶中,英红九号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最高,品质最好,其次是滇红,祁门红茶稍低。三者在抗氧化活性的比较中,英红九号红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滇红次之,祁门红茶稍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武夷单丛玉麒麟的植物学性状、加工适制性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玉麒麟为无性系,灌木型,树姿半披张;叶形为椭圆形,成熟叶片叶色为绿而有光泽,叶尖钝尖;叶片着生角度稍上斜状生长,叶质厚软。(2)夏茶加工,品质感官评定,与玉麒麟加工绿茶和乌龙茶相比,玉麒麟加工红茶品质更优。(3)玉麒麟加工绿茶、红茶、乌龙茶过程,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从鲜叶到成品茶呈现递减趋势,总体含量在23.89%-47.86%、23.76%-28.50%之间;咖啡碱、氨基酸从鲜叶到成品中含量有差异但没有规律性,总体含量在1.97%-2.74%、1.88%-2.80%之间。  相似文献   

8.
“超干”发酵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发酵环境条件下的红茶新发酵方法。本文以紫牡丹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在采用超干发酵方法加工红茶过程中的7个关键节点取样,分别测定各茶样的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花青素含量、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等品质相关指标,进而对其酚氨比值、茶色素各组分含量占比、花青素含量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品质相关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升降变化与感官审评结果基本吻合,“超干发酵”及配套加工技术是紫牡丹红茶最佳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几个坦洋工夫红茶产品的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内含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的测定,探讨坦洋工夫红茶品质与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坦洋工夫红茶茶汤滋味的浓度与水浸出物、茶多酚、茶红素的含量有关,茶汤滋味的鲜爽度与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多酚的含量有关,茶汤的红浓度与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茶汤的亮度则与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有关,香气与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岳山红”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沸水冲泡法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不同浸泡水温(常温)、茶水比及不同浸泡时间的组合制备的茶汤品质,结合比较各处理茶汤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并对感官审评和成分测定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探明3个因子对感官审评和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从而优化“岳山红”冷泡技术参数.综合考虑感官审评和成分分析结果, “岳山红”的最优冷泡饮用方法为:水温25℃,浸泡1.5h,茶水比1∶40或水温30℃,浸泡1.5h,茶水比1∶50.  相似文献   

11.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福鼎大白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设置0 lx、3 000 lx、6 000 lx、9 000 lx、12 000 lx、15 000 lx等6个光照强度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每隔30 min取样,测定茶多酚、黄酮、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黄素组分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同光照处理样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黄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现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总量和茶黄素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拐点在发酵120 min左右。不同光照强度处理间比较,15 000 lx强光照处理会促进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的下降及黄酮、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积累;9 000 lx处理样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3 000 lx处理样的茶黄素组分总量和茶氨酸比重最高;感官审评结果表明3 000 lx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3.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4.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摊叶厚度2 cm的微波初干工艺技术,所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红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茶多酚、茶褐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由43种增加到50种,其中芳樟醇、苯乙醇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P<0.05),并产生了(Z)-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6,6-三甲基-1-环己烯-1-甲醛、丁香酚等甜香、花香成分。微波初干工艺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鉴定评价武夷山茶区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以70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叶片为材料,对其解剖结构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0份武夷名丛的17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5,平均变异系数为17.64%;总体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病虫性平均隶属函数均值和抗寒性平均得分分别为0.40、0.39、1.28;大多数武夷名丛适制乌龙茶或绿茶,少数适制红茶或红绿茶兼制;平均生产力指数为2648.85,潜在生产力总体较高;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70份武夷名丛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之间除了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表皮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及草酸钙结晶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解剖结构性状均存在显著甚至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代表了17个叶片解剖结构指标84.26%的信息;根据主成分及其对应特征值计算各武夷名丛的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武夷名丛综合性状优良,可在乌龙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利用、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研究结果旨在为武夷山地方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分析造成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以649个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滋味物质和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表明:获奖肉桂茶滋味物质含量比未入围肉桂茶丰富。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除K、Mg、Mn、Co外,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对武夷肉桂茶等级间差异的总差异解释达到43.391%,矿质元素解释度仅有26.996%。热图分析表明,武夷肉桂茶RA(特等奖)和RB(一等奖)在总黄酮、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因、EGCG、EGC、GC、GCG等指标显著积累,其酚氨比更高,RC(优质奖)和RD(未入围)在Mn和Mg有显著积累。相关性分析表明,武夷肉桂茶等级与茶多酚、EGCG、酚氨比、咖啡碱、ECG、EGC呈显著正相关,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客观判别武夷肉桂茶的品质差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乌龙茶品种黄棪作对照,对'芝龙'茶树新品系进行形态特征、春梢生育期、产量、制茶品质、抗逆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表明:'芝龙'新品系为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早生种;芽期比黄棪迟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制乌龙茶香清幽,味醇爽、汤中有香,内质评分优于对照种.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 51.4%、茶多酚 20.95%、氨基酸4.05%、儿茶素总量13.37%、咖啡碱4.95%.耐寒性强,耐旱与抗病虫害性能均与对照种相当,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武夷山地区36份茶树种质资源样品为试验样本,通过测定样品中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量,分析武夷岩茶初制加工中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之间、鲜叶和毛茶之间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36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3类,发现各类群间GA、EGC、EGCG和儿茶素总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毛茶与鲜叶各内含成分的转化保有率发现,经过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后,L-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的损耗率不超过20%,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没食子酸含量平均提高了40%以上。研究为了解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稳定茶叶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