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橡胶主要品系对炭疽病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4—1989年橡胶树抗炭疽病特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34个主要橡胶品系中,热研44—9、热研11—9、热研88—13、热研7—31—89、保亭933、南强1—97具有对炭疽病的抗性;B143、南华1、PB86、热研10—14—38为高度感病品系;其余的参试品系,有17个为中度感病品系,7个为感病品系。深入研究不同抗病等级品系炭疽病的侵染过程发现,抗病品系人工接种的潜育期较长,产孢较迟,产孢量较小,病害严重度也较小;而感病品系则潜育期很短,产孢早且产孢量大,病害严重度大。室内人工接种离体叶蓬的病害潜育期、病情指数与品系的抗病力高度相关,可以用于橡胶品系抗病力的早期鉴定。根据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提出利用室内人工接种离体叶蓬鉴定品系抗病力的回归模式,经3年验证,准确率为90%。 相似文献
5.
柱花草盆播苗抗炭疽病接种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柱花草炭疽病是目前严重危及化草生产的主要病害。对22个柱花草优选株系的盆播苗进行了人工接种炭疽病原菌鉴定,初步选出一批有希望的抗病株系,为进 下育成抗品种提供了种质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上分离到的18个炭疽菌菌样进行种的鉴定,结果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12个菌样,兰科刺盘孢C.orchidearum Allesch.为6个菌要。 相似文献
7.
檀香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省近几年来趋重发生的檀香炭疽病,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檀香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该菌菌丝及分生孢子均能在10~35℃条件下生长,且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及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该菌菌丝生长能适应的p H值范围为4.0~11.0,最适p H值为6.0,分生孢子萌发p H范围为4.0~11.0,最适萌发p H为5.0,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而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该病病原菌在以蔗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以蛋白胨、尿素、酵母膏浸粉、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狐尾椰子炭疽病症状及其病原菌形态进行观察,按照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认为该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并根据发病规律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韧皮纤维作物,炭疽病是苎麻重要病害之一,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植物病原真菌传统分离法,对采自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苎麻主产区感染炭疽病的苎麻叶片进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β-tubulin, TUB2)的克隆和分析,对引起苎麻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分析,确定引起我国苎麻炭疽病的病原主要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希金斯炭疽菌(C.higginsianum)。根据新的炭疽菌种的分类方法,苎麻炭疽病病原分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C.gloeosporioides complex)和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 complex)复合群。研究结果为研究苎麻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以及苎麻抗炭疽病分子育种研究和有效绿色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满足城乡绿化、美化的需要,对枫香进行不同基质扦插试验研究。、[方法]通过对6种不同基质(栽培基质与生根粉)的扦插对比试验,找出最经济、扦插生活率最高的的快繁技术、[结果]扦插基质为蛭石、ABT2号生根粉300mg/kg中浸30min处理的枫香苗扦插成活率最高。[结论]以蛭石为扦插基质,ABT2号生根粉处理后的扦插苗成活率较高,可为枫香扦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茶树上分离获得ZHG、WSX、WHG、FTG、ZTG、AHD、WRG、SLH等8株能侵染茶树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SLH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余7个菌株均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fructicola为能侵染茶树的新记录种炭疽菌,将其ITS序列与寄主分别为油茶、茉莉和番石榴等木本植物的9株炭疽菌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自茶树的7个C. fructicola菌株种内存在碱基突变或缺失,且与寄主为茶树、油茶、茉莉等植物的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木霉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出1株强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该菌株对茶炭疽病菌抑菌率达76.96%,并能在茶炭疽病菌菌落上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及绿色分生孢子,使茶炭疽病菌菌落萎缩,颜色变暗;其发酵液也能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0.08%。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LS17110205发酵液能使茶炭疽菌菌丝表面皱缩。基于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S17110205鉴定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对琯溪蜜柚炭疽病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以琯溪蜜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用生长速率法和人工接种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FX28进行抑菌谱及防治效果测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25份土样中共分离到放线菌105株,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有16株,其中菌株FX28抑菌活性最高,其抑菌带宽度为15.3 mm,抑制率达86.4%,抑菌谱广,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琯溪蜜柚黑点病菌、琯溪蜜柚黑斑病菌等1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菌丝分枝增多、变粗、顶端膨大等,对琯溪蜜柚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8%和71.1%。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FX28为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 相似文献
15.
柿炭疽病主要为害新梢、果实,造成树势衰弱、产量下降,是永泰县柿树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通过柿炭疽病发生特点调查、药效试验和当地防治经验,提出以健生栽培为主、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茶树炭疽病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SSR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选取龙井43为母本,白毫早为父本的170株F1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对该群体分别进行了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田间观测和室内侵染试验,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性状进行QTL定位与分析。结果显示:从F1群体病叶上分离纯化出一种茶树炭疽病病菌HZ-1,经NCBI BLAST比对,其ITS基因序列与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为99%。对F1群体的炭疽病抗性表型分析发现,田间环境下的感病单株的占比(41%)高于室内环境(24%)。QTL分析显示,在6个不同的遗传连锁群(Linkage group,LG)上共检测到8个QTLs,单个QTL的LOD阈值变幅为2.53~6.80,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5.6%~13.8%。LG10存在1个控制茶树炭疽病抗性性状的主效QTL,LOD值6.80,表型变异贡献率13.8%。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国内橡胶树尖孢炭疽复合种内不同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种间差异情况,评价了4个代表性菌株(Colletotrichum bannanense YNML52,C. laticiphilum YNJH17109,C. australisinense GX1655,YNJP162)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在不同温度、pH、水活度下的生长情况,并评价了这些菌株对橡胶不同品种和不同作物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碳源、氮源利用,适宜生长温度、致死温度、pH和水分活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致病性分析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谱也存在显著差异,YNML52的寄主范围较窄,具有很强的寄主专化性。通过评价生态因子对橡胶树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橡胶病害发生规律和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依据河口县的地形地貌特征,分东部、西部及中南部并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香蕉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蕉炭疽病在河口地区1~3月基本维持较低的危害水平,4月初开始发病,8~12月中旬处于危害的高峰值,12月份后逐渐下降;全年月平均危害率达38.44%,月平均危害指数0.81,处于危害率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与东部、中南部地区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月平均危害率西部地区(49.61%)>中南部地区(35%)>东部地区(30.72%);不同海拔对香蕉炭疽病的田间发生危害有一定影响, 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