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调查传统胶园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探讨全周期种植方式对胶园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有37种物种,总密度为0.975个/m2,而传统胶园有51种物种,总密度为2.698个/m2;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植物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小于传统胶园,而其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传统胶园(p<0.05);与传统胶园相比,全周期种植方式能导致胶园林下植物物种和个体数(或丛数)减少,植物多样性降低,但其物种的生态优势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宽行中间作疣柄魔芋,分析不同位置疣柄魔芋的叶片特征、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探索疣柄魔芋在胶园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叶片数、叶柄长、小叶长、叶柄基部直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块茎重量6个性状中,除SPAD值在不同位置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5个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以东侧大于西侧;每667 m2胶园间作魔芋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橡胶,橡胶和魔芋纯收入分别为255、1 501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总结多年的试验示范经验,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在开割胶园林下间作鹿角灵芝、竹荪、毛木耳、大球盖菇等林下菌的效益和促进胶园增产的效果。林下菌产值高达9万~150万CNY/hm2,利润6万~32.06万CNY/hm2,超过干胶产值数倍。林下菌产中灌溉和产后留在胶园的菌糠,起到了胶园增水和增施有机肥的良好效果,促进干胶增产15%~25%。单纯为胶园灌水,总成本虽只有637.6 CNY/hm2,但实现干胶增产需5 a回收成本;而配套林下菌后,胶园节水灌溉总成本虽高达3 420~7 200 CNY/hm2,但当年即可回收成本。开割胶园林下节水灌溉胶-菌间作的高产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的豆薯产量及其抗逆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间作豆薯小区的橡胶株产与常规种植胶园的没有显著差异;间作豆薯的产量为12.7 t/hm2,与单作豆薯的产量(13.5 t/hm2)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位置间作的豆薯产量间存在差异,以大行中间至少6 m宽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靠近橡胶树两边的豆薯产量(p<0.05);不同位置间作豆薯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单作对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除E4和M的SOD活性以及E1的Pro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外)(p<0.05)。表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豆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胶园间作研究多集中在幼龄胶园,而对成龄胶园研究不多,多局限在生产力、生态、水分、化感作用、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济效益上,而很少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来研究橡胶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养分竞争、水分竞争,而养分、水分资源协同高效利用的研究则更是少见。未来胶园间作的研究应着眼于成龄胶园,解决成龄胶园各组分之间的养分、水分竞争问题,着重探讨成龄胶园根系及其分泌物对养分、水分竞争的影响作用,阐明养分、水分竞争的机制,提高间作系统养分、水分利用率,为成龄胶园间作中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研究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间间作生姜的生长及其抗逆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宽行中间12 m宽的区域内,不同位置间作的生姜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以宽行东侧约3 m宽区域的生姜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表现最好,产量最高,其次为西侧区域,在宽行中间6 m宽的区域则不适宜生姜生长;不同位置间作生姜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中靠近橡胶树的两侧较适宜生姜种植(特别是东侧),不同位置间作对生姜抗逆生理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产量与子实体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胶价低迷,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而橡胶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大球盖菇为对象,采用地栽方式,研究在胶园林下试种栽培大球盖菇的产量表现,并对大球盖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发展橡胶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林-菌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栽培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段,胶园林下的气温和湿度在适宜大球盖菇生长的范围,初步试种的产量在3.46~5.22 kg/m2,平均为4.28 kg/m2。大球盖菇干品中,总糖、粗蛋白和粗脂肪三大类营养成分总含量为80.5%~85.8%,灰分为9.15%~9.62%,功能性成分粗多糖、粗纤维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46%~6.42%、5.25%~7.35%和0.153%~0.197%。在测定的7种矿物质元素中,钾和镁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总体而言,开伞和未开伞的大球盖菇营养成分差别相对较小,而菇盖营养成分要高于菇柄。综上所述,胶园林下环境能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并获得一定的产量,其菇体的营养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四分场实施利用橡胶树更新林地套种菠萝发展非公经济的项目,大大提高了农场现有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了职工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效缓解职工收入偏低,农场发展困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只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种植密度对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增高,先玉335的平均倒伏率大于郑单958;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且与倒伏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倒伏率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倒伏率与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各大甜菜种植区栽培情况的走访和详细调查,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和劳力等实际状况,摸索总结一套适应当地甜菜优质高效栽培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模拟人工淹水逆境的试验方法,研究花生生育后期,湿涝胁迫对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涝胁迫可使花生的百果重、百仁重、饱果率、出仁率、单株生产力、单株结果数和产量明显降低,籽仁脂肪和油酸含量有所降低,蛋白和亚油酸含量有所提高。湿涝胁迫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程度:结荚期胁迫危害大于成熟期,平作种植危害大于起垄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