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靖远县沿黄灌区进行了水稻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地块的整体地力属中等水平,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表现为低N,中P、K.在该地力条件下,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374.14、131.91、298.33 kg/hm2时,水稻产量为12 000.49 kg/hm2,达最大经济效益水平.结合靖远县沿黄灌区水稻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氮、磷、钾肥用量对靖远县沿黄灌区春玉米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钾肥(X3)与春玉米产量(Y)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优化解析,得出春玉米最佳施肥量为N365.25kg/hm^2、P2O576.96kg/hm^2,K2O103.50kg/hm^2,玉米产量可达15545,40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328.65kg/hm^2、P2O587.60kg/hm^2、K2O112.35kg/hm^2,玉米产量可达15532.50kg/hm^2。  相似文献   

3.
在靖远县沿黄灌区对引进的10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穴播栽培条件下,以金北玉518折合产量最高,为17 2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2.6%;DH518次之,为16 7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9.8%;正泰101居第3位,为16 25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6.4%;武科606、金穗12号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分别增产5.7%、1.6%。综合考虑认为,金北玉518、DH518、正泰101、武科606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高,可进入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4.
在白银沿黄灌区进行了胡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效果研究。建立了胡麻籽粒产量及粗脂肪产量与氮、磷、钾施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胡麻的最大施肥量为N 151.05~151.20 kg/hm2、P2O5130.20~130.95 kg/hm2、K2O 64.05~69.60 kg/hm2,该施肥水平下胡麻产量可达(2 971.5±10.9)kg/hm2,粗脂肪产量可达(1 075.5±4.7)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131.10~135.75 kg/hm2、P2O5113.40~118.20 kg/hm2、K2O 33.15~44.25 kg/hm2,该水平下胡麻产量可达(3 018.0±10.9)kg/hm2,粗脂肪产量可达(1 066.5±4.7)kg/hm2。  相似文献   

5.
兰州沿黄灌区4种马铃薯高效节水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沿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在研究马铃薯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和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基础上,总结了4种适合当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沿黄灌区露地芹菜绿色生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以期为沿黄灌区露地芹菜绿色生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以克新1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甘肃中部半干旱灌区黄麻土马铃薯平衡施肥的效应。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中部半干旱灌区马铃薯平衡施肥的OPT中,磷量不足,氮量基本适宜,钾量偏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张掖市沿山冷凉灌区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提出了适于该区域应用的加工型马铃薯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以为该区域和同类区域马铃薯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沿黄灌区玉米套种针叶豌豆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品种沈单16号和针叶豌豆品种MZ-1为材料,在甘肃沿黄灌区进行了玉米套种针叶豌豆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套种针叶豌豆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其中2行玉米套种3行针叶豌豆模式的优势最明显,为最佳套种模式,较单种玉米增产1950.0 kg/hm^2,增加纯收益2896.7元/hm^2;较单种针叶豌豆增产8752.5 kg/hm^2,增加纯收益10693.5元/hm^2。可在甘肃沿黄灌区及同类地区推广。对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表明,2行玉米套种2行针叶豌豆的模式还有进一步增产的潜力,且抗击外界微小干扰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
马非  王孝忠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63-65,131
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扩灌区划分为5个责任分区,运用水蚀径流场和风蚀小区等方法对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固海扩灌区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总面积为409.5 hm2,林草成活率达87%以上,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扬沙日数减少至5.9 d,沙暴日数减少至0.5 d,相对湿度提高到47.2%,年蒸发量降低到1 835 mm,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7 862.90 hm2;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均达到了2级以上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5,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林草覆盖率为15.09%。  相似文献   

13.
2011—2012年在宁夏灌区5个县(区)对鲜食玉米、籽粒玉米、饲草玉米品种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霜冻来临之前,鲜食玉米达到可食收获期,其中鲜食玉米NDW68品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在晚秋季节有效补充了鲜食玉米市场供应需求,经济效益明显;籽粒玉米品种F10-3、金谷9号在不同区域内经济收益不稳定,产量变幅较大,总体表现F10-3适应性优于金谷9号;饲草玉米ND4、银玉系列经济收获时成熟度可达4~6成,收益较好,适应性看好,可作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为鲜食大豆在该地区的引种与发展提供参考,对从国内鲜食大豆主产区引进的7个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沈鲜1号和引豆9701较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豆荚饱满、食味品质佳,沈鲜1号生育期68 d,可作为早熟鲜食大豆品种示范推广;引豆9701生育期81 d,可作为中晚熟品种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以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为研究对象,灌溉工程费用的计算包括工程投资费用和工程年运行费用,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灌区效益。以工程投资函数、工程年运行费用函数、灌区效益函数为基础,以灌溉面积为参数,灌区年净现值最大为目标建立引黄灌区规模优化模型,对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靖远县不同年限沼液的养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白银市靖远县正常产气的1 a沼气池沼液和3 a沼气池沼液的养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重金属含量、其它物质含量及p H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 a沼气池沼液和3 a沼气池沼液的养分含量都很丰富,但随着年限的增加,沼液中的养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重金属含量、其它物质含量及p H也明显增加。同时由于沼液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有害离子的增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灌区的灌溉管理改革进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的进展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灌区的灌溉管理改革的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而且用水协会管理已经成为改革的主导方式。另外,在改革的快速推进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农民的参与也都有了较大进步。实证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在改革的推进中,不仅政府的政策干预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禀赋条件及水利设施状况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农业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方法,对黄河下游农业生态脆弱度进行了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对农业脆弱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善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环境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