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洋葱伯克霍尔德溶磷菌的筛选和溶磷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磷矿区植物根围土中,筛选出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及优化溶磷培养条件.【方法】通过稀释凃板法分离、筛选菌株,并进行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和16S r DNA测序鉴定;正交试验优化溶磷培养条件.【结果和结论】筛选出22株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YN2014102的溶磷能力最强,在10 g·L-1的磷矿粉培养基中能释放244.75 mg·L-1水溶性磷.经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和16S r DNA测序,该菌株被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10 g·L-1的磷矿粉、28℃、摇床转速为180 r·min-1的条件下培养5 d,溶磷效果最好,达277.08 mg·L-1.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黄壤区土壤磷素有效性。[方法]通过PVK平板法从贵州黄壤分离出多株溶磷细菌。[结果]多次纯化得到14株溶磷能力大于395 mg·L~(-1)的菌株,其中菌株W4的溶磷能力为564.07 mg·L~(-1),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因此,选择W4作为试验菌株进行下一步黄壤溶磷细菌溶磷特性的研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W4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sp);通过测定培养基成分含量对溶磷作用的影响,发现当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10 g·L~(-1)时,其含量显著影响W4的溶磷能力(P<0.05),当葡萄糖浓度大于10 g·L~(-1)时,其含量对W4的溶磷能力影响较小,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大于15 g·L~(-1)时,微生物活动产生的葡萄糖酸会增加进而对菌体有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液中硫酸铵浓度的增加,W4的溶磷能力逐渐下降,而菌体生长则显著增加(P<0.05);W4以葡萄糖为碳源和硝酸钾为氮源溶磷能力最强,为640.10 mg·L~(-1);外加磷源对W4溶磷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了解黄壤溶磷细菌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际溶磷菌分离鉴定及溶磷过程中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地区大豆Glycine max根际溶磷菌的种类及溶磷特点。【方法】利用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菌,16S rDNA序列测定和Vitek2生理生化系统对菌株进行分析鉴定。测定菌株生长量、溶磷量、培养基pH变化与有机酸的产生。【结果】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溶磷菌株WJ1、WJ3、WJ5和WJ6。4个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苍白杆菌属Ochrobacterum sp.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sp.。4株溶磷菌96 h内最大溶磷量分别为558、478、596和586μg·m L-1。甲基红试验和培养物p H测定结果表明:4个菌株在溶磷过程中可使培养物的pH下降,当p H小于4时,会明显阻碍菌株的生长。p H为5时,WJ1和WJ3的生长受到轻微的影响,WJ5和WJ6能正常生长。GC-MS对菌株在溶磷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表明,4菌株均分泌多种有机酸,其中α-酮戊二酸在WJ1、WJ3和WJ6菌株溶磷过程中大量产生。【结论】4菌株具有较好的溶磷能力,溶磷过程中分泌有机酸种类不完全相同,有机酸的分泌造成培养基的p H降低,影响菌体生长,而菌体数量决定各菌株的溶磷量。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松嫩草地微生物深度开发和利用,采用PKO无机磷培养基,从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根际分离获得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对菌株采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进行溶磷水平测定。结果表明:筛选菌株对磷酸钙的分解能力差异较大(P0.05),其溶磷量为7.60~348.14mg·L~(-1),筛选菌株的溶磷量与分泌有机酸量、培养基质pH都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筛选菌株都可以分泌生长素,生长素分泌量介于11.00~16.55mg·L~(-1),大多数菌落呈淡黄色或乳白色、不规则、不透明、扁平、无色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200 mg/L镉(3CdSO4.8H2O),从电子垃圾污染区土壤中筛选到1株强抗镉真菌,经ITS序列鉴定为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us.该菌株可在镉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PDA平板上生长良好,抗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镉的抗性可能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碱性物质有关;菌株对镉、铅、锌和铜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超过500 mg/L,菌体对9种重金属离子抗性的强弱顺序大致为:Zn2+、Cd2+>Pb2+>Cu2+>Co2+>Ni2+、Cr2+>Hg2+、Ag+.该菌株对3种难溶性的磷酸盐具有溶磷作用,溶磷能力强弱顺序为:Ca3(PO4)2(104 mg/L)>AlPO4(86 mg/L)>FePO4.4 H2 O(17 mg/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机磷固、液体培养基及各种基本培养基、磷源等对两株溶磷真菌(FC和H3)溶磷能力的影响,以获得最适合这些菌株发挥溶磷潜力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在无机磷和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及含不同磷源(磷酸三钙、磷酸铁、磷酸铝、磷酸氢钙和有机磷)、不同浓度磷酸三钙(0.3%、0.5%、0.7%、0.9%和1.1%)培养基的溶磷能力。【结果】FC和H3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最适培养时间为5d。分别在无机磷及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中培养7d后,FC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NBRIY〉无机磷〉NBRIP〉SP〉有机磷〉NBRIYP,H3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无机磷〉NBRIP〉SP〉NBRIY〉有机磷〉NBRIYP。以4种不同磷酸盐为磷源,FC菌株对磷酸盐的溶解能力依次为磷酸氢钙〉磷酸铝〉磷酸铁〉磷酸三钙,H3菌株溶解磷酸氢钙的能力较强,其次为磷酸三钙。在含不同浓度磷酸三钙的液体培养基中,两株菌株均能生长并具有溶磷能力,当磷酸三钙浓度为0.5%时,菌株溶磷能力最强。【结论】FC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NBRIY,H3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无机磷培养基。FC和H3菌株对难溶磷酸盐均有溶磷能力,而对磷酸氢钙的溶解能力较强;H3菌株对磷酸三钙的溶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机磷固、液体培养基及各种基本培养基、磷源等对两株溶磷真菌(FC和H3)溶磷能力的影响,以获得最适合这些菌株发挥溶磷潜力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在无机磷和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及含不同磷源(磷酸三钙、磷酸铁、磷酸铝、磷酸氢钙和有机磷)、不同浓度磷酸三钙(0.3%、0.5%、0.7%、0.9%和1.1%)培养基的溶磷能力。【结果】FC和H3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最适培养时间为5 d。分别在无机磷及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中培养7 d后,FC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NBRIY>无机磷>NBRIP>SP>有机磷>NBRIYP,H3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无机磷>NBRIP>SP>NBRIY>有机磷>NBRIYP。以4种不同磷酸盐为磷源,FC菌株对磷酸盐的溶解能力依次为磷酸氢钙>磷酸铝>磷酸铁>磷酸三钙,H3菌株溶解磷酸氢钙的能力较强,其次为磷酸三钙。在含不同浓度磷酸三钙的液体培养基中,两株菌株均能生长并具有溶磷能力,当磷酸三钙浓度为0.5%时,菌株溶磷能力最强。【结论】FC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NBRIY,H3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无机磷培养基。FC和H3菌株对难溶磷酸盐均有溶磷能力,而对磷酸氢钙的溶解能力较强;H3菌株对磷酸三钙的溶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1株溶磷细菌的筛选及其溶磷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效溶磷菌并了解其溶磷机制,从生活垃圾堆积地采集土样,筛选出10株对卵磷脂和磷酸钙均有溶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液体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效兼溶磷酸钙和卵磷脂的溶磷菌LY8,培养6d后2种难溶磷发酵液中水溶性磷质量浓度分别达到647.8 mg/L和26.6 mg/L.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在不同难溶性磷源条件下LY8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不同,对于无机难溶磷磷酸钙,LY8菌株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是有机酸,其次是磷酸酶;而对于有机难溶磷卵磷脂,LY8菌株分泌的主要溶磷物质是磷酸酶,且其分泌的有机酸、蛋白质和多糖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溶磷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溶磷菌、固氮菌和解钾菌按功能不同两两组合培养后筛选出互相不拮抗的菌株组合,进行三菌混合培养,测试得到的5组混合菌株的溶磷、解钾能力。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菌的溶磷、解钾能力均比各菌单独培养时要高,其中,组合1、2和5混合培养时具有1+1+13的溶磷效果,组合3和5混合培养时具有1+1+13的解钾效果。探索组合5的最佳培养条件,发现当培养基C/N比为25,p H 9,温度为30℃时菌株生长总量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无机磷酸钙为磷源,对河南省郑州市西流湖界面沉积物中溶磷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筛选出4株高效溶磷细菌PS-1,PS-4,PS-11和PS-13,在无机磷培养基中28 ℃培养96 h溶出的上清液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580.00,437.98,417.40和283.60mg· L-1,溶磷率分别为28.71%,21.61%,20.58%和13.89%,溶磷能力与pH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根据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PS-1,PS-4和PS-11属于Pseudomonas sp.,PS-13为Aeromonas sp.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马铃薯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技术,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和PEG4000组合,无机盐Ca^2+、K^+、Mg^2+、Na^+、Zn^2+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等对马铃薯花粉萌发和花粉馁生长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马铃薯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最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为蔗糖10%+PEG4000 10%+Ca(NO3)2 0.02%+H3BO3 0.02%+K^+0.500mmol/L,其萌发率最高可达89.6%,在此基础上添加低浓度的Mg^2+、Na^+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1mg/L6-BA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花粉管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AA对马铃薯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无积极影响,相反高浓度还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地研究马铃薯生理特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可降解甲嘧磺隆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富集培养技术筛选得到了19株可降解甲嘧磺隆的微生物。利用液体培养法就不同微生物菌株对甲嘧磺隆的降解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JH3、JH2、JH10、SH3菌株的降解效果较好,其中以JH3菌株对甲嘧磺隆的降解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对JH3菌株的降解作用条件进行了筛选,发现JH3菌株对甲嘧磺隆降解的最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Ⅲ,降解率高达88.66%;研究发现,在基础培养基Ⅲ中,JH3菌株对含有高浓度甲嘧磺隆的单位时间的降解量高于低浓度甲嘧磺隆。  相似文献   

13.
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南瓜疫病菌株PC-1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同,菌丝在葫萝卜琼脂(CA)培养基上生长要好于燕麦片琼脂(OMA)培养基。孢子囊的产生需要有水分,同时也受温度、光照、培养基及菌龄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孢子囊产生的速度加快且数量多,光照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10℃以下无论有无光照均不产生孢子囊。  相似文献   

14.
矮牡丹花粉形态观察与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牡丹花粉为材料,研究花粉的形态及不同培养基对矮牡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萌发率与长球形花粉占花粉总数的百分率一致;适合矮牡丹花粉萌发的培养基为9%蔗糖+0.004 5%硼酸;低浓度(1×10-5~1×10-3 mol/L)的Ca2+促进了花粉管的伸长,高浓度(1×10-2~1×10-1 mol/L)的Ca2+抑制了花粉管的伸长,适合花粉管伸长的Ca2+浓度为1×10-3 mol/L;低浓度(0.1×10-3 mol/L)的Mg2+促进了花粉管的伸长,高浓度(0.2×10-3~1.8×10-3 mol/L)的Mg2+抑制了花粉管的伸长,适合花粉管伸长的浓度为Mg2+0.1×10-3 mol/L。  相似文献   

15.
黄瓜疫病菌毒素的产生和生物测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疫病菌菌系Pm7在铵氮培养液、黄瓜籽培养基、修改的Cs培养液和Plich&Rudniki培养液中均能良好生长,其中以铵氮培养液和黄瓜籽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该菌系在适于生长的4种培养基中生长20天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10个黄瓜种质有程度不同的毒性,该菌系培养滤液对辣椒、南瓜、茄子、番茄等蔬菜幼苗也有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16.
寒地早粳花培培养基中铁的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 through vitro culturing anthers of 7 F1 progenies of early Japonica rice in cold region on medium with different Fe2+ contents, it was found that Fe2+ content generated greater impacts on the induction rate and green plantlet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if Fe2+ increased from 32 to 40 mg/kg, the induction rate of early Japonica rice anther culture in N6 culture media was more then 1.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N6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5.6 mg/kg Fe2+. In this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induc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2+ content, while if the concentration was over this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induction ra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2+, showing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When the Fe2+ was 40 mg/kg in differentiation medium, the differentiation rat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green plantlet differentiations of callus which were induced on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32-40 mg/kg Fe2+ were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cultured on MS culture media, and 85.7% materials could increase green plantlet productivity to about 7.8%. Therefore, increasing Fe2+in induction media properly could increase anther culture efficiency of early Japonica rice in cold reg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加拿大蓝靛果忍冬组培快繁技术。[方法]以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选育的加拿大蓝靛果忍冬优良品种J-12的叶芽、花芽、茎段、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培试验。通过在MS培养基上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筛选出最佳外植体和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叶芽为最佳诱导外植体。最佳消毒时间组合为75%乙醇10 s与2%Na Cl O 4 min,污染率低至2%。J-12蓝靛果忍冬品种诱导叶芽分化及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配比是MS+NAA0.15 mg/L+6-BA1.50 mg/L,增殖倍数最高可达8.0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0 mg/L+NAA0.20 mg/L,生根率为100.00%。[结论]该研究可为加拿大蓝靛果忍冬的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三角梅组织培养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角梅 (Bougainvilleaglabra)的带芽茎段、茎尖、叶片等营养器官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着重研究三角梅的最佳外植体类型 ,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植株再生的可能途径。研究表明 :①不同类型的外植体再生能力大小为 :茎段 >茎尖 >叶片 ;②初代培养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为MS +6 -BA 1 0mg/L +IBA 0 5mg/L ;③继代培养丛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BA 2 0mg/L +IBA 0 1mg/L。  相似文献   

19.
李章安  曾艳  张明青  张鹏  邵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55-20457,20494
[目的]研究曝气池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对Pb2+、Zn2+、Cu2+的吸附能力。[方法]以曝气池活性污泥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吸附时间、pH、EPS投加量、不同初始金属浓度以及Pb2+、Zn2+、Cu2+3种金属离子共存等因素对其吸附Pb2+、Zn2+、Cu2+的规律。[结果]吸附时间对EPS吸附Pb2+、Zn2+、Cu2+的影响均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不断增加,分别在30、60和20 min处达到吸附平衡。pH对其的影响均表现为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的上升,去除率先上升后又下降,当pH=6时,去除率均达最大,分别为52.17%、39.83%和65.45%,之后去除率均随pH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随着EPS投加量增加,Pb2+的去除率先增大后降低,其吸附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Zn2+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均逐渐减少,而Cu2+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均逐渐增加。随着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EPS对Pb2+、Zn2+、Cu2+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加,而去除率均逐渐减小。3种金属离子共存时,EPS对Pb2+的去除率随着EPS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Zn2+的去除率是逐渐降低的,Cu2+的去除率先降低后上升,当EPS投加量〉17 ml后,Cu2+的去除率远远高于Pb2+和Zn2+。[结论]该研究为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