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病虫预报     
<正>国家气象局发布消息暖冬加剧旱情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国家气象局3月1日发布消息说,我国自1987年以来的第20个暖冬,伴随着偏少的降水,加剧了北方的旱情,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但是沙尘天气在今年春季将比常年同期减少。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偏少,致使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旱情最为严重的山东甚至达到60年之最,对小麦越冬和返青造成不利影响。虽然在今年2月末,上述地区普遍出现一次有效降水,旱情暂时得以缓解,但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以来,河南降水明显偏少,特别是11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5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少近八成.由于降水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加快,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部分地区出现了极度干旱.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自去年冬小麦播种以来,我国北方大部降水较少,对小麦越冬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暖冬,使越冬害虫基数较大。虽然在今年2月末,上述地区普遍出现一次较大的降雪使旱情暂时得以缓解,但就目前来看,从上次降水以来,已过去1个多月的时间,上述地区再没有发生有效降水,旱情再次出现严峻形势。随着气温的日渐回升和这种干旱少雨的持续,导致当前小麦病虫害较往年同期偏重发生,主要以麦蜘蛛、麦蚜、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这正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相似文献   

5.
国家气象局3月1日发布消息说,我国自1987年以来的第20个暖冬,伴随着偏少的降水。加剧了北方的旱情,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但是沙尘天气在今年春季将比常年同期减少。  相似文献   

6.
2011年小麦返青前豫东地区小麦黄苗现象表现明显,并有其自身特点。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黄淮等地偏少6~8成。黄淮区域平均降水量仅61.7mm,较常年同期少约5成。由于持续降水偏少.中国北方冬麦区遭遇本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奎玛流域北五岔镇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防雹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进入夏季,玛纳斯县高温少雨,加上2021年冬季降雪量偏少、后山积雪覆盖率比历年同期偏少、河道来水锐减,大部分中小型水库“、湿地”蓄水量较历年同期普遍减少,全县部分地区旱情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造成玛纳斯县部分乡镇村庄出现严重旱灾。玛纳斯县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相似文献   

8.
《科学种养》2013,(12):4-4
正值小麦播种出苗的关键时期。10月末~11月初,北方冬麦区普降小到中雨,有效缓解了前期旱情,有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苗情转化升级。尽管大部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但山东西南部、安徽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旱情仍在持续。由于前期长时间干旱,部分麦田出苗不齐、缺苗断垄、苗小苗弱。另据中国气象局预计,11月份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对冬小麦生长不利。加强冬前田间管理、确保壮苗安全越冬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凉夏”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影响,对2020年夏季(6—8月)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及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计算甘肃陇东2020年夏季为区域性“强凉夏”(区域性“冷夏”);2020年夏季平均气温除6月上旬较历年同期偏高、7月上旬、8月上旬略高外,其余时间平均气温均较历年同期偏低,尤其是7月中旬偏低了3℃;各县夏季平均气温除环县、西峰较历年同期正常略低外,其余各县均普遍偏低,镇原偏低2.1℃,其中镇原、华池为历史记录次低值;夏季降水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多,雨日偏多,其中正宁降水量和环县雨日为历史第二多;夏季日照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少,西峰、宁县为历史最少;“强凉夏”造成大秋作物生育期延长,较历年平均值延长12天左右;气候产量虽为正效应,但并非丰产年;生殖生长后期的持续低温寡照及土壤持续过湿,是造成产量较正常年份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降水充足,尤其是关键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充足加之春玉米生长的特殊性和自适应调整,是气候产量仍为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3~5月份,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着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虫害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  相似文献   

11.
丽水市2013年7—8月高温热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了解高温干旱对茶叶的影响,更好地开展茶叶气象服务,根据2013年丽水市9个县(市、区)气象观测站夏季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雨日、日照、平均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在与常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丽水高温、干旱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其对茶叶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7—8月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降水量、雨日显著偏少,且以7月降水偏少最为显著;日照强,土壤墒情差,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中旬。空间分布上,高温干旱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气温高,降水少,旱情重,南部的庆元等地高温强度弱,旱情程度低。对茶叶有影响的高温热害日数,以丽水最多,程度也最强,有3次达到重度高温热害指标,其次缙云、云和、松阳的高温热害程度也较强。高温干旱对茶叶的影响,以松阳影响最大,损失也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华北北部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黑龙江大发生,吉林、辽宁、安徽西北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大部和新疆中等发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是影响河北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为了客观地辨识、监测干旱的发生发展,针对河北省冬小麦干旱监测业务服务需求,开展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模型研究,选取能反映土壤、作物、大气三方面干旱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数、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降水量距平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数权重系数,建立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模型;应用1981-2010年唐山、涿州、定州、黄骅、深县、栾城、南宫、肥乡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计算各站冬小麦干旱综合指数,并对其描述干旱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不存在旱情时,各单一指数和综合指数均可正确反映,这种情况占总样本的17.6%。当存在旱情时,综合指数克服了距平指数不能反映灌溉对旱情的影响,及土壤相对湿度指数受灌溉影响,掩盖前期旱情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旱情的发生发展情况,这种情况占总样本的67.6%;同时,综合指数也克服了距平指数对降水过渡敏感的不足,既能反映降水对旱情的影响,又能反映降水大小对旱情的影响程度,较单一指数能更准确的反映旱情,这种情况占总样本的14.8%。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出现异常天气,总体上呈现"南旱北涝"。南方出现酷热、大旱,南方两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东北的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降雨多。从南旱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局部地区由于高温热害,导致水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同时,高温干旱也影响旱地玉米灌浆成熟,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从北涝看,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5成,造成低洼地块农作物受淹。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广东省农业厅下发《关于抓好晚稻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今年该省局部地区旱情抬头,已影响晚稻生产,加上化肥、农药等部分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以及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农民手拿带病的麦苗向笔者询问有关小麦管理的问题。据农民反映,眼下已进入小麦返青季节,但今年麦苗大面积发生发黄现象,有些麦田还出现小片或零星死苗、断垄现象。据分析,导致小麦苗大面积发黄的原因在于春节过后一直没有有效降水,旱情严峻,麦田墒情不足。随着气温的日渐回升和持续的干旱少雨,导致当前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蝗虫灾害始终是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七八月份,内蒙古、新疆等地草原由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使得蝗灾发生的风险等级较高,不少地方出现了蝗灾。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超过10000种,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抗旱保苗和春季田间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冬小麦受害原因及特征 2008年10月下旬以来,安徽省沿准淮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成为1961年以来3个最严重干旱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黑龙江省中雪以上次数达到22次,平均降水57mm,比历年同期多90%,三江平原地区平均降水为50年来历史极值,特别是4月12、13日两天全省范围降雪,平均厚度15cm以上,部分地区达到30cm,同期历史罕见。3月份气温比历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科学支撑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利用秦岭北麓22个测站1976—2010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水资料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方法对秦岭北麓汛期暴雨洪涝进行了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秦岭北麓各站汛期降水及暴雨频次地区差异很大,均呈南多北少分布,大值中心位于陕南中南部地区;1980—1989年为秦岭北麓汛期降水及暴雨频次偏多期,1990—1999年为偏少期,进入2000年以来较1990—1999年有明显增长,汛期区域降水及暴雨总数分别在1989年及1991年出现突变性下降;随着暴雨及洪涝风险水平的增加,灾害出现的概率随之减小,汛期秦岭北麓遭受洪涝及暴雨灾害的风险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汉中北部及安康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