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了河南地区主栽的30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病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参试品种中,许农7号对条锈病表现近免疫;许科718、泛麦8号、郑麦103、太空6号、矮抗58、百农4199、中麦175、豫教6号、许农5号、西农189、西农811、豫农949等12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高抗;华育198、秋乐2122、周麦27、百农418、横麦136、周麦22、偃细9433、豫农035、偃高21、周麦21、丰德存12号、百农207、运旱115等13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抗;郑麦379、豫麦49、开麦20等3个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感;遂选101表现高感。对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生产上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有利于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2.
《科学种养》2009,(1):1-1
通知指出,受气温偏高、降雨频繁等因素影响,2008年小麦苗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麦田杂草等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并呈加速发展态势。据监测,条锈病已在西北、西南麦区发生面积近560万亩,显著重于2007年和常年;以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河南等省危害较重,发生面积约500万亩,胞囊线虫病仅许昌市就发生62万多亩;山西等地白粉病、叶锈病发生200多万亩。通知要求:  相似文献   

3.
小麦的起源、进化与中国小麦遗传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小麦属的分类、小麦的近缘植物、小麦的地理起源、小麦栽培起源与传播、小麦的进化、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全面分析了小麦的起源、进化及可利用资源,为小麦种质创新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4.
当前小麦和油菜病虫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导刊》2010,(3):16-16,20
近期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在我国西南、江准和黄淮等地由南向北相继发生和发展,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和蚜虫为主。西南地区虫害重于病害,小麦、油菜蚜虫发生较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缓慢扩展;江淮和黄淮等地病害重于虫害,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病情上升快,麦蜘蛛和蚜虫大部零星发生、局部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献林 《作物杂志》2002,18(2):45-47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90万hm2 以上,总产160多亿kg,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各省市之首。近年,随着小麦逐年增产,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全省小麦大量积压、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加重;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生产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小麦则主要依靠进口。鉴此,国家及河南省于1999年相继出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麦优质优价政策,真正拉开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序幕。1 国内优质小麦育种的发展简况我国对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已有面包用小麦大面积种植。自此,一些育种单位开始了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发展优质弱筋小麦产业的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国内外弱筋小麦发展与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因缺少优质麦原料,我国中大型面粉企业年生产饼干糕点的开工率不足40%。我国每年不得不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大量进口优质弱筋小麦。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在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加工培育优质弱筋小麦品种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江苏沿江各县市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优质弱筋小麦的核心区域。江苏生  相似文献   

7.
彩色小麦因为富含各种微量营养元素而成为解决隐性饥饿的研究热点,为了对彩色小麦种质资源中的微量营养元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对来自黄淮麦区的 19 个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和 1 个对照白粒小麦籽粒中的 16 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参试彩色小麦各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铁 > 锰 > 锌 > 锶 > 铜 > 铬 > 镍 > 钼 > 钛 > 锡 > 砷 > 硒 > 钒 > 钴 > 银 > 镉;19 个彩色小麦籽粒中锰、砷、钛、钴、铜、锶、钼、铬、镉、锡、铁共 11 个微量元素与对照白粒小麦差异显著;大多数紫(黑)粒小麦的微量营养元素都高于蓝粒小麦和白粒小麦,蓝粒小麦的铜、锌、锶、钼、锡含量高于大部分紫(黑)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白粒小麦的钼和锡含量最高;蓝粒小麦砷含量普遍较低;中黑麦 6 号等 11 个彩色小麦种质资源没有检测出镉含量,是宝贵的抗镉金属污染的小麦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为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微量营养的科学利用和保障人类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据农业部监测,近期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在西南、江淮和黄淮等地由南向北相继发生和发展。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和蚜虫  相似文献   

9.
杨锦昌 《种子》1992,(1):54-54
小麦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而不同的用途对小麦品质有不同的要求。适合加工面制品的小麦品质要求是:淀粉糊化程度要高;淀粉分解酶的活性要低;粉粒要细而易形成面筋;谷蛋白(面筋)含量适中;面筋具有相当的柔软及富有伸展性,此外对出粉率、面粉色泽,穗发芽性等也有一定要求。日本比较重视小麦品质育种工作。自从1944年育成了第一个适合加工面制品的小麦品种农林61号以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根据病虫调查基数,结合农业种植结构、品种抗性、气象预报等因子,并结合近年来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分析,预计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主要有害生物总体将偏重发生。具体发生趋势预报如下:一、小麦病虫小麦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麦蚜大发生,发生面积3560万亩;小麦吸浆虫总体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300万亩;小麦条锈病如果4、5月份外地菌源量大,气候适宜,在中南部麦区有中等流行的趋势;小麦赤霉病如果中南部麦区在小麦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将偏重发生;小麦纹枯病中等发生;根腐病局部偏重发生;麦蜘蛛、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二、玉米病虫蓟马在春玉米及早播夏玉米田将偏重发生;二代粘虫、小地老虎在春玉米区仍有局部重发生的风险;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3份具特异优良性状但高感条锈病的人工合成小麦SHW-Z1、SHW-Z2和SHW-Z4感病性的遗传特点,进行更好的育种利用。用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5157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分别进行正反杂交,对6个杂交组合的亲本、F1世代的条锈病抗性与F2代的条锈病抗感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探究其感病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1)本研究的普通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条锈病抗性由多对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出加-显效应;(2)SHW-Z1条锈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优于SHW-Z2和SHW-Z4;(3)本研究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还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对这3份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小麦经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国近1/3的小麦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眼下旱灾没过,病害又来。根据最近国家农业部发布的病虫害测报信息得知,今年小麦病虫害将偏重发生。最近,笔者在山东青岛、聊城、菏泽、滕州、济南等地,与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和病毒检测方法,对南阳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感染了小麦黄花叶病毒;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和感的品种分别占筛选品种的6.67%、46.67%、33.33%和13.33%.  相似文献   

14.
在温室大棚中以3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系)(PM21,晋麦145以及PM21与SY95-71的杂交子一代F1)和2个感染白粉病小麦品种(SY95-71、晋麦146)为材料,采用MOTIC显微数码分析系统对其抗病性与气孔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感病性小麦的气孔频率、气孔导度、气孔开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抗病性小麦,而单个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感病小麦主要是通过气孔频率、气孔导度和气孔开度等的变化来响应白粉病感染的。  相似文献   

15.
《作物杂志》2000,16(4):34
由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小麦学组主办的第九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研讨会于2000年5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作物学会、北京、黑龙江、甘肃、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的领导和专家35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生产的形势,认为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调减小麦面积要适度,认真研究调减小麦面积后种植的作物,真正做到提高效益、农民增收。专家提出,目前小麦生产有减少投入、放松管理的现象,将会影响小麦产量;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会议还深入研究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辨证关系,在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抗纹枯病、根腐病的转SN1基因小麦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N1是源于马铃薯的一种抗菌肽, 可以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小麦纹枯病(主要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根腐病(主要病原菌为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是小麦的主要土传真菌病害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SN1基因的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25-SN1, 它受玉米泛素(ubiquitin)启动子的控制;采用基因枪法将pA25-SN1转化小麦推广品种扬麦18幼胚愈伤组织4 000块, 获得203株再生植株, 通过PCR检测出阳性植株55株, 转化率为1.38%。对转SN1基因小麦T0~T2代植株, 进行外源基因的PCR、Southern blot、RT-PCR、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和小麦纹枯病菌与根腐病菌接种及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转入的SN1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小麦的基因组中, 能够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转录与表达。SN1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抗性, 其抗病性可以遗传。  相似文献   

17.
李有春 《种子》1991,(6):31-33
本文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T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T型杂交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须解决强优势组合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广等问题。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始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美国“T型”三系材料开始,至今虽几起几落,但经过不少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不仅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制种、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的喜人局面。所谓多渠道多途径是指T型三系、化学杀雄、K型和Y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利用研究。但是,目前仍以通过T型胞质不育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为重点。因为化学杀雄还存在制种纯度低及制种成本高等问题;K型和Ven型等新不育类型的研究才开始,从我们的试验来看,还有抗病性、单倍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高度恢复也不是预料的那么容易;而T型胞质对普通小麦又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不育彻底,虽然不育系难找恢复源,培育恢复系所需时间长,但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均已基本得到解决。此外,关于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文献论述,但专门针对T型杂交小麦的论述还不多见。而当前不少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寄与厚望,但缺乏对其复杂性和困难的充分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我国20多年来,对T型杂交小麦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T型杂交小麦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2022年宝鸡市小麦生产特点的基础上,从气候、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宝鸡市小麦增产原因。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新优品种引育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播种和管理质量;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政策扶持,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等优质高产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小麦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浙江省小麦的品种数量、品种集聚度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一是浙江省小麦生产上种植的品种数量略有减少;二是浙江省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且集聚度逐年增加;三是浙江省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呈恢复性上升趋势;四是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更新速度较快,更换率不到1次以上。  相似文献   

20.
转玉米C4光合酶基因水稻株系中的光合C4微循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涛  李竹林  任正隆 《作物学报》2004,30(6):544-547
采用种间杂交(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创造了具有高分子量谷蛋白5+12亚基的稀有小麦新品系,SDS-PAGE分析表明,该品系的Glu-D1位点编码5+12亚基。其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粉质仪图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显著优于具有优质亚基5+10的姊妹系,该小麦品系遗传上纯合,具有多花多粒的优良农艺性状。5+12亚基稀 有小麦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