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浅议中国风水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55-58
中国风水与中国园林一样,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设计要素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风水的真谛。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仅考虑其意境和形式美,也融入了大量风水学的思想。本文就中国风水园林的思想、中国风水园林的发展、中国风水园林的旅游文化价值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典园林叠石艺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雯睿  魏胜林  仲笑林  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11-13814
山石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要素,其理景艺术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精髓。笔者以苏州例证古典园林山石理景为实例,笔者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叠石艺术,旨在为园林专业学生培养园林文才和画意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自身特有的内涵丰富,中国古典园林诠释出古代绘画意境与古代绘画美,论述古典园林中的古代绘画美及思想价值和作用,梳理有关古典园林中的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全文以古典绘画艺术、美学、园林理论为基础,其中涉及到建筑学、园林景观等相关专业,从调研到理论的顺序展开论证。通过解读园林和山水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背景的追溯,与古典园林的对比分析。解读古典园林建筑美的形成原因~([1])。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独具特色,对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特点,对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并给出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以期营造出更具特色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5.
以新乡市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百泉、潞王陵、比干庙等为例,介绍了新乡市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新乡市的园林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新乡市古典园林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和可选择性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屹立于世界园林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发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对创新现代园林设计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碧玉  王雷 《乡村科技》2022,(11):108-110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也是传统园林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的园林上乘之作。通过对拙政园布局、景点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植物在古典园林中除具有基本的观赏功能外,还具有构景、改变空间意境、营造空间等功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可在借鉴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活动的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丰富和重新诠释,更是从茶和茶文化这一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生活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茶文化与茶类植物、园林泉水、园林建筑、园林活动等的密切关系,结合种茶、采茶、制茶、泉水、煮茶、品茶、茶诗、茶画、茶联、茶类景题等文人园林活动,发掘茶文化对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文人生活的影响,来延续园林精神和茶文化传统,彰显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富有禅意的园林茶景观。进而提升园林意境,提炼文人气质,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达到名茶与名泉、名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孟妍君  秦鹏  秦春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21-4723,4740
雁山园是广西现存3座古典园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古典名园,对其进行研究可充分了解岭南园林的特征。笔者从选址和园林布局的角度深刻剖析了风水环境意识对造园的影响。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选址的主要依据,古代风水学源于《周易》的八卦学说,其根本思想是"藏风聚气"。雁山园的规划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点,符合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格局要求。雁山园在规划时充分利用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呈前庭后院式布局。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用洞门花墙、廊亭小院、花木池水相隔。全园共分为五大景区,即入口区、稻香村区、涵通楼—碧云湖区、方竹山区、乳钟山区,各区既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园景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造园者的风水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阐述其以物喻人的具象化表现,根据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和特征,论述广西壮族自治区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透露出的文化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北京颐和园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的比较,从"城市与园林","设计原则"和"植物运用"等角度分析了17世纪古典园林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园林自然观的差异,得出了西方古典园林比中国古典园林更加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结论。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美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东西方园林自然观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艺术是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体,由于对待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中西古典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西方园林所追求是自然的几何化、图式化、秩序化,使自然屈从于人的意志,而中国古典园林所求的则是顺从自然,自然的艺术化,使人工美融于自然美,达到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文章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不同自然观下园林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禅宗以及儒家哲学是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三大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在园林各构成要素中的具体体现:植物之自然天成,建筑之相融相生,山水之寸景生情等。并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中的“道法自然”,追求天成之美,表现自然景观之意趣,追求物我相融的意境美等生态设计理念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庐山植物园乡土观赏灌木园景区规划与造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了庐山植物园乡土观赏灌木园的园地特征、景区规划和造景构思,采用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园林手法,融抽象园林与自然于一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以山石为烘托,共引种栽培野生乡土观赏灌木100余种,铺设草坪8000m^2,地被石竹1000m^2,初步建成8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景区。  相似文献   

15.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为建筑、山石、植物与水体,山石这一造园要素往往被忽视。该研究以西蜀园林山石这一造园要素为切入点,分析西蜀园林山石造景的自然特性与文化内涵,展示西蜀园林山石独特的营造手法,探析如何通过山石造园体现西蜀园林文风氤氲、古朴幽秀之园林意境,并借此为今后在地域园林中的山石创作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6.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诗文绘画一样讲究写意,追求意境。分析了意境的内涵特征,即互生性、虚实性、关联性,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写实与写意、造景与借景、移情与象征的意境营造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营造的要点,强调应注重对环境、体验、经验、手法的理解,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展示空间场所感,营造空间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王文哲  徐珊珊  梁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802-4803,4806
科学的园林植物造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文化娱乐、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笔者立足于园林植物造景的经济性的视角,分析了其内涵及外延。提出了增强园林植物造景经济性的措施,以期为提升园林植物造景的经济价值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源  边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593-3595,3599
通过对中西方古典园林中植物、建筑、水体、假山置石雕塑等设计要素的比较分析,阐明了中西方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照明设计手法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所创造的意境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所倡导"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了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儒学之外,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渊源之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上的最大体现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而又不单纯模仿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山水画等艺术紧密相联,不仅更形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并再次开拓意境创作的更高领域。分析和讨论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风格形成的自然及人文背景,总结了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5个基本特点,包括规则式、图案式的布局,植物种类多样性的运用等,最后阐述了它对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