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稻飞虱的发生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华 《植物医生》2007,20(4):33-35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早、发生面广、为害严重。稻飞虱测报历来是秀山县病虫测报的重点和难点。探讨稻飞虱测报及防治技术,是提高测报准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较难防治的水稻害虫之一。对嵊州市单季稻品种展示示范区各水稻品种进行的稻飞虱发生量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由于抗性、长势长相、植株养分、全生育期等不同,稻飞虱发生情况有较大的差异。采取因种治理对策是防控稻飞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今年在华东地区重大发生。浙江省水稻减产120万吨。思想不到位、气候有利、服务不到位、技术不到位、科学用药不到位、检测研究不到位等是造成稻飞虱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治理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思想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综合防治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卵期寄生天敌对稻田飞虱种群数量起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对稻飞虱进行发生预测和制订防治对策时,经常需要进行田间卵寄生率的调查。随着对测报工作的进一步要求和综合防治水平的提高,此项工作将在县一级的测报站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稻飞虱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品种上的分布(种类,数量)情况,准确及时的进行预测预报,更好地指导大面积防治,通过3年的调查,基本摸清了稻飞虱的玉屏县的分布情况,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鉴于近年我国稻飞虱危害加剧的现状,本文依据浙江嘉兴病虫测报站历年观测圃调查资料,以长三角稻区为重点,回顾了我国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三种稻飞虱灾变历史,探讨了稻飞虱灾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业技术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栽培制度、调整种植时间、选育抗性品种和管理化学投入等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环境调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主要指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埃及等水稻产区,我国在冬春季节仅局限于台湾、海南等地区越冬或发生。稻飞虱具有“国际性、迁飞性、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目前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各主要稻区都把它作为重点防治对象。贵州省的特定地理位置和山区生态条件,使其发生和危害具有特殊性。本文选取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三都、锦屏、思南和余庆4县的稻飞虱历史资料,研究该4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对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州县每年种植早、晚稻面积5.5~5.6万hm2,近年来稻飞虱发生面积3.4~4.5万hm2次,发生程度均在中等偏重至大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搞好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是粮食生产中减灾夺丰收的重要保障。1992年至1996年我站接受了全国植保总站下达的稻飞虱监测与治理任务,加强了对稻飞虱的监测与预报,采取防治措施,每年均能从虫口挽回一定的粮食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稻飞虱的种类及发生世代  据我站系统观察及监测调查,我县稻飞虱有两种,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1.1 白背飞虱,年发生7代,第1~3代为害早…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改进治理对策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涪陵地区属稻飞虱常发、重发区。根据多年的系统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稻飞虱在本地区常年发生偏重的原因,并通过防治实践提出了改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治第三代为7月上、中旬主治第二代的“压前控后”治理对策,并收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的病原菌—粘质沙雷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昆虫天敌来防治害虫,已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并显示出了它一定的优越性。1978年我们在汨罗县明月大队大量罹病的稻飞虱(Nilaparuata lugens Stal)上分离到一株昆虫致病菌,经鉴定该菌属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田间试验表明,防治稻飞虱有良好的效果。被感染粘质沙雷氏菌的稻飞虱,死虫初死时柔软,腹部膨大,很易弄破流出红色液体,死后躯体变红。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点同时系统调查,明确在新的种植形势下常州市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麦田狠治灰飞虱、药剂浸种、秧田适期喷药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药剂“治虫防病”措施,经实际应用,两年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于2012年2月对云南低热河谷地区施甸县、元江县玉米、水稻、黑麦草和稻飞虱调查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白背飞虱携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褐飞虱携带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再生稻感染SRBS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RRSV,水稻秧苗感染SRBSDV.玉米SRBSDV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6.81%.云南低热河谷地区越冬稻飞虱是早春水稻、玉米病毒病传播的重要介体,再生稻、秧苗、玉米是病毒冬季存续循环的重要寄主和初始毒源.改秋冬种玉米为蔬菜,或推迟玉米播期,晚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晚稻收割后至玉米播种期间有1个月以上的空田期,物理阻隔育秧或异地育秧,是切断病毒冬季循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早稻抛秧田病虫发生特点与为害损失调查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稻抛秧田水稻主要病虫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比移栽田发生为害重,穗期更为突出。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抛秧田病虫为害损失也重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和褐飞虱是为害本地水稻的主要飞虱种群,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大部分药剂对其已产生较明显的抗性。乙虫腈10%悬浮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是目前防治这2种飞虱比较理想的药剂,乙虫腈10%悬浮剂使用剂量为60-75ga.i./hm^2时,其对褐飞虱20d的防效保持在85%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75~93.75ga.i./hm^2时,其对灰飞虱和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5.
檀根甲  李淼  江彤  孙俊铭 《植物保护》2010,36(5):113-117
针对安徽及周边地区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以及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安徽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6个早稻品种为材料,自然诱发探讨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6个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可初步分为高抗、中抗和中感3个类型。其中高抗品种为‘Z7333’、‘Z7332’、‘YK19’、‘中香1号’,中抗品种为‘中早33’、‘浙辐001’、‘中早25’、‘优04-309’、‘Z5320’、‘早籼788’、‘早籼2430’、‘中基2号’、‘Z04-309’、‘Z04-113’、‘Z5317’,中感品种为‘浙辐203’。在灰飞虱成虫带毒率16.95%的基础上,调查了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条纹叶枯病发病率(y)与灰飞虱虫量(x)的线性方程为:y=6.001 4+0.021 6x(R2=0.989 3*)。以离田埂距离x为自变量,发病率y为依变量,组建病害梯度曲线模型为y=0.636 103+43.557/x(R2=0.996 8)。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采自上海市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以及采自崇明区的粳型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质量、分蘖数、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均未有明显影响;而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等均能产生一定影响,而粳型杂草稻只对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和崇明区粳型杂草稻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时的密度分别为8.19、12.82、15.45、19.82株/m~2。  相似文献   

17.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永修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永修县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县共有23个晚稻和一季晚稻品种发病,发病面积230hm^2,品种间发病率9.0%~74.3%。对该病的症状特点进行了观察记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离体抑菌试验,温室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丙环唑能够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生长,EC50为0.045 μg/mL,并能够强烈抑制菌核产生,但不能抑制菌核萌发.温室试验表明,纹枯病菌经丙环唑处理后,致病力随药剂浓度提高而显著减弱;丙环唑可以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和叶鞘;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400 μg/mL丙环唑处理水稻,抑制病斑长度分别达到82.16%和76.61%,并随药剂处理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丙环唑对立枯丝核菌有较长的持效期,800 μg/mL处理水稻11 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0.1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的丙环唑乳油在有效剂量150 g/hm2下3次喷药后14 d的防效达到89.15%,丙环唑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表明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Pymetrozine, a pyridine-azomethine, is a selective biocide against aphids, whiteflies and plant hoppers with a high plant systemic activity. By means of bioassays and autoradiographic techniqu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is systemic behaviour originates not only from xylem but also from phloem mobility. After foliar application the growing points of plants are protected by pymetrozine imports mainly from leaves. This indicates a high importance of phloem mobility for the systemic activity of pymetrozine against plant-sucking insects. © 1997 S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