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贵州山地茶园土壤过酸化潜在风险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喜欢酸性土壤,但并非土壤酸性越强,越适宜茶树生长,土壤酸化是我国茶园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为此,分析了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了贵州山地茶园土壤过酸化的潜在危险,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东英德13个村镇茶园土壤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的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13个村镇的茶园土壤样品76份,以国标方法对土壤酸碱度、肥力指标以及6种重金属铬、铜、铅、砷、镉、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一步对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地块出现酸化和碱化,占土壤总数的13.15%,其中沙口镇和云岭镇部分茶园土壤已发生酸化;大湾镇、石牯塘、石灰铺镇部分茶园土壤发生碱化。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土壤样本在散点图中位置相对集中,处于正负2较低的位置,说明英德绝大多数茶园土壤肥力较低。根据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来看,有9.21%的土壤砷污染指数超标,1.31%的茶园土壤汞污染指数超标和铬污染指数超标。大部分土壤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低于0.70,处于安全级别。有3.95%的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警戒级,包括望埠镇、石灰铺和英红镇;1.31%的茶园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级别,位于东华镇。研究认为,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肥力相对较低、出现酸化和碱化现象,少量茶园土壤重金属出现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3.
2006年以来,茶园土壤酸化问题广受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分析茶园土壤酸化领域现有文献,识别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的知识聚类与研究网络,从整体把握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76—1990年)、缓慢发展阶(1991—2005年)、迅猛增长阶段(2006—2019年)3个阶段;研究群体主要以浙江为代表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居多,但科研院所发文量较少,有待加强,其中“茶树”受关注度最高;“pH”是出现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主题词,成为持续型的研究前沿领域。在茶园土壤酸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来有必要突破“土壤酸度”的框架,拓展研究范畴,构建研究网络,创新研究方法,从更加广阔的视角进行多元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茶园土壤PH近年来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树对茶园土壤PH值的要求非常严格。高产优质茶园大都出现在土壤PH值4~4.5左右的园地上。如土壤PH值超过6.5,则茶树将会出现生育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全株死亡。同时茶园耕锄施肥也对土壤酸化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培育持续丰产茶园时,必须掌握茶园土壤PH值演变规律,才能更恰当地做好茶园土壤管理的合适要求。现就几个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安徽典型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山地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在不同pH区段内的化学性质随 pH 值的变化差异明显,当土壤pH处于4.0~4.5区段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其盐基离子的脱除速度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增大,而当土壤pH>5.0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则明显增强,盐基脱除速度也迅速下降,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下降。皖南山区的茶园土壤中氮磷含量较高,但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皖西的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为均匀。各区县茶园土壤pH都较低,其中低于4.5的占到将近50%,土壤酸化的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2~1.47 g/cm3和1.37~1.58 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率在50%左右,气相所占比例相对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各区县的施肥水平差异较大,皖南的肥料投入量要比皖西的肥料投入量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6.
安溪县茶园肥力状况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火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132-135
为做好茶园耕地的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合理施肥。笔者通过采集具代表性茶园耕地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根据186个土样测定结果评价安溪县茶园耕地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全县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钾、镁、硼缺乏较严重。因此,建议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矫正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做好茶园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发展生态茶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类基肥连续施用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4):248-252
为了揭示茶园中长期施用单一种类基肥的弊端,指导合理选择和施用茶园基肥。选用氨基酸有机肥、复合肥和菜饼三种不同种类基肥开展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比较试验,研究其连续施用3年对茶园土壤pH值、营养元素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连续施用3年后均较不施肥对照降低了茶园土壤pH值,有加速土壤酸化效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镁等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了容重,改良了土壤结构,并提升了茶叶品质,但三种基肥均不能促进镁元素含量积累达到优质茶园土壤指标。综合比较,菜饼作基肥连续施用对茶园土壤pH值的影响最小,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效果更显著,且对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具有最显著的提升作用,是较理想的可以连续施用的茶园基肥,同时,建议茶园基肥混合适量含镁肥料施用,以弥补土壤镁含量不足,并调节pH值至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8.
深入了解余杭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水平,可为该区径山茶园土壤改良、精准施肥以及优质径山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余杭区径山茶园面积集中的7个镇街进行实地调查和布点采样,采集并分析了36个样点径山茶园土壤,检测6个肥力指标,既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对余杭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数值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余杭径山茶园土壤有酸化趋势;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丰富,平均值均达到I级优质标准;91.7%的径山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达到I级优质标准,8.3%达到II级标准,余杭径山茶园土壤适宜种植径山茶树。  相似文献   

9.
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了解和掌握施肥水平,为铁观音茶园合理施肥和土壤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安溪感德、祥华等8个有代表性铁观音主产乡镇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地土壤pH均值为4.69,基础较好,而茶园土壤pH在3.37~4.94之间,pH<4.0的占54.17%,酸化严重,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表现优良,上层土壤有机质变幅为1.22%~5.39%,均值达2.61%,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肥力Ⅰ级水平的占87.5%;茶园土壤氮素含量较高,供氮能力强,91.67%上层土壤的全氮量和碱解氮含量均达土壤肥力I级;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祥华祥地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464.8 mg/kg,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茶园土壤钾含量不均衡,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其中感德五甲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量较高,与其他7个主产乡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西坪-松岩、龙涓-华祥苑茶园土壤钾含量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0.
茶园土壤通过微生物作用释放大量氧化亚氮(N2O),因此需迫切了解茶园土壤N2O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茶园土壤N2O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从氮源、有机质、pH、水分、温度、质地等角度对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进行综述,提出相应的N2O减排措施。对以上影响因素阐述发现:反硝化作用对茶园土壤N2O排放的贡献较大;氮肥施用、土壤理化性质、气象因子等是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关键因素。施用缓释氮肥、氮肥深施、采用氮肥推荐施用量、养分有机替代技术能降低茶园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1.
机采茶园有机替代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对机采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构成因素及茶叶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包括6个处理:1.不施肥对照(CK);2.常规施肥对照(CF);3.有机肥替代25%氮(T1);4.有机肥替代25%氮+配方肥(T2);5.有机肥替代25%氮+酸化改良剂(T3);6.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T4),每组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均能阻控茶园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其中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对土壤综合养分提升效果最佳。在机采茶园增产提质方面,不同有机替代技术均显著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茶叶产量最高,达746.28 Kg.hm-2。茶叶成分上,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表现为T4>T3>T2>T1>CF>CK,其中T4处理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27.0%,31.3%。[结论]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为适用于机采茶园的较好有机替代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耕地土壤酸碱度状况与酸化土壤治理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酸化在北方已开始成为农作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笔者通过田间土壤样品分析汇总,全面阐述了河南省耕地土壤酸碱度状况。借助田间调查、试验示范,研究推广了酸化土壤修复措施。结果表明:作为中国中东部河南省,土壤酸化已初现端倪。增施碱性土壤调理剂、石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严重酸化土壤当季作物增产幅度达120%以上。同时,结合河南省农业资源状况与存在问题,初步总结出建立包括土壤pH值为指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合理利用畜禽粪便、深翻土地加厚耕层等调节土壤酸度、遏制土壤酸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的揭示宜宾市屏山县某茶园土壤PTEs污染现状与来源,通过对研究区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利用内梅罗指数、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茶园土壤中7种潜在毒性元素(PTEs)(Cd、As、Cr、Cu、Pb、Ni和Zn)进行了污染评价,并以多元统计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7种PTEs浓度只有Cd超过农用地土壤筛选值;对比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超标倍率88.45倍,且内梅罗污染指数、地积累污染指数及综合潜在生态污染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7.65、3.38和1262.06,表明茶园土壤中PTEs污染严重且潜在生态风险高。多元统计与污染空间分析得出对于同一组分中Cd、Cr、Ni和Zn的富集可能为硫铁矿开采导致;Pb主要为硫铁矿的采选冶燃煤大量使用导致;As除了燃煤使用外,还与肥料的使用有关;研究区早期小龙溪沿岸土法造纸厂生产活动造成水体中Cu富集和周边土壤酸化。茶园土壤中PTEs污染程度空间分布特征表明Cd为主要风险来源,并且Cd对于整个研究区PTEs污染起到控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15.
施肥投入对招远农田土壤酸化及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招远市不同栽培体系下农田施肥对土壤酸化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农田养分投入的调查,结合大量田间采样和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分析目前土壤pH、养分的变化特点以及这种变化特点所可能导致的一些问题和原因;【结果】农田出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有效磷出现积累与土壤钾含量低的失衡状况;土壤酸化比较严重,60%以上的农田土壤pH值低于5.5;土壤酸化造成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铜等超标。过量的氮素供应,在投肥品种上没有考虑碱性肥料等因素造成土壤酸化。而土壤微量元素的过量积累与土壤酸化关系十分密切;【结论】招远市农田投入养分失衡等施肥措施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造成土壤中量元素的缺乏和某些重金属超标,成为生产上的障碍因子。有机肥施用偏低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今后应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酸化状况。有针对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以推进本市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茶园施肥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在茶叶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施肥可以促进茶树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谢,提高茶叶的产量与品质。而施肥不当可能降低茶叶产量,造成园地土壤肥力下降、酸化或养分流失。为了解本省茶叶生产中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2013年在皖南、大别山及沿江丘陵等16个县开展了茶园施肥及生产调查,结合茶叶产地的土壤分析,提出改善茶园施肥技术的对策,促进科学施肥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常熟虞山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25~35年茶树种植区域土壤动物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对常熟市虞山林场茶园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样本1095个,隶属于4门7纲27类。优势类群为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3类,占个体总数的88.18%,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体;常见类群为蜘蛛目、原尾目、膜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4类;其他为稀有类群。三样地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个体密度依次为茶园2>茶园1>茶园3;类群数依次为茶园1>茶园3>茶园2;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茶园3>茶园1>茶园2;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茶园3>茶园2>茶园1;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茶园1>茶园2>茶园3。茶园中三样地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茶园1与茶园2、茶园1与茶园3、茶园2与茶园3的q值均在0.5<q<0.75之间,均表明相似水平为中等。茶园中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土壤pH和不同酸化土壤改良剂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 要: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许多老苹果产区果园土壤呈现酸化趋势。为了科学评价土壤酸化及其改良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同酸化苹果园果实品质的差异,以及施用几种酸化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等土壤性状和苹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等果实品质因素的影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分析了土壤pH对果实综合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果皮色泽和果实风味五项指标与土壤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1、0.9548、0.9629、0.9842和0.9494,均大于r0(r0=0.9500),呈显著相关。而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未达显著水平。土壤酸化明显降低果实品质。以使用过的大豆油脱色剂膨润土、豆油渣和有机质为主要成分的自制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pH,并显著提高果实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蔬菜地土壤酸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连作地块和棚室菜地更甚,酸化成为蔬菜栽培中的"顽疾"。酸化的土壤存在着性状劣变、微生物遭破坏和活性下降、青枯病等土传病虫害增多、硝化能力下降等问题,常导致蔬菜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抗逆性差,蔬  相似文献   

20.
崂山茶园土壤养分水平与年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崂山绿茶重点种植区内茶园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动态,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茶园的土壤养分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养分指标因季节和地点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茶园按土壤养分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等,且不同等级的茶园养分均呈现明显的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