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乳业》2011,(9):47-47
我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夏季牧场牦牛乳脂肪酸C9-C18:1,C11-C18:1,C9,t11-C18:2和C18:3n-3含量均高于冬季牧场。2。5胎牦牛乳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单胎牦牛。  相似文献   

2.
试验利用饲喂红叶为主要粗饲料基础日粮的5头经产的芬兰艾尔郡牛,采用5×5拉丁方设计,每期试验21d用于评价添加植物油和亚麻芥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试验处理为5组:①精料中不添加脂类(对照组);②按29g/kg添加菜籽油(RO);③按29g/kg添加葵花籽油(SFO);④按29g/kg添加亚麻芥油(CO);⑤按29g/kg添加压制亚麻芥(CE)。试验动物随意采食红叶,每天饲喂的精料为12kg。试验处理对粗饲料和总的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消化率、乳产量和乳成分无影响。饲喂植物油会降低乳中中短链饱和脂肪酸(6∶0-16∶0)含量(包括奇数碳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增加乳中C18∶0和18碳不饱和脂肪酸的浓度。乳中顺-C18∶1、反-C18∶1、非共轭C18∶2、CL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的相对比例取决于日粮中添加的油的脂肪酸组成。饲喂菜籽油可能会增加反-C18∶1(Δ位于4、6、7、8和9)、顺-9C18∶1、Δ9,11CLA、Δ10,12CLA和C18∶2n-6脂肪酸的含量,而添加CO可能会增加乳中反-13–16C18∶1、Δ11,15C18∶2、Δ12,15C18∶2、反-9,顺-13C18∶2、Δ11,13CLA、Δ12,14CLA、Δ13,15CLA、Δ9,11,15C18∶3和C18∶3n-3含量.饲喂CO和CE会引起乳中C18∶0和顺-9C18∶1浓度降低并增加乳中反-10C18∶1、顺-11C18∶1、反-9,顺-11CLA、反-9,顺-13C18∶2和顺-11,反-15C18∶2占总脂肪酸的比例。乳脂肪酸对CO和CE的响应说明亚麻芥经压制后添加比游离添加对瘤胃内C18多不饱和脂肪酸氢化为C18∶0的速率降低。总而言之,以红叶为粗饲料的基础日粮中适量添加植物油对奶牛青贮饲料的干物质采食量、营养物质的消化和乳产量无影响,但会改变乳脂组分,主要表现为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反式脂肪酸含量,富集特殊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重庆地区四季或三季均有分布的9种野生草本植物为对象,分析了叶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的分布特征及其平均碳链长度和碳优势指数,探讨了季节变化与叶表皮蜡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叶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如蜡质总量最高的苦苣菜,四季平均18.42 μg/cm2 ,而最低的马兰平均只有0.83 μg/cm2。苦苣菜、葎草和灰绿藜以脂肪酸和初级醇为主要蜡质组分,其余植物均以烷烃为主要组分。多数植物叶表皮蜡质含量从春季至秋季,整体出现先减小,到冬季增大的趋势,且在夏季蜡质总含量相对其他季节最低。除葎草在冬季、灰绿藜在春季以C27、C29和C31为优势峰外,其余植物在不同季节均以C29、C31和C33为优势峰,且不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多数植物正构烷烃总碳优势指数呈现从春季至秋季先下降,冬季再增大的趋势;而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平均碳链长度,多数植物夏季大于冬季。综合分析认为,草本植物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改变主要蜡质组分的平均碳链长度及奇/偶碳的相对含量,提高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抑制剂(梧桐子油)和促进剂(罗格列酮)对绵羊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选用18只平均体重为(27.71±2.64)kg、生理状况相似的杂交公羊(美利奴×小尾寒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4.8%胡麻籽,梧桐子油组(W组)饲喂C组饲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L组)饲喂C组饲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50 d,其中过渡期10 d,预试期5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W组背最长肌中反-11油酸(trans-11 C18∶1)、反-9,12亚油酸(trans-9,12 C18∶2)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麻酸(C18∶3)(n-6)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花生烯酸(C20∶1)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与C组相比,L组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is-9,trans-11 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和PUFA/饱和脂肪酸(SFA)显著增加(P0.05),C18∶3(n-6)和SF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癸酸(C10∶0)、顺-9油酸(cis-9 C18∶1)和花生三烯酸(C20∶3)(n-3)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梧桐子油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20∶1的含量;饲粮中添加罗格列酮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和cis-9,trans-11 CLA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10∶0、cis-9 C18∶1和C20∶3(n-3)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青海高原型牦牛不同月份的牦牛乳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份的牦牛乳成分指标均有所不同,尤其是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和乳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进入冷季后,除脂肪含量外牦牛乳各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下降,尤其9月下旬营养指标下降最为明显,10月下旬各营养成分指标又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比较牦牛乳与犏牛乳脂肪酸组分,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成分及其含量测定,通过SPSS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和犏牛乳均含有42种脂肪酸组分,但含量不同,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是棕榈酸、硬脂酸、顺-9-十八碳烯酸和肉豆蔻酸;牦牛乳组分更接近脂肪酸营养价值的指标;牦牛乳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均明显高于犏牛乳。两种乳均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但牦牛乳的含量比例更为理想,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对牦牛粪便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24头体重相近、健康的3岁公牦牛,随机分成2组,分别饲喂低精粗比饲粮(35∶65,C35组)和高精粗比饲粮(65∶35,C65组)。预试期为15 d,试验期为90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组共检测出170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两组共有的OTU数目为1273个,占总OTU数目的74.79%;C35组的物种数、Chao1指数与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65组(P<0.05)。2)在门水平下,C35组牦牛粪便中髌细菌门和蓝藻菌门极显著高于C65组(P<0.01),放线菌门显著高于C65组(P<0.05);C65组牦牛粪便中拟杆菌门、螺旋体门显著高于C35组(P<0.05)。3) C35组牦牛粪便中瘤胃球菌属极显著高于C6...  相似文献   

9.
饲喂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饲喂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的影响.选择15头母牦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组,放牧);低饲喂量组(L组,放牧加饲喂油菜籽100 g/yak·d)和高饲喂量组(H组,放牧加饲喂油菜籽200 g/yak·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 g/yak·d油菜籽对牦牛的乳生产性能和乳脂肪酸没有影响,饲喂200 g/yak·d油菜籽能显著提高乳产量以及各乳成分的产量(P<0.05);(2)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油酸(c-9-C18:1)是放牧牦牛乳脂中含量较高的3种脂肪酸,饲喂油菜籽显著提高乳脂中硬脂酸(C18:0)的含量(P<0.05);(3)N、L和H组中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含量分别是1.23%,1.15%和1.18%,饲喂油菜籽对各组CLA的含量和脱饱和酶指数无显著影响,牦牛乳中c-9,t-11-CLA的含量较高,平均为总CLA含量的98.60%.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究低精料日粮和高精料日粮对牦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选取3周岁,体重相近的12头牦牛,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用低精料[精粗比30:70(C30组)]的日粮和高精料[精粗比70:30(C70组)]的日粮,饲喂2个月。结果表明:1)C70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C30组(P<0.01)。2)C30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都极显著高于C70组(P<0.01)。3)在门水平上,髌骨细菌门、脱硫杆菌门、疣微菌门、蓝藻菌门相对丰富度C30组显著高于C70组(P<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富度C30组极显著高于C70组(P<0.01)。拟杆菌门相对丰富度C70组极显著高于C30组(P<0.01),变形菌门C70组显著高于C30组...  相似文献   

11.
反刍动物的相关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改变瘤胃氢化途径增加牛奶中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20∶5 n-3和C22∶6 n-3的含量,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氢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还不清楚。本试验所用动物为5头安装瘤胃瘘管的母羊,动物日粮为高精料饲料,日粮中添加1∶2比例的鱼油和葵花油(30 g/kgDM)的混合物。饲喂添加外源油的日粮0、3、10 d后收集瘤胃食糜分析鱼油和葵花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和氢化产物的影响。食糜中的氢化中间体及甲酯化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Ag+-HPLC和气质仪联用进行分析。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不会影响瘤胃pH,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及营养物质的降解消化,但能改变瘤胃食糜的脂肪酸成分。主要包括C18∶0和C18∶2 n-6的减少,反式C16∶1、反式C18∶1、10-O-C18∶0和反式C18∶2的含量增加。外源添加脂类能提高食糜中C20∶5 n-3和C22∶6 n-3的所占脂肪酸的比例并导致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的大量增加,但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量却有所减少。试验结果中还发现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使特殊脂肪酸如C20∶1、C20∶2、C22∶1、C22∶3...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全混合日粮(TMR)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水平对泌乳中期奶牛瘤胃液和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30头体重约650 kg、2胎次、产后(120±8)d、日均产奶量(33.03±1.59)kg、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通过控制搅拌时间获得低(9.02%)、中(10.56%)、高(11.25%)3个peNDF水平的TMR,每种TMR饲喂1组奶牛,每组10头。TMR精粗比为60∶40。预试期21 d,正试期6 d。结果表明:1)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瘤胃液中肉豆蔻酸(C14∶0)、反9肉豆蔻烯酸(C14∶1trans9)、珍珠酸(C17∶0)、顺6油酸(C18∶1 cis6)含量降低,异棕榈酸(C16∶0 iso)、反9棕榈烯酸(C16∶1 trans9)含量上升,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2)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乳中顺9肉豆蔻烯酸(C14∶1 cis9)、顺10十五烯酸(C15∶1 cis10)、顺10十七烯酸(C17∶1 cis10)、顺11油酸(C18∶1 cis11)、反9,12亚油酸(C18∶2 trans9,12)含量降低,异肉豆蔻酸(C14∶0 iso)、C16∶0 iso含量上升,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peNDF水平的提高,乳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提高,肉豆蔻烯酸△9去饱和酶指数、油酸△9去饱和酶指数降低,高peNDF组和低peNDF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在高精料条件下,泌乳中期奶牛饲喂低peNDF水平(9.02%)TMR可改善乳中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对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广西地区生鲜水牛原乳720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分析水牛乳脂肪酸四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牛原乳共检出38种脂肪酸,除C13∶0、C15∶0、C16∶0和C20∶4n6外,季节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在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短链脂肪酸(SCFA)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长链脂肪酸(LC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SU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夏季中链脂肪酸(MCFA)总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ω6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春、秋两季ω3系列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夏、冬季节(P0.05);ω6与ω3系列脂肪酸比值在春季最低(4.43),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ω6/ω3值最高(6.32)。由此可见,不同季节对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欲优化脂肪酸组成应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是在呼和浩特地区饲养的荷斯坦奶牛中分别选取泌乳初期、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各10头,并分4次采集乳样,即1月份、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每个季节的重复数为40;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呼和浩特地区荷斯坦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①对于乳中SFA来说,除了C12:0含量(P0.05)外,其余SFA含量均未表显出显著季节变化(P0.05),但乳中总SFA含量却显示出显著季节变化(P0.05);②对于乳中USFA来说,乳中C14:1、C16:1和α-C18:3含量表现出显著季节变化(P0.05),而其余的USFA含量则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变化(P0.05);③乳中顺9,反11-C18:2含量在固定舍饲情况下未显示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④7月份乳汁具有丰富的USFA营养特性,其SFA/USFA比值和ω-6 PUFA/ω-3 PUFA比值均低于其他各月份;⑤7月份和10月份生产的牛奶由脂肪酸而引起的乳风味优于1月份和4月份生产的牛奶(P0.0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是在通辽地区饲养的荷斯坦奶牛中分别选取泌乳初期、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各10头,并分4次采集乳样,即枯草期、返青期、盛草期和枯草前期,每个季节的重复数为40份。探讨日粮与乳脂肪酸组成的内在关系,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通辽地区荷斯坦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①乳中SFA含量显示出显著季节变化(P0.05)。其中,枯草期和返青期乳中C12:0和C14:0含量显著高于盛草期和枯草前期(P0.05),但枯草期与返青期、盛草期与枯草前期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乳中C15:0、C16:0、C18:0及C20:0等饱和脂肪酸含量虽然没有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但都显示出枯草期和返青期高于枯草前期和盛草期的变化趋势;②乳中C14:1、C16:1、C18:1、C18:2、γ-C18:3及α-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出现了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其中盛草期和枯草前期均高于枯草期和返青期(P0.05),而盛草期与枯草前期、枯草期与返青期之间没有显著变化(P0.05);③乳中顺9,反11—C18:2即CLA含量的季节变化也和USFA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P0.05);④乳中ω-6PUFA/ω-3PUFA比值由低到高分别为盛草期(9.07∶1)枯草前期(10.60∶1)返青期(10.91∶1)枯草期(11.33∶1),差异显著(P0.05);⑤由C18:1和C18:3脂肪酸而产生的乳风味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盛草期和枯草前期乳明显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乳(P0.05);⑥季节对奶牛瘤胃微生物氢化率也有明显影响,其中高温环境的影响力要比低温环境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乳业》2011,(9):47-47
2008年,加拿大科学家对牦牛乳干酪和荷斯坦干酪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牦牛乳干酪中含有低组分的C14:O和C16:0,并且牦牛乳含有低组分的中链脂肪酸。另外,牦牛乳干酪中含有高组分的长链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trans C18:1,牦牛乳干酪是荷斯坦牛乳干酪的2.8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不同季节牧场牦牛的牧食行为规律,选取6头年龄、体况大致相同的成年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4月份和8月份分别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上,运用GPS3300定位追踪系统,对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的牧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牧场早上初牧9∶00、10∶00和下午归牧前17∶00、18∶00外界气温处于牦牛等温区内,有利于牦牛进行采食活动,而夏季牧场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均高出牦牛活动的等温区(8~14℃),对其采食活动具有影响;夏季牧场上牦牛采食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且个体间相对分散,冬季牧场上采食分布相对集中,夏季牧场上牦牛游走距离(0.29~0.80km/h)整体大于冬季牧场(0.07~0.14km/h),并且在11∶00和17∶00分别出现峰值,在12∶00游走距离最短;在监测期内(9∶00~18∶00),夏季牧场上牦牛各主要放牧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依次是采食(504.90min)行走(75.45min)休息(55.10min),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冬季牧场牦牛的休息时间(355.80min)显著大于采食时间(243.10min)(P0.05)。研究结果显示,初牧和归牧前是牦牛放牧采食的剧烈活动时间,另外在夏季的中午13∶00左右也会出现一个采食高峰;牦牛的牧食行为符合晨昏活动格局,总体上表现出采食-休息(反刍)-采食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品系和青贮时长对小黑麦青贮营养成分与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小黑麦品系(C16、C27和C35)和2种青贮时长(45 d和60 d),比较不同青贮时长下各品系小黑麦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与发酵品质,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研究品系和青贮时长对小黑麦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交互影响,并采用TOPSIS对各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不同品系小黑麦适宜的青贮时长。结果表明:小黑麦品系C16青贮60 d的感官品质优于青贮45 d, C27和C35青贮45 d的感官品质优于青贮60 d,感官品质整体表现较好为青贮60 d的C16和青贮45 d的C27。两种青贮时长C27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丁酸含量及氨态氮/总氮的平均值均极显著低于C16和C35(P<0.01),相对饲喂价值的平均值极显著高于C...  相似文献   

19.
简讯     
牦牛乳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根据我国科学家的报道,牦牛乳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主要是C16∶0,C18∶1,C18∶0和C14∶0。在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丰富,油酸是含量最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牦牛乳中含有35.2%的中链脂肪酸。牦牛乳中的共轭亚油酸成分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种类、牧草以及饮食中C18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牦牛乳常规营养成分以及不同成分间的相关关系,为下一步牦牛乳用性能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对青海高原型牦牛纯放牧条件下(7月底)牦牛乳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SPSS软件对各营养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放牧条件下,牦牛乳乳脂率为7.42±1.8956%,乳蛋白率为3.91±0.1619%,乳糖为5.88±0.2375%,非脂乳固体为10.78±0.4238%,密度为1033.45±2.3144kg/m^3,冰点为-0.7377±0.0346℃,盐为0.82±0.041%,电导率为4.74±0.0821s/m。相关性分析表明乳脂肪与密度和盐呈极显著负相关,乳蛋白质、乳糖、非脂乳固体、密度、盐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冰点与乳糖、乳蛋白、非脂乳固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冰点与密度和盐没有相关性,电导率与各乳成分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