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川不同类型枣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是枣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天敌之一,研究枣园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可为枣园害虫生物防治提供应用基础数据。2014年5月至10月,在延川县北村和庄头村选择4个不同管理模式的枣园样地,采用扣管法和扫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样,共获取蜘蛛134头,隶属于7科,其中园蛛科、蟹蛛科、逍遥蛛科、猫蛛科为优势科,狼蛛科、跳蛛科和平腹蛛科为常见类群。数据表明,评价范围内枣园的丰富度指数(dma)和多样性指数(H)较高,而其多样性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较低,反映出蜘蛛对不同管理模式枣园生态系统的响应;5月到7月蜘蛛数量相对稳定,7月到8月上升趋势明显,8月下旬到10月上旬开始下降;自然生长的平地枣园样地蜘蛛多样性要高于杂草单一或人工管理的其他样地,人为干扰少、相对潮湿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蜘蛛栖息生活。  相似文献   

2.
太湖岸带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对太湖岸带湿地的酸模(A)、乔灌(B)、农作物(C)、天然芦苇(D)4种植被类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537只,隶属4门59类。A的土壤动物密度最低,为4017个·m-2,B的土壤动物密度最高,为14496个·m-2。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存在差异,说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优势类群数量具有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水平分布规律为B>C>D>A。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含水率、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温度等7个土壤因子与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土壤动物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各因子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鞘翅目步甲科幼虫、蠓科幼虫,蜘蛛目的光盔蛛科受总磷含量的影响较大;疣跳科受电导率的影响较大;等节跳科受有机质影响较大;棘跳科受pH的影响较大;线蚓科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整理在清原县所采集的蜘蛛标本中,发现跳蛛科的两种蜘蛛为我国新记录种。现描述如下。 1.突触拟蝇豺 Plexippdes regius Wesolowska 1981 该种蜘蛛笔者曾以名录的形式发表于《辽宁林业科技》(1985.5)。当时因标本缺少,故难于描述,今补充其形态描述。雄蛛:头胸部较长,浅黄褐色,眼区黑  相似文献   

4.
1992-1994年,在浙江马尾松林里进行昆虫及蜘蛛群落,松毛虫天敌和种群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1)15年生马尾松针叶立体分布,确认砍枝取薪以留7轮为好,不低于留4轮;(2)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分属18目118科,其中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占优势,经测定,龙游县落结构复杂,分布均匀,群落与层次,坡向,郁闭度,灌层盖度关系密切;(3)蜘蛛群落分属19科46种,其中萧蛸科,猫蛛科和蟹蛛科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已知蜘蛛35000多种,绝大部分布在农田、森林和果园内。它们以捕食各种小型动物为主,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1979—1981年我们在胶东半岛地区松林内采到蜘蛛27种,隶属于13科24属。其中最常见的有美丽羽蛛、横纹金蛛和大腹圆蛛。现将这三种蜘蛛的形态及简要生  相似文献   

6.
浙江楠、紫楠、白楠都是楠属毛花组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3种植物在形态上极为相近,在生产实践中极易混淆.为了正确识别这3种楠属植物,采用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比较植株、叶片等整体形态和显微特征,获得3种楠属植物的鉴别要点.从整体形态来说,这3种楠属植物主要从枝条的被毛情况,叶片的大小、形状,叶柄的长度,宿存花被片是否紧贴以及种子的形状和特征等方面来进行鉴别和区分.从测量和显微观测来说,紫楠叶面积大于白楠和浙江楠,中脉与基部的夹角较浙江楠和白楠更小,表皮毛的长度和数量都高于浙江楠和白楠,白楠叶柄近无毛.研究结果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为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转基因杨对主要节肢动物种群的影响,对转基因杨生态安全性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转基因107杨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的调查方法,于2019年对转基因107杨树林与未转基因杨树林(对照)内主要节肢种群数量、种类以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所获得的节肢动物个体分属于昆虫纲和蛛形纲,共14 299头,分属2纲,11目,105种。主要靶标害虫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银潜叶蛾个体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杨小舟蛾个体数量少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株系间主要靶标害虫个体数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株系个体数量相对较少,表明转基因107杨可有效抑制靶标害虫种群发展;主要非靶标害虫叶蝉sp.、皱大球蚧、大青叶蝉个体数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白杨毛蚜个体数量低于对照(P0.05),各株系间叶蝉sp.个体数量存在一定差异,#3株系个体数量显著低于#1、#9株系(P0.05),各株系间皱大球蚧、白杨毛蚜、大青叶蝉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转基因107杨对主要天敌及中性昆虫未造成显著不利影响,部分株系异色瓢虫、狼蛛sp.、跳蛛sp.与家蝇个体数量相对于对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多;主要节肢动物种群发生高峰期集中在5-6月、8-9月,杨白潜叶蛾、白杨毛蚜发生高峰期分别在7月与10月。  相似文献   

8.
调查竹林间动物群落的组成与动态分布是分析竹林间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贵州赤水和乐山沐川两地竹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很大[1],为研究土壤中的重金属是否会对竹林昆虫的种群密度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乐山市大楠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2种常见竹种(慈竹,麻竹)进行了系统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沐川大楠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4纲、16目、68科、103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6纲、18目、70科、100种;赤水大同镇慈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9目、70科、121种;麻竹动物群落隶属于5纲、18目、71科、106种。沐川慈竹、沐川麻竹、赤水慈竹、赤水麻竹分别有77.67%,77.00%,80.99%和78.30%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沐川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沐川麻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为主,赤水慈竹类群以蜘蛛目、直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赤水麻竹类群以直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和半翅目为主。4种类群植物性集团的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最高,赤水慈竹和赤水麻竹在群落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上都比沐川慈竹和沐川麻竹高,赤水两类竹子的优势集中度比沐川两类竹子低。  相似文献   

9.
蜘蛛是华北农区的主要天敌种群之一,本文研究了农田蜘蛛种群结构及优势种在林带-田埂-农田环境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地区游猎型蜘蛛的优势种为中华狼蛛(Lycosa sinensis Schenkel)和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 Simon);(2)林带和田埂在农作物栽种前和成熟后是蜘蛛栖息和获取食物的主要场所,是农林复合系统中蜘蛛种群的重要种库;(3)耕作活动对蜘蛛种群有较强的负面影响,林带环境具有维持蜘蛛种群稳定性的作用;(4)蜘蛛密度与距林带距离呈负相关性,且在距林带一定范围内密度变化极其显著(P=0.001,α=0.05),表现出明显的林带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而了解杜鹃冠网蝽触角感器的分布、种类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杜鹃冠网蝽成虫触角为丝状,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成虫触角上存在着5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种类相同,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同时对杜鹃冠网蝽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杜鹃冠网蝽的行为学、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至6月间,在设立的固定样带内,采用手拣法和陷阱法对9种植被类型,即马尾松纯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竹林、阔叶混交林、冷杉纯林、亚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进行研究.在收集的267个陷阱和45个土样中,共采集土壤无脊椎动物12 715只(其中未能进一步鉴定的标本234只),隶属3门11纲28目3亚目117科,优势类群为蚁科、长角跳科、疣跳科,分别占所采集的无脊椎动物数量的22.70%、11.87%和11.43%.地表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中的菌食性、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在各种植被类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样性分析表明:植被类F类群数最多且多样性最丰富,植被类型E内地表无脊椎动物分布最均匀.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陷阱中采集地表无脊椎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及均匀性差异显著(X个体数2=107.66,X类群数2=63.79,X多样性指数2=84.51,X均匀性指数=94.45,P<0.05).  相似文献   

12.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技术研究6种蜘蛛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园蛛科6种蜘蛛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10pb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扩增结果清晰且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记录129条片段,平均每个引物12.9条,种群内多态位点比例在17.05%-45.38%。平均遗传多态度0.3096,Shannon多样性指数0.4732。从统计结果来看,6种蜘蛛没有普遍存在的位点;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外部形态相似的种间遗传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树林主要害虫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形态和分布,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61~68个亚节组成,鞭节长3 500~4 200 μm,是表面感器类型最多的节.触角主要分布的感受器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感器、耳形感器和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不同生境区域的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昆虫群落由11目66科组成,优势类群是蚁科Formicidae、蝇科Muscidae、螟蛾科Pyralididae、沫蝉科Cercopidae和叶蝉科Cicadellidae;双翅目Diptera昆虫类群最丰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不同生境区域昆虫群落的主要类群和个体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基围鱼塘区域昆虫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陆域林地和红树林区,陆域林地昆虫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红树林区昆虫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6.
保定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5~10月对保定市4种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1462只,隶属2门8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颤蚓目、蜘蛛目、双尾目和鞘翅目幼虫,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4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极为相似。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看,表现为苗圃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从土壤动物群落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 cm土壤层数量最大,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8月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两次系统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1560头,隶属6纲22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膜翅目和啮目为优势类群,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通过4块样地对比可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类群数和个体数也随之减少;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18.
切梢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张真  曹鹏  王鸿斌  韩平定 《林业科学》2012,48(2):110-116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鉴定切梢小蠹的特征系统。利用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的瘤状颗粒和刻点分布、鞘翅斜面刚毛长短和前胸背板刻点及刚毛分布3种特征,在体视显微镜放大30倍条件下可实现切梢小蠹虫的准确鉴定。通过形态鉴定为同种的小蠹虫在利用28Sr DNA序列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能首先聚在一起,并且切梢小蠹属昆虫种下、种间和种上的遗传距离分布在3个不重叠的范围内,利用28Sr DNA基因构建切梢小蠹属分子鉴定体系是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或遗传距离比较均可实现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9.
蜘蛛在捕食天敌中占有重要位置。森林中的蜘蛛不仅种类繁多,数量也很大。通过在浏阳县沙市、社港两个区的松林中调查,共采集蜘蛛标本195种,现已鉴定出28科152种。它们以森林中各种活的小型动物为生,捕食对象中许多是农、林主要害虫。近几年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在保蛛治虫方面研究较深,取得了明显进展。蜘蛛种类调查是在两种生态类型,即地表裸露未封山和地被物丰富封山多年的马尾松林中进行的。调查时间4月至11月,每月上、中、下旬调查三次,每次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产自东亚的八角科八角属八角组的5种植物和八角茴香组的13种1亚种植物,共43个材料做木材解剖结构比较研究,报道它们的木材解剖特征。因八角科植物木材为散孔材,单管孔,导管分子长、直径小、管壁薄、管孔多角形,端壁高度倾斜,具细密的梯状穿孔,穿孔板上横隔数多,管间纹孔式梯状,单列射线中均有横卧细胞,异形射线Ⅱ型,木薄壁组织少,星散状排列等较原始的木材解剖特征,而从木材解剖方面说明八角科是现存具导管的木本双子叶植物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之一。根据对八角组和八角茴香组木材性状指标比较,发现2个组之间的木材解剖特征在形态上相似,在数量上有差异。根据对八角科与五味子科木材解剖特征比较,发现二者木材解剖结构的大多数特征一致,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从而支持建立含八角科和五味子科的八角目;同时,2个科木材解剖特征又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支持建立单属的八角科;比较这些差异,发现八角科较五味子科具有更多的原始性状,从而支持将八角科的系统位置排列在五味子科之前。另外,根据对导管分子易损度的比较,发现八角茴香组的易损度远高于八角组,而从理论上用数量值证实分布于较高海拔和较高纬度的八角组植物受干旱、霜冻胁迫的强度要较八角茴香组植物的大,亦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