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重大森林害虫。通过对模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圆筒型和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方形的较差;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不同,设置在树冠下层和中层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较好,上层的较差;不同设置距离的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随着设置距离的增加,诱捕器的诱捕量逐渐下降,设置于距林缘50 m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远引诱距离可能为280 m。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对模毒蛾进行种群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3.
1998年8月12 ̄20日,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3Z-cis-6,7-cis-9,10-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9天共诱捕雄成虫21头。试验结果表明,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5.
6.
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槐小卷蛾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器的颜色、形状、粘胶面积以及在树冠内放置的位置对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Mayrick)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绿和黄3种颜色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蓝颜色的诱捕效果;三角形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效果明显优于双层圆盘形和双层船形的诱捕效果;粘胶面积为500.0cm^2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250.0cm^2和166.7cm^2的诱捕效果;悬挂于树冠中上部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悬挂于树冠中部及中下部的诱捕效果。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悬挂在树冠中上部、粘胶面积为500.0^2的白颜色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性诱剂诱杀舞毒蛾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诱剂诱杀舞毒蛾技术赵连吉(公主岭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王福维(吉林省林业生物防治中心站)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别名秋千毛虫,是世界上有名的森林大害虫,分布广、食性杂、为害重。1993年至1994年在公主岭市“三北... 相似文献
8.
重齿小蠹对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7:00~21:00,反应高峰在14:00-19: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5月20日左右,扬飞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扬飞末期为8月26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98 d。2007-2009年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前、后重齿小蠹致死木平均分别为3.39株/hm2和0.76株/hm2,致死木减少了77.58%,而对照区试验前、后致死木平均分别为15.89株/hm2和18.11株/hm2,致死木增加了13.97%,3 a大量诱杀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1987年5月下旬~8月下旬,我们使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成的枣粘虫性信息素,在彬县、长武两县川台地(海拔800~900m)的51.47ha枣园内安排了试验,放置了258个诱捕器,用以防治枣粘虫[An-cytis(Anchylopera)salivaliu]。从定点观察结果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相似文献
11.
Studymethods10IntheMayof1997,theoverwinteredeggsofLymantriadisparwerecollectedinfield,immersedinformalin,anddriedincoolplace.Theeggsweredividedinto4groupswith500eggsineachgroup,putinglassbottles.Theratesofhatchingprogresswereinvestigatedeveryday(LanandWan1996;Zhang1988).Afterhatching,thefirst,secondandthirdinstarlarvaewereraisedwiththeneedlesoflarchinglassbottles.Thelarvaeolderthanthethirdinstarwereraisedoutdooringauzecagesinwhichthebranchesoflarchwereprovided.Thelarvaedevelopedintonextinst… 相似文献
12.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13.
14.
以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利尿激肽Helicokinin I和穿膜肽TAT为基础合成融合肽TAT-Helicokinin I,并测试3种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的注射活性;探究融合肽TAT-Helicokinin I和利尿激肽Helicokinin I经取食途径进入虫体后对舞毒蛾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AT-Helicokinin I和Helicokinin I对舞毒蛾幼虫均表现出注射毒性,且TAT-Helicokinin I比Helicokinin I表现出更高的生物活性;60,600 pmol/头的剂量对舞毒蛾幼虫均表现出显著致死性,6 pmol/头的剂量对舞毒蛾幼虫生长无影响;Helicokinin I饲喂舞毒蛾幼虫未显现出毒性,而饲喂TAT-Helicokinin I对试虫生长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该研究证实TAT与Helicokinin I融合后能够降低昆虫消化道酶对利尿激肽Helicokinin I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测定甲氧虫酰肼(RH-2485)对舞毒蛾幼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2龄、4龄、6龄幼虫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其体内的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4龄、6龄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也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其中在处理24h时,对该酶的诱导作用最强,分别为同期对照的1.603,1.805倍;处理48h后,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分别为同期对照的0.858,0.608倍,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对2龄幼虫体内该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24h后,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最强,为同期对照的0.541倍,差异极显著(P<0.01)。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体内几丁质酶也存在影响,其中对2龄幼虫体内该酶具有先诱导后抑制作用,对4龄、6龄幼虫体内该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甲氧虫酰肼能有效干扰舞毒蛾幼虫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