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灯诱结果表明 :在贵州塘头稻区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混合发生 ,始见期分别为 4月 11~ 18日和 2 1~ 2 4日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年度间均较一致 ,同期年度间诱虫量变化大 ;4、5、6月诱虫量少 ,7、8、9月诱虫量多且出现 4次成虫高峰 ,10月诱虫量明显减少 ,到 10月 14~ 19日和 17~ 2 0日成虫种群分别终见。  相似文献   

3.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期160~180d,若虫期100~120d.白背飞虱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褐飞虱在8月中旬出现1个虫量高峰期;影响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成虫迁入量、残存虫量、温度、湿度和雨日.可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以前灯下种群数量较少,5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增多,5月下旬至9月下旬形成1个或若干个种群数量高峰期,10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年内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单峰型、双峰型或多峰型。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稻飞虱主要迁入、迁出地(盘县、锦屏、惠水、三都、道真)稻区的灯诱稻飞虱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区灯诱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拟褐飞虱(N.bakeri)、伪褐飞虱(N.muiri)、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5种;灯下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所占比例最高,为47.86%,其次是褐飞虱,所占比例为43.90%,伪褐飞虱、拟褐飞虱及灰飞虱的数量都较少,分别占7.26%、0.43%和0.55%;在各地的比例也存在差异,伪褐飞虱以盘县较多,而拟褐飞虱较少;灰飞虱以道真最多,比例达到0.99%,比盘县、锦屏多1倍,是三都的20多倍;正确辨别灯下飞虱种类有助于提高稻飞虱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是重庆市秀山县主要稻作害虫之一。①稻飞虱监测以田间调查为基础,灯诱、高山网相结合。灯诱及高山网重点观测稻飞虱始见期、前期迁入虫量、近期迁入虫量、回迁期虫量、4~11月总诱虫量;田间调查稻飞虱始见期、秧田虫量、本田虫量高峰、低龄若虫高峰日。②根据稻飞虱监测情况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作出稻飞虱防治预报。2006年白背飞虱防治适期为6月23~30日,褐飞虱防治适期为8月10~17日。③稻飞虱防治采用“推广抗(耐)品种,实施健身栽培,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技术,抓住关键时期,主治主害代低龄若虫,保护利用天敌”的综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曹晖  舒德平  李明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7-147,238
根据太湖县近10 a褐飞虱灯诱资料,分析了褐飞虱灯下始见期、终见期、高峰期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及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稻飞虱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规律,以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采用灯诱法连续两年对江西省万载县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thi和螯蜂dryinids进行同步诱集。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白背飞虱高峰期均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初;2010年褐飞虱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2011年褐飞虱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为迁入高峰;第二次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尖钩宽黾蝽的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到7月底,与白背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尖钩宽黾蝽的第二次高峰期以及黑肩绿盲蝽和螯蜂的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与褐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龙山县2006—2014年灯诱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县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74.0%,形成数量优势种群。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年度间各月种群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7月白背飞虱种群占优势,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88.8%。8月褐飞虱种群占优势,褐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74.8%。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混合种群变化趋势的关键种群。  相似文献   

12.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2016年芒市地区稻飞虱种类组成、数量及田间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该地区白背飞虱的发生早于褐飞虱,白背飞虱于3月初始见,褐飞虱始见期为3-4月,7月2种飞虱混合发生,终见期2种飞虱最晚均为11月底,通过总结分析稻飞虱的发生危害特点及规律,提出了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的综合措施,为该地区稻飞虱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规律,对贵州省惠水县1984~2013年30年间褐飞虱灯光诱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惠水县的始见日主要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日集中出现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末见日为9月中下旬;惠水县褐飞虱为害表现为双峰型,且第二次峰为害较为严重,30年间1994~2003年是褐飞虱灯下种群沉寂时期,1984~1993年和2004~2013年为灯诱种群猖獗时期;始见日和始盛日到高峰日时间间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36**)。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种植环境条件对稻飞虱种群数量发生的影响,于2011年对云南省安宁市禄脿镇地区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和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稻飞虱进行了扫网和灯诱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稻田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数量均明显高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数量,白背飞虱为当地主要的稻飞虱危害种群;水稻移栽(2011年5月24日)前1周左右白背飞虱开始迁入本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达到发生高峰期,7月中旬之后白背飞虱成虫开始外迁;通过LSD法对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白背飞虱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发现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在8次调查中有6次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中白背飞虱成虫的寄生率和雌性性比多高于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种类和总个体数均大于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因此,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对稻飞虱数量有更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灯诱数量看稻飞虱种群动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肇庆市1991~1999年灯诱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市近10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而且早稻虫量比晚稻大。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比例达72.6%~89.7%,形成数量优势的种群。季节数量消长显示,白背飞虱发生时间早,而且大部分虫量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这段时间发生的总虫量约占早稻发生的78.6%,而同期褐飞虱的发生数量只占早稻发生的64.9%。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又叫■虫,分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以褐飞虱危害为主,属于间歇性、大发生害虫,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给水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民普遍反映:稻飞虱虫小难治。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活隐蔽,大多数稻飞虱喜欢群集在稻株下部生活;二是害虫基数大,特别是晚稻,危害严重时,每亩虫量超过百万。用一般的药物防治,效果很差。   稻飞虱一年繁殖 4~ 5代,以 8~ 10月为危害高峰期。 8月中、下旬,第三代若虫大量孵化,这时,中、晚稻正值圆秆拔节期,虫量猛增,危害加重。 9月下旬第四代若虫大量孵化,这…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主要病虫害介绍——稻飞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第1期第20页)稻飞虱,同翅目飞虱科。常见种类有白背飞虱(见第21页图1)、褐飞虱(见第21页图2)和灰飞虱,危害水稻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殖。褐飞虱能在野生稻上发生,多认为是专食性害虫。白背飞虱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物。形态特征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  相似文献   

19.
总结青田县2005-2017年稻飞虱田间发生状况及2008-2017年白背飞虱、褐飞虱测报灯下诱虫情况。明确青田县山区稻飞虱发生现状及发生特点为间歇性大发生,提出稻鱼共生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