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播种方式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不同播种方式对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进行开沟起垄,开展人工穴播和人工条播两种播种方式的大田研究。试验以杂交稻品种培杂泰丰和常规稻品种玉香油占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2种播种方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基于开沟起垄直播开展穴播和条播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穴播方式的水稻产量较高,穴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的产量,分别达到23.77%和10.89%,其原因是穴播处理能够提高供试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穴播方式还有利于优化水稻群体配置,增加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因此,开沟起垄方式下穴播较条播有利于水稻稳产和增产。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吉隆868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4kg/667m2精量播种条件下,设置穴播与条播2种不同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穴播处理的水稻实际产量为654.5kg/667m2,较条播增产6.7%。说明水稻旱直播时采用穴播处理有利于水稻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易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机穴播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是水稻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发展的方向。为探索上海市浦东新区单季杂交稻在相同的肥水管理管理条件下,机穴播不同播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机插秧、人工撒播等不同栽培方式之间的比较。为合理确定单季杂交稻机穴播播种密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属密植作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中采用穴播机播种,每穴播种粒数是构成合理密植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确定每穴最佳播种粒数,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每穴播种粒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每穴播种9~12粒时,冬小麦株高合理,穗型紧凑,穗粒数多,产量高。建议在旱作区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时以每穴播种9~12粒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机穴播、宽幅机条播、人工撒播3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下水稻枝梗分化、退化的特点,以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早熟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调查,干物重、产量及产量因素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机穴播的高峰苗数与最终苗数都低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但是茎蘖成穗率却高于另外2个处理;穗分化期至成熟期,机穴播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增加了穗长、二次枝梗数,降低了枝梗退化率,使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申优17最适宜的机穴播密度。[方法]研究机穴播密度对申优17叶龄、绿叶数、株高、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17叶龄、绿叶数和株高均无明显影响;较高的穴播密度易形成足够的穗数,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在崇明区当前的环境下,申优17的适宜机穴播密度为穴距18 cm。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蚕豆茬水稻机穴播配套技术,明确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水稻机穴播的最佳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花优14"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机穴播不同栽培密度对蚕豆茬"花优14"的生育期、株高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机穴播栽培密度的增加,蚕豆茬"花优14"的总苗数、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型逐渐减小,产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以行株距为25 cm×16 cm的每667 m~2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机穴播“秀水114”不同穴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机穴播水稻不同穴距对"秀水11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特进行了不同穴距试验,探索了"秀水114"机穴播的适宜穴距。结果表明,行距为20cm、穴距为16cm时产量最高,其原因是在植株生长前期,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使最高茎蘖数适宜,成穗率提高,实现预期的穗数,且能够形成强壮的个体,得到较多的穗粒数,结实率也相对较高,为夺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播苗数对常规籼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出不同穗型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每穴播种苗数以指导农民种植。【方法】采用大穗型常规籼稻材料N2和中穗型常规稻材料N4每667m~2不同栽培密度和穴播种苗数的比较试验。【结果】材料N2在种植密度为1.7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00.0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57.6kg/667m~2;材料N4在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33.2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81.1kg/667m~2。【结论】大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1.7万穴/667m~2与穴播3苗;中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与穴播3苗。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近年来崇明区雨水增多而导致水稻播种时间不确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精准穴直播技术,特于2016年进行了不同播期、株距对机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播期的推迟,机穴播水稻产量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以播期为6月2日水稻的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千粒重表现与产量一致,也以播期为6月2日的最高;结实率随播期推迟而显著降低。4个株距水平中,以株距为12 cm水稻的产量最高,株距为16 cm的产量最低。综合考虑,水稻机穴播以播期为6月2日前后、株距为12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摸索蔬菜茬水稻机穴播种植技术,找出机穴播的最佳种植密度,以"花优14"为试材,特进行了机穴播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蔬菜茬水稻"花优14"采用机穴播种植,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以25cm×16cm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m~2达685.9kg。  相似文献   

12.
"花优14"是上海地区单季杂交稻的主推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株形好、抗倒伏能力强、空瘪粒少、抗病性强等特点。为提升"花优14"产量水平,特进行了该品种机穴播不同耕翻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每穗粒数上,联合作业机和二次粉碎均比二耕一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差异显著,采用联合作业机的耕翻方式,机穴播"花优14"每667m~2产量为最高,达699.8kg。  相似文献   

13.
进行地膜小麦膜上穴播和膜下条播2种模式播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条播和膜上穴播的成熟期差别不大,虽然膜下条播的基本苗、有效株数较高,但由于膜上穴播穗粒数、千粒重都较膜下条播的高,因此膜上穴播产量比膜下穴播高。膜上穴播小麦11月5日之前播种的产量基本一致,明显高于11月10日以后播种的产量;膜下条播小麦11月5日之前播种的产量比较高,11月10日后播种的产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一、产量示范结果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技术自2001年引进,在饶河镇岭南村试验2亩,1亩为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1亩为条播,品种为合江19,经试验,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m2有效穗数535穗,较ck521穗多14穗。穗粒数69·8粒,较CK多20·8粒,千粒重多0·5g。覆膜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水稻精量机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光明米业种植基地进行了该技术的种植实践。结果表明,水稻采用精量机穴播种植技术,比人工撒播、机插秧,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成本低、基本苗数可控、群体分布合理、人工省、机械成本及维护费用低的优点,且直接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综合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秀水134”机穴播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常规稻"秀水134"机穴播技术,进行了机穴播不同种植密度与人工直播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机穴播的产量均高于人工直播,平均每667m~2增产16.2kg;机穴播的生育进程较人工直播早,各个发育阶段都提早2~3 d;以机穴播25 cm×1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m~2达654.6 kg。  相似文献   

18.
为给中筋小麦"淮麦28号"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分析了3个不同水稻茬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淮麦28号"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插秧茬口与机插秧茬口播种的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比较高,其中人工插秧茬口播种"淮麦28"的稳产性较好。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质、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拔节孕穗期增施氮肥可提高"淮麦28号"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西农805’为参试品种,采用3种不同播种方式[条播(T1)、宽幅播(T2)和穴播(T3)],分别在拔节期、开花期追施氮肥。在追施氮肥条件下,研究穴播处理对该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增加了旗叶叶面积;追施氮肥增加了T3处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在追施氮肥下T3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高达7 430kg·hm~(-2),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的基本苗、生物量、收获指数呈显著性差异,且穗干质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追施氮肥下T3处理的各营养器官贮藏物质转运量与贡献率最高;不同播种方式增加了湿面筋质量分数;在追施氮肥下T3处理增加了籽粒的体积质量、沉降值、蛋白质质量分数、硬度、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但各处理间沉降值、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延伸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进行试验,考查了水稻苗情、产量等综合性状。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没有影响,但从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即人工直播、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穴播产量最高,分别比机械条播和人工直播增产49.17、38.18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