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体内元素的累积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5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的心、肾、肺、肝、肌肉、皮肤、脂肪、胃和肠等9种器官组织样品中的14种元素(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锰Mn、铅Pb、镉Cd、汞Hg、砷As、铬C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按干质量计算长江江豚体内的常量元素含量依次为K>Na>Ca>Mg,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Fe>Zn>Mn>Cu>Cr>Co,非必需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Pb>Hg>As>Cd;心、肾、胃中元素平均含量最高,脂肪、肌肉中含量最低;总体上,雄性个体体内Ca和Cr的平均含量显著大于雌性(P<0.05),鄱阳湖个体体内K、Ca、Na、Mg的平均含量显著大于长江下游个体(P<0.05),而长江下游个体体内Hg、As平均含量则显著大于鄱阳湖个体(P<0.05)。研究表明,各元素在长江江豚组织中的累积特征与其生理特征及生活环境差异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和长江江豚野外死亡个体溯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7年9月12日发现于长江安庆段的1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样本(AQJT2017091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其脑、心脏、肝脏、肺、肾、胃、肠、睾丸、肌肉、皮肤10种组织器官中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共12种元素的含量,以期探究各元素在其组织器官中的累积特征。结果显示,该样本Fe、Cu、Zn、Pb、Cd、Hg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现出差异性累积特征,这与水生哺乳动物组织器官元素累积特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特有的生理功能。对比分析发现,鲸类动物组织器官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累积特征有一定规律,并不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呈显著差别,总体表现为NaKCaFeMgZnCuCo。此外,AQJT20170912各个组织器官中毒性元素Pb、As的含量均较高,这应与其栖息环境的元素背景有关,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 aena asiaeorient alis asiaeorientalis)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累积情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5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的心、肾、肺、肝、肌肉、皮肤、脂肪、胃和肠等9种器官组织中的六氯环己烷 (HCH)、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HCH、DDT和PCBs在各样本组织中总体变化范围分别为ND~0.31μg/g、ND~19.57μg/g和ND~1.23 μg/g。HCH在脂肪中含量最高,肾中含量最低,DDT在皮肤中含量最高,肠中含量最低,PCBs在皮肤中含量最高,肺中含量最低;三者在雄性样本体内的平均含量均大于雌性,在不同年龄组样本中无相关关系,DDT和PCBs在长江下游组样本含量大于鄱阳湖组,而HCH则相反。研究表明,长江江豚各组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累积特征与其生理特征及生活环境差异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长江下游长江江豚体内POPs的累积情况,及今后开展长江江豚死因分析、个体溯源及栖息地评价提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4.
2022年11月及2023年2月在鄱阳湖松门山南部砂坑水域开展了大规模长江江豚应急救护行动,本文利用救护期间获得的体检数据及后续在该水域实施的长江江豚声学考察成果,首次描述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的群体结构和生长状况。该水域长江江豚群体雌雄比约为0.58,妊娠率约为27.8%;平均体长(135.01±16.95) cm,平均体质量(42.37±14.71) kg,平均最大体围(88.32±9.32) cm,平均体质指数(22.83±4.72) kg/m2,平均体围指数65.88%±5.86%,平均腋下脂肪层厚度(2.51±0.55) cm,平均肛围脂肪厚度(2.47±0.31) cm,平均最大体围脂肪层厚度(2.08±0.34) cm;群体结构中年轻个体占比较大,雄性占比较多,种群呈现增长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密度大于2头/km2,种群数量约39~111头。整体上看,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健康状态良好,有很好的繁殖潜力,对该水域及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关注及保护应加强。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仅有的鲸类动物,了解其种群的生理和健康状况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2002-2015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共计136头次长江江豚的体检数据,统计分析了包括血液学和血液生化54个临床指标,结合行为学指标,构建了基于行为与生理健康两个维度的长江江豚健康评价体系,并评估天鹅洲保护区内圈养长江江豚"天天"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等多个临床指标的生理参数区间同陆生哺乳动物及其他近缘种存在较大差别,显示长江江豚物种的特异性."天天"的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异常.研究结果为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评估和养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于2016年4月21日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7头长江江豚进行了体重、体长测量以及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个别江豚也存在轻度贫血、身上长瘤状物以及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半自然水域夹江长江江豚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多种饵料鱼暴发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烂鳍、白尾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长江江豚的食物和水生环境安全。自患病的?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饵料鱼的肝、脾和肾中分离出多株菌株,其中分离株SS161012经16S rDNA、gyrB基因序列测定,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该菌编码溶血素(Hly)、外膜蛋白(Omp)、粘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Ahp)等毒力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株SS161012可通过注射感染和划痕浸泡感染致试验鱼死亡,且创伤浸泡感染死亡率明显高于注射感染。药物敏感性测试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BD PhoenixTM分析鉴定系统基本药物和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水产常用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条件下,构建1个初始种群数量为20头、环境容纳量为100头的保护区,长江江豚种群在未来100年的内禀增长率为-0.0536~0.1378,周限增长率为0.9478~1.1477,净增殖率为0.6602~2.5870,雌性平均世代为6.90~7.75a,雄性平均世代为7.77~8.52a,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14.21~30.09头,平均种群数量为1.51~19.10头,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820~0.4919,灭绝概率为0.3704~1.0000,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19.1~59.5 a。只有当保护区环境容纳量达到160头时,在未来100年内长江江豚种群的存活概率才能达到95%,此时的MVP为38~41头。进一步的模拟分析发现环境容纳量相对不限的条件下,最小的MVP为22头,而满足MVP为22头的最小环境容纳量为366头;同时得到了在不同环境容纳量水域长江江豚种群的MVP,并对最小可存活种群下长江江豚未来100年的生存动态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保护区水位下降,江豚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日前,农业部发出《关于请做好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立即组织专家开展江豚受威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种群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河口是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栖息密度较高的分布区,崇明岛西部的东风西沙水域是窄脊江豚长江亚种即长江江豚(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活动的热点水域。为了弄清东风西沙水域江豚的种群动态,2014—2016年期间采用目视考察与常年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水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显示,6次目视考察(样线224 km)共目击到江豚11群次,计68头次。江豚的遇见率在0.12~1.14头次/km之间,平均0.37头次/km。专业渔民13个月的常年监测,共目击到江豚123群、340~353头次,月平均群遇见率为0.38群/次,平均个体遇见率为1.07头/次。采用可见系数法估算种群数量为11.1~62.7头,平均31.6头。考虑到该水域北侧的浅滩难于作为江豚的栖息地,修正后的种群数量平均为26.8头。鉴于常年有江豚集中活动,建议将该水域作为重点监护区甚至建立江豚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29日,在长江口崇明岛附近水域发现2头死因不明的雄性江豚遗骸.江豚1体长 138 cm,上下颌齿整齐,齿冠完好,髓腔深凹.江豚2体长168 cm,约1/3上下颌齿脱落,齿冠严重磨损,髓腔已基本封闭.经下颌齿磨片鉴定分别为4龄和8龄.2头江豚体表完整,未见损伤和局部肿大.解剖发现,江豚1体态健壮,脂肪层鲜亮厚实,各主要脏器外表未见异常,肺部无明显水泡,胃部充满未被消化的舌鳎类鱼骨.江豚2体态瘦弱,腹壁脂肪层灰暗干瘪,在胃肠联合处有7颗肿块,肺部未见明显水泡,消化道无任何鱼骨.综合年龄、体表和解剖观察、以及死亡场所分析,江豚1可能是在湿地追逐食物过程中搁浅死亡的,江豚2则可能是因年老而自然死亡.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地处长江与东海、黄海的交汇处,是窄脊江豚东亚亚种和长江亚种的重叠分布区和死亡率高发区。筛选出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采自长江口的36头窄脊江豚东亚亚种样本作了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除了2个微卫星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他14个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16个微卫星位点共获得了12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达8. 1个。计算获得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 7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75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在0. 5以上。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印度洋江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相近,但明显高于大熊猫、东北虎等陆生珍稀哺乳动物。杂合度检验和Mode-shift模型分析显示,该种群未经历过近期的遗传瓶颈效应。Msvar软件的4次模拟均未发现该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明显的有效数量波动,估算的当前有效种群大小约为5 623头。研究显示,在长江口发现的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个体,属于一个大而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4.
异常型窄脊江豚的体型参数及肝脏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2016年2月在上海崇明岛水域发现的1头超重雌性窄脊江豚东亚亚种遗骸作了年龄鉴定,并将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层及肝脏组织等与同龄的正常个体作了比较。分析显示,该江豚为2龄,体长115.0 cm、体质量29.9 kg、最大体围86.2 cm、体质指数(BMI)22.6 kg/m~2、体围指数(BGI)75.0%和腹部脂肪层厚度3.5~4.3 cm,均明显大于同一水域的其他8头同龄个体。参照人类体质指数(BMI)等判断肥胖的方法和标准,发现该江豚已达到肥胖程度。实验样本的肝脏质量占体质量3.3%,肝脂肪含量高达9.27%±1.67%,脂肪占肝脏切面的体积也达40.81%±2.09%,分别是正常或对照样本的1.4、2.63和1.75倍。肉眼观察发现,实验江豚的肝脏表面凹凸粗糙,内部出现了短肌纤维束脂肪样的病变。石蜡切片显示,低倍镜下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下轻度病变部位的肝细胞已发生了明显的空泡状病变,高度病变部位仅可见完全坏死的肝细胞。研究表明,该肥胖江豚已发生了严重的脂肪肝病变,并与体型参数、腹壁脂肪厚度存在着相关性,这些发现对江豚的人工驯养和迁地保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