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P88S/747为材料,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EL生物活性肥浸种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和成秧率;幼苗期(2叶1心)喷施NEL生物活性肥能明显降低秧苗高度,促进秧苗横向生长,增加秧苗茎基宽和分蘖数,促生新根和白根,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喷施NEL生物活性肥的适宜时期为幼苗期。  相似文献   

2.
磁场对水稻发芽及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干种子经较高磁场强度处理后,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抗寒力,且生长速度加快,分蘖提早,根量增多,叶面积增大,干物质增加,有利于节约用种 培育壮秧,为水稻增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法龙  于洪明 《北方水稻》2019,49(3):13-16,19
为明确磷肥的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选用磷肥(重过磷酸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肥用量49.8 g·m^-2的处理叶龄和茎基宽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且秧苗发根力的根长和根数都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但磷肥用量过大,则会抑制发根。因此,在供试土壤条件下,磷肥施用量49.8 g·m^-2能有效地增加根数、叶龄,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利于插秧后的返青。  相似文献   

4.
选择黄华占、IR36、中浙优1号、天优华占、甬优538和浙优18等6个品种为材料,利用PEG6000模拟水分亏缺,并在育秧过程中控制基质水分,以明确育秧过程中水分胁迫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轻度干旱引起补偿效应促进秧苗素质的提高,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则降低了秧苗株高、叶面积,减弱了秧...  相似文献   

5.
不同床土调制剂对秧苗素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床土调制剂对秧苗素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6个处理中以第5处理秧苗素质最佳,其根数、根长、单株分蘖数、百株地上部干重都好于其它5个处理;叶龄、茎粗和最长叶片宽度与处理3基本相同也好于其它4个处理,且能很好地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其次为第3处理,叶龄、最长叶片宽略高于第5处理,根数、单株分蘖数、百株地上干重仅次于第5处理,也能很好地预防立枯病的发生。但处理3秧苗矮只有10.38 cm,根长也较其它5个处理短,但最长叶片宽却高于其它5个处理,说明处理3对秧苗的生长起到了矮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五优稻4号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6个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300~400g/m2可获得较好的秧苗素质,采用300~400 g/m2的播种量,第一叶鞘高应可控制在3 cm左右、苗期立枯病发病面积10%、秧苗高度叶龄茎基宽适中、白根数16个、百株地上干重较高。  相似文献   

7.
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稻育苗土日益贫乏,黑土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研制了新型水稻育秧基质替代传统土壤基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基质育苗能培育壮苗,提高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水稻育苗取土难问题和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播种芽200~750g/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龄、根数、地上干重、分蘖率、成苗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现有的生产条件,最佳播种量应为200~250g/m^2,育出的秧苗壮,水稻产量高,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种衣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种衣剂技术的防病、增产机理,通过考察水稻秧苗的单株发根数、白根数、茎基宽、分蘖数、分蘖率、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单株叶片数、株高、出苗率、成秧率等,从种衣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包衣能够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成秧率、有效防治蓟马虫危害,显著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10.
叠盘暗化催芽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粳9108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育秧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株高、茎基粗、叶龄、SPAD值、百株鲜质量显著高于未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和营养土育秧处理,且各指标变异系数最小。对秧苗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结果也表明,经暗化催芽基质育秧处理的秧苗出苗率、壮苗指数、根系盘结力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育秧进程可以加快2~3 d。可见,暗化催芽处理作为基质育秧的一项必要技术,对提高育秧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在生产中应加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裂颖和裂纹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4):71-74
以3个杂交水稻品种的商品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裂颖和裂纹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种子普遍存在裂颖和裂纹现象,种子裂颖率和裂纹率都较高;与非裂颖和非裂纹种子相比,裂颖和裂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幼苗素质较差;裂颖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大于裂纹,而糙米裂纹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裂颖。  相似文献   

12.
以3个野生稻品种(系)和常规稻品种吉粳301(CK)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野生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野生稻和常规粳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NaCl浓度≤0.3%时,盐胁迫对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没有影响,但促进吉粳30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NaCl浓度≥0.5%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的根长、苗长、根冠比逐渐变小;NaCl浓度与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NaCl对野生稻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作用;不同野生稻品种对NaCl溶液的耐受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MY-3、延引红、HY-1。  相似文献   

13.
采用10%~30%PEG溶液浸种24 h的方法进行PEG预处理,研究PEG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其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PEG浸种预处理能提高常温和低温下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增加主根长和侧根数,提高幼苗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表明PEG浸种不但可以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长,而且可以增强种子和幼苗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4.
高温贮存环境对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和不同含水量的同一品种在30和40℃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的发芽率变化,结果表明:高温、高湿环境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影响较大,种子的含水量越高、贮存温度越高,其发芽率下降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纯水)、0.1、0.5、1、1.5 mg/L的DA溶液(分别用S0、S0.1、S0.5、S1、S1.5表示)引发种子,采用浓度为1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两优培九的商品种子为试验材料,以盐水溶液将种子精选分级为比重1.0(T1)、1.0~1.09(T2)、1.1~1.19(T3)、≥1.2(T4)等不同等级,以未精选的种子为对照(CK),研究比重分级对种子发芽出苗、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精选分级后,处理T2、T3、T4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出苗率、成秧率均不同程度高于CK,T1处理则显著低于CK;与未分级的商品种子对照相比,T2、T3、T4处理均增产显著,增产的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本地区的土壤质地的特点,对稻后直播麦的影响。探讨研究大麦浸种催芽技术,提出合理掌握浸种时间、浸种方法及催芽温度,抢墒播种,及时补水,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提前出苗,提高田间成苗率,达到一播全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淀粉酶活性的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镉耐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秀水110(耐镉型)和秀水11(镉敏感型)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淀粉酶活性对Cd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和胚芽对Cd要比种子本身敏感,而胚根较胚芽更敏感。 Cd胁迫能显著影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淀粉酶活性,其中对秀水11的影响更明显;在高于5 μmol/L Cd浓度下,秀水11植株内的Cd含量明显高于秀水110,造成后者根尖有丝分裂指数和淀粉酶活性明显降低,受到的毒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秧苗随着秧龄的延长苗体窜高,秧苗发根力变差,植株植伤重,返青活棵慢,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随着秧龄的延长,产量下降:产量以秧龄18d最高,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05.7kg/667m^2;秧龄23d其次,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95.9kg/667m^2;秧龄28d第三,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69.5kg/667m^2;秧龄33天最低,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29.7kg/667m^2。不同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苏优22最高,常规粳稻武粳15其次,常规粳稻扬辐粳7号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