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构建火龙果芽变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并揭示种质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贵州近几年选育的一些优良火龙果种质为试材,采用ISSR标记技术和NTSYS 2.01软件对这些新种质及其原始品种进行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52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64个清晰、重复性好的标记,其中215个(60%)为多态性标记。M08、845和881等3个引物扩增出的标记能将22份种质区分开来。采用NTSYS 2.01软件计算,供试种质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70~0.96,平均0.81,其中红肉种质间平均值为0.82,白肉为0.89。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0.9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1类,其中7份分别各自聚类(红肉占86%)。【结论】火龙果体细胞变异率较高,且红肉品种高于白肉品种,通过芽变选种能有效地实现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2.
巩檑  杨亚珺  周坚 《北方园艺》2011,(22):108-112
以中国石蒜离体培养再生的幼苗为试材,首次采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检测,以探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情况及成因.结果表明:所选用的14条ISSR引物共产生191条带,其中只有1条为多态性条带,并且该条带表现为新增条带;SRAP标记所选用的15对引物共扩增出219条带,其中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现为共有条带缺失.综合2种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来看,再生植株表现出的体细胞变异率极低(0.97%).现有数据同时也表明,已建立的离体培养体系在保存中国石蒜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上是稳定、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我国枣树干腐病菌群体的遗传特点,探究其遗传变异的规律。【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扩增的4个因素进行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61株供试病原菌进行PCR扩增,通过Pop Gene和Arlequin软件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10条扩增多态性良好的引物,建立了适合枣树干腐病菌ISSR-PCR扩增的体系。采用该体系共在132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29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7.93%。Pop Gene结果显示,在物种水平上,供试病原菌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56 3和0.397 8。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7.94%,不同地理种群内的各自然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24.46%,自然种群内各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67.5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可将9个病原菌自然种群划分为6个不同的聚类群。【结论】我国枣树干腐病菌(B.dothidea)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自然种群内各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是我国枣树干腐病菌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我国枣树干腐病菌的各自然种群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金枣柿是浙江重要经济果树之一,其果实有无核与有核之分,在雄花未见的情况下,其后代遗传变异情况及生殖特性有待探讨。【方法】以金枣柿母本一的15个子代及母本二的16个子代为研究群体,以来自浙江不同地区的12个金枣柿单株及柿(Diospyros kaki)、君迁子(D.lotus)、山柿(D.japonica)为对照;采用SCo T和I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金枣柿实生后代的遗传变异情况,并以此推测其种子来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21条SCoT引物及20条IRAP引物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表明,2种标记共扩增出473条清晰、可重复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54条;2种标记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3.56%和97.50%。2个子代群体均产生了遗传分离。群体1通过SCo T和IRAP标记得到的DICE相似系数变异分别为0.637~1.000和0.927~1.000,群体2利用这2种标记得到的DICE相似系数变异分别为0.987~1.000和0.981~1.000。【结论】金枣柿的实生群体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其中群体1的DICE变异系数虽低于群体2,但其变异主要集中于个别单株,群体2单株的变异类型比群体1更丰富。金枣柿的种子主要由有性杂交产生,其花粉供体很可能为同种的雄花,不排除其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金枣柿是浙江重要经济果树之一,其果实有无核与有核之分,在雄花未见的情况下,其后代遗传变异情况及生殖特性有待探讨。【方法】以金枣柿母本一的15个子代及母本二的16个子代为研究群体,以来自浙江不同地区的12个金枣柿单株及柿(Diospyros kaki)、君迁子(D.lotus)、山柿(D.japonica)为对照;采用SCo T和I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金枣柿实生后代的遗传变异情况,并以此推测其种子来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21条SCoT引物及20条IRAP引物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表明,2种标记共扩增出473条清晰、可重复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54条;2种标记的多态性比例分别为93.56%和97.50%。2个子代群体均产生了遗传分离。群体1通过SCo T和IRAP标记得到的DICE相似系数变异分别为0.637~1.000和0.927~1.000,群体2利用这2种标记得到的DICE相似系数变异分别为0.987~1.000和0.981~1.000。【结论】金枣柿的实生群体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其中群体1的DICE变异系数虽低于群体2,但其变异主要集中于个别单株,群体2单株的变异类型比群体1更丰富。金枣柿的种子主要由有性杂交产生,其花粉供体很可能为同种的雄花,不排除其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研究广西地方柑橘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以10份外省野生和地方柑橘种质为参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0份广西地方柑橘种质和8份姑婆山野生柑橘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总条带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6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54%。聚类结果显示28份资源可分为7个组,其中广西资源分布于6个组,姑婆山野生柑橘被聚为同一组,进而可划分为2个亚组。【结论】I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广西地方柑橘资源,且广西柑橘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通过杏鲍菇多孢分离菌株的ISSR、RAPD分子标记和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得出子代杏1、杏3、杏4与出发菌株湘杏98有拮抗线,杏1、杏2、杏3、杏4四株子代均有明显的拮抗线。16条ISSR引物和19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99、154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分别占48.48%、61.00%;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分别为0.63~0.86、0.57~0.83。湘杏98、杏2、杏3在2种标记的聚类结果上存在差异。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从表型上(拮抗线有无)反应了菌株的遗传变异。RAPD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小于ISSR标记,表明ISSR标记更适合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ISSR和SRAP综合分析灰树花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菌丝拮抗实验观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间拮抗反应及其类型和程度,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分子标记对灰树花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42株灰树花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拮抗实验将42株灰树花分为17组;筛选出的14条ISSR和11对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369条和219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率分别为84.01%和81.28%;I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较单独分析更准确,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79时,可将42株灰树花划分为6大类群,表明本研究中选取的42株灰树花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为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及其SCAR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嵇怡  徐强  缪旻珉  梁国华  陈学好 《园艺学报》2008,35(11):1627-1634
以黄瓜矮生品系D8与蔓生品系JIN5杂交并自交得到的124株F2代为试材,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法寻找与黄瓜矮生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8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一个黄瓜矮生性状特异的多态性引物UBC818,经F2代单株验证,UBC818的扩增片段在蔓生黄瓜JIN5植株中稳定出现,而在矮生黄瓜D8植株中没有。连锁关系分析表明,标记与黄瓜矮生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1.1 cM。根据对该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重新设计了1对引物,将ISSR标记成功转化成了SCAR标记, 并命名为UBC818-S。  相似文献   

10.
以红掌组培再生植株中发生表型突变的植株为试材,采用PCR多态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产生的表型变异株的基因变化。结果表明:利用筛选的8条ISSR引物进行PCR多态性分析,共获得73条扩增产物,其中多态性条带22条,多态性程度为30.2%。聚类树状图表明,"亚利桑娜"品种及其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遗传距离在0.0274~0.3636之间,它们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遗传背景。其中变异株V1与亲本相比,在基因型上的变化不显著,而变异株V2、V3、V4的基因型与亲本显著不同,有些条带消失,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条带;在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产生的表型变异株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遗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型,它们将为花卉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