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鳜Siniperca chuatsi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结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与几何构型分析对鳜视觉转变期3个阶段(出膜后第28、42、63天,记为D_(28)、D_(42)和D_(63))视网膜中感光细胞数量增长方式和视锥细胞排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各区域视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D_(63)时期已达4 500~6 000 cells/100μm~2;单锥细胞(SC)数量上升缓慢,D_(28)时期为20~40 cells/100μm~2,而D_(63)时为5~8 cells/100μm~2,同时双锥细胞(DC)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单锥细胞,D_(28)时期为70~100 cells/100μm~2,而D_(63)时期为100~150 cells/100μm~2,视锥细胞中双锥细胞比例显著上升,D_(63)时期DC/SC已接近50;视锥细胞在视网膜腹侧的增长均快于背侧,而增长的视杆细胞未影响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研究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在结构上发生了剧烈变化,视杆细胞在视网膜各区域均匀增长,视锥细胞腹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背侧,鳜感光细胞发育特点为其底栖暗光生活的视觉转变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鳜Siniperca chuatsi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结构变化,利用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与几何构型分析对鳜视觉转变期3个阶段(出膜后第28、42、63天,记为D_(28)、D_(42)和D_(63))视网膜中感光细胞数量增长方式和视锥细胞排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各区域视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D_(63)时期已达4 500~6 000 cells/100μm2;单锥细胞(SC)数量上升缓慢,D_(28)时期为20~40 cells/100μm2;单锥细胞(SC)数量上升缓慢,D_(28)时期为20~40 cells/100μm2,而D_(63)时为5~8 cells/100μm2,而D_(63)时为5~8 cells/100μm2,同时双锥细胞(DC)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单锥细胞,D_(28)时期为70~100 cells/100μm2,同时双锥细胞(DC)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单锥细胞,D_(28)时期为70~100 cells/100μm2,而D_(63)时期为100~150 cells/100μm2,而D_(63)时期为100~150 cells/100μm2,视锥细胞中双锥细胞比例显著上升,D_(63)时期DC/SC已接近50;视锥细胞在视网膜腹侧的增长均快于背侧,而增长的视杆细胞未影响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研究表明,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在结构上发生了剧烈变化,视杆细胞在视网膜各区域均匀增长,视锥细胞腹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背侧,鳜感光细胞发育特点为其底栖暗光生活的视觉转变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眼鳜幼鱼的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4月2005年4月从嘉陵江合川江段收集大眼鳜亲鱼,通过人工催情获得受精卵,经孵化对其胚后发育和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鳜仔稚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3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在水温26.5-29.5℃条件下,历时45-50 d完成仔稚鱼外部形态变化和内脏器官建成;仔稚鱼期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增长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1.235 9T+1.312 1(R2=0.965 3),全长与肛后长的比值介于1.63~2.44之间.  相似文献   

4.
2000年4月-2005年4月从嘉陵江合川江段收集大眼鳜亲鱼,通过人工催情获得受精卵,经孵化对其胚后发育和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鳜仔稚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3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4.6~5.2 mm,肌节数32~35对;在水温26.5~29.5℃条件下,历时45~50 d完成仔稚鱼外部形态变化和内脏器官建成;仔稚鱼期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增长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1.235 9T+1.312 1(R2=0.965 3),全长与肛后长的比值介于1.63~2.44之间.  相似文献   

5.
鳜仔鱼视网膜及口腔齿的发育对摄食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鳜受精卵及1~30 d仔鱼的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受精后54 h晶状体形成,视网膜还未分化;80 h视网膜分化为外核层、内核层、内网层和神经节细胞层4层结构;98 h形成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和神经纤维层;124 h外网层形成,视网膜10层结构发育完全。孵化后4 d开始出现少量颌齿和咽齿;5 d和14 d分别观察到腭齿和犁齿;15d时鳃耙形成但形状较小。口腔齿的数量随着仔鱼个体的生长而增加至近于成体。(2)鳜内核层分化成一层水平细胞、数层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属光感受系统不发达的类型。(3)鳜仔鱼在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时已经开始形成口腔齿,为提高捕食的成功率提供了基础条件,充分表现了个体发育在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减少,孵化后29 d,体长18.36 mm时,只有一层神经节细胞,说明此时的仔鱼已适应黑暗环境生活。鳜视觉结构的变化与其从浮游到底层的生态迁移及捕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研究亮点:从组织学研究角度对鳜仔鱼视网膜发育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了视网膜各组成结构的发育特征,并结合鳜仔鱼齿的发育特征,分析了其对摄食行为的适应,首次解释了伴随着视网膜发育而形成的由浮游生活到底层生活的适应,研究结果以期为鳜在种苗生产过程中正确选择开口饵料和早期动物性饵料,以降低种苗的死亡率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的早期发育和矿化过程,采用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孵化后1~55 d仔稚鱼牙齿出现时间、列数和数目变化,通过软骨-硬骨染色、Von Kossa染色观察了牙齿矿化时间,采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了牙齿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碱性磷酸酶蛋白表达变化,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和钙结合蛋白-d28k(CaB)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孵化后3 d时鳜颌齿出现,5 d时咽齿出现,8 d时腭齿出现,12 d时犁齿出现;孵化后8 d时下颌齿列数发育完全,11 d时上颌齿列数发育完全;颌齿中,绒毛状齿先发育,犬齿孵化后18 d开始发育;牙齿矿化时间为孵化后11~14 d,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钙/磷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孵化后10、12 d时,碱性磷酸酶蛋白在牙釉质、牙本质中呈阳性反应;Cx43和CaB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孵化后10、12 d时有升高,仅CaB基因显著上升(P<0.05),14 d时两基因均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7.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相似文献   

9.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相似文献   

10.
鸭绿江斑鳜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连续观察了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斑鳜受精卵在22.2~25.2℃水温条件下,孵化所需时间约为144 h,胚胎发育到111 h,口裂已经形成,张合自如;破膜后54 h即可捕食活体鱼苗。斑鳜胚胎期即形成口裂、心脏、胸鳍、鳃盖等器官,在破膜前具备了较其它鱼类先天功能更完善、更复杂的生理结构,这一生理特点为其胚后体质强壮,开口即可捕食,消化活体鱼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鳜鱼喜欢栖息在水底的石头缝间、洞穴内,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鳜鱼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鳜鱼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了五种捕捞鳜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鄱阳湖鳜鱼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鄱阳湖鳜鱼二倍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24sm.st+24t,臂数NF=72。  相似文献   

13.
鳜鱼不同生长阶段中趋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光梯度方法研究了鳜鱼生长发育中对 6种光的趋光特性。结果表明 :鳜鱼 (全长 4.7~10 5 .0mm)在水平光梯度下对 3× 10 -1~ 2× 10 3lx的不同色光表现出不同的趋光反应。平游、开食阶段的鳜苗(全长 4.7~ 5 .8mm)对蓝光以外的各色强光均具有强烈的趋光性 ,其中对黄光的趋光反应最为强烈和稳定 ,最大趋光率为 98.2 7%。随着鳜的生长发育 ,对强光的趋光性逐渐减弱 ,而对弱光的趋光性逐步增强 ,其适宜照度逐渐由强光区移至弱光区。全长 30~ 40mm的夏花阶段是鳜鱼的趋光特性明显转变的过渡时期。鳜鱼在不同照度下的适宜光色不尽相同 ,随其生长 ,弱光区的适宜光色为短波段的蓝、绿光 ,而强光区的适宜光色由长波段的黄、橙、红光移至短波段的绿光  相似文献   

14.
鳜鱼为富含高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鱼类,是广东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2022 年鳜鱼养殖量为 14.87 万 t、占全国鳜鱼养殖量的 37.05%。随着国内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消费者对鳜鱼愈加青睐。2018—2022 年我国鳜鱼养殖量整体上稳健增长,广东、湖北和安徽的鳜鱼养殖量稳居前三,产业聚集度进一步加大;广东鳜鱼产量整体呈稳中上升趋势,全国鳜鱼市场份额逐渐被广东占据;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相比,鳜鱼市场批发价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广东作为我国鳜鱼产业的重点养殖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鳜鱼苗种产出地,主要养殖的鳜鱼品种为翘嘴鳜,养殖主产区位于佛山、肇庆、广州、清远、江门等地,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精养、网箱养殖、流水槽养殖和工厂化饲料养殖,目前养殖方式仍以投喂活饵鱼为主。广东鳜鱼养殖及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养殖。以 2022 年鳜鱼市场价格为参考,对活饵鳜和饲料鳜 2 种养殖方式分别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养殖饲料鳜的平均总成本远低于活饵鳜,利润空间大。针对广东鳜鱼养殖业苗种、养殖环境和饲料化养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健强鳜鱼良种体系、平稳推动饲料鳜发展、进一步构建鳜鱼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动鳜鱼养殖方式转变等发展对策,为广东鳜鱼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鱼类对水层和饵料的选择性与其对不同光强、光色的特定光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鳜 (Sinipercachautsi)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 ,已成为重要的养殖对象。但其终身以活鱼虾为食的习性 ,不仅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设置了障碍 ,而且制约了鳜的苗种繁育和养殖规模。为此 ,在对鳜的视觉结构和趋光特性研究的基础上[1~ 4] ,笔者采用行为学方法进一步对鳜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的反应水平和辨色能力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鳜对不同光色的反应机制 ,为鳜的苗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研制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鱼鳜的苗种由水产学院人工…  相似文献   

16.
刘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78-11080
阐述了鳜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