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什么是生态文明 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通俗说,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是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现代表述。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  相似文献   

3.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地大物博,植被覆盖率高,种类丰富。植物与人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文化影响深远。我国植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其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就实用价值而言,植物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最初以素食为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危机相继出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人和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必要性,并通过对中国古代人与环境和谐思想的回顾,引申出调控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了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内涵。而社区支持农业(CSA)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则不谋而合,对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和产品提供,都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利息息相关。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为2004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描绘了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美好未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新世纪和谐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绿色——生命、希望、和谐的象征。绿色中国理事会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全面贯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理事会由各级党政机关和行业专家、协会组织牵头,以绿色中国杂志、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为载体,以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绿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探讨了和谐理念的内涵,分两个方面,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然后根据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分析了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并尝试根据适应性、生态金字塔、生态文明、生态位等重要生态学理论对和谐理念进行了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命、希望、和平的象征。《绿色中国》杂志社遵循以人为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的作用,贯彻中央提出  相似文献   

11.
秦旭 《中国林业》2009,(17):61-61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与共生。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的和谐,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10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的主题正是“城市·人·自然”。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124个城市的市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在峰会结束时,市长们一致通过了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重庆宣言》。市长们郑重宣示,城市、人、自然三者和谐共生是现代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通过这个宣言也使每一个城市管理者明白了自身的责任《。重庆宣言》对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这是亚太城市市长峰会自1996年创建以来首次以宣言形式形…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吕林 《中国林业》2010,(3):24-25
<正>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核心,以森林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林业建设,充分发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文化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以人为唯一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指导下,人类对自然大肆占有和掠夺导致生态危机乃至人类本身生存危机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重新的认识与选择。生态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为目的文化;是渗透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生命、希望、和谐的象征。绿色中国理事会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全面贯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理事会由各级党政机关和行业专家、协会组织牵头,以绿色中国杂志、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为载体,以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绿色财富论坛"、"绿色中国行"、"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绿色财富领袖评选"、"中国绿色宝贝评选"为互动交流平台;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传播绿色价值为纽带,开拓广泛合作的渠道,诚邀各界致力于传播绿色理念、引领绿色时尚、倡导绿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高校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高校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高地、文化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第三,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动力;第四,搞好校园内外的和谐,促进高校稳定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物"作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桥梁,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提出了物权生态化通过法律的规制实现物权利用物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在法律上对物权进一步进行生态化的探讨,为物权保护环境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9.
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建设现代国有林场必须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本文阐述了国有林场和谐发展的内涵,以浙江省淳安县林业总场为例,分析了国有林场和谐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更新观念、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建设重点工程以及推进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国有林场和谐发展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自由和人文关怀精神,又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实现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的目标。这不仅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着人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该文提出,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