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细度、不同用量鸡羽毛在不同土壤上的无机氮释放规律及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好气培养2-3周内,羽毛无机氮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均较高,羽毛中有15%-70%的氮以无机氮的形式释入出来。2-3周以后,羽毛无机氮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则显著下降。羽毛的细度、用量及土壤类型对羽毛无机氮的释放有显著的影响。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用羽毛和施用化肥对盆栽油菜可以起到相同的增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兽角在不同土壤上的无机氮释放规律及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好气培养2周内,兽角无机氮释放速率和释放量的均较高,兽角中有28%-52%的氮以无机氮的形式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一种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比较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普通无机化肥复合肥养分释放的不同,模拟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20周内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氮的淋洗总量占加入量的37.92%,磷淋洗量占加入量的19.14%,钾基本上全部淋洗出来,养分释放平稳持久。不同肥料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促进花椰菜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标。(3)N_1与碱解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碱解扩散法代替短期好气培养法,以确定土壤氮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施用氮肥对同时含有有机碳及无机碳石灰性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施氮量(0、160、220 kg·hm~(-2))及其与硝化抑制剂(DCD)配合(N160、N220及N160+DCD、N220+DCD)对土壤p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pH;配施DCD后土壤pH降低幅度小于未加DCD处理;加入DCD使氮肥的硝化过程推迟了约20 d;未加DCD处理的土壤CO_2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束时(施肥37 d后)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最高达到167.1 g·m~(-2)。与N0处理相比,N160和N220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0.9%和25.7%;N160+DCD和N220+DCD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比对应相同施氮量处理分别降低了13.5%和11.0%。上述结果说明施用氮肥会同时影响石灰性土壤有机碳及无机碳的释放,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的释放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冬牧70黑麦秸秆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法研究不同翻压量的冬牧70黑麦秸秆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及无机氮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后冬牧70黑麦的有机氮矿化释放出铵态氮和硝态氮,并呈阶段性动态变化;翻压冬牧70黑麦的氮净矿化量均高于未翻压的处理,其中最大翻压量为60 000 kg/hm2,该处理与未翻压处理差异极显著;翻压12周后,无机氮释放减缓,氮素矿化趋于平稳;土壤水分与氮素矿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氮素矿化速率与培养前土壤初始矿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硝化速率与土壤硝态氮、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植烟土壤供氮状况与叶片烟碱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无机氮肥能够较大幅度提高0~20cm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并维持7周左右.其中在移栽后第3周,各处理NH4^ -N和NO3^-—N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1.09倍和10.29倍;施用无机氮肥对提高20~40cm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作用不大:在烟株移栽后0~7周,0~20cm土壤中NH4^ -N和NO3^-—N及20~40cm土壤中NO3^-—N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施氮量与0~40cm土壤平均无机氮含量及上部叶片烟碱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量氮周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重要的活性养分库。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特性,探究施肥对土壤养分转化与供应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田间长期单施或配施无机氮肥(N)、无机磷肥(P)、无机钾肥(K)、有机质循环(C)及1/2秸秆回田(S)的试验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量氮周转及水稻产量变化。【结果】施用磷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氮周转速率以及作物产量,比未施用磷肥处理平均提高了13.2%、33.1%、31.2%及173.4%。单施有机肥也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作物产量,比对照提高了36.1%、28.1%和68.1%,但微生物量氮周转速率降低了4.3%。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氮周转速率及水稻产量,NPKC和NPKS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周转速率及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高40.1%、26.3%、177.1%、204.1%和36.1%、20.9%、192.9%、203.3%。【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活性养分库,增强土壤养分转化和供给能力,提高稻田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和晶格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对有机无、机氮源交叉标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3个处理。【结果】在水稻生育期内,SMBN和固定态铵占全氮比例分别为2.20%~4.00%和4.77%~ 8.37%;SMBN在孕穗期出现最低值,各处理固定态铵在分蘖期出现最低值。水稻成熟时,SMBN和固定态铵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和晶格固定的尿素氮分别为4.01~15.14 和0.47~4.82 mg•kg-1,占施用尿素氮的1.76%~8.83%和0.28%~2.11%;固定的秸秆氮分别为0.97~2.85和0.09~0.50 mg•kg-1,占施用秸秆氮的1.69%~4.98%和0.15%~0.87%。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微生物对尿素氮的固定,降低了晶格的固定。单施尿素处理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SMBN的最大释放率为66.04%和69.15%,固定态铵最大释放率为87.75%和87.64%。【结论】盆栽水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矿物晶格对外源氮的固定和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SMBN和固定态铵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增效氮肥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无机态氮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靖远县北滩乡井滩村布设大田试验,测定了3种肥料、6个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无机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与常规施肥和施入等氮硫酸铵相比,施用增效氮肥可使玉米生育期延长4 d,折合产量较常规施肥和施入等氮硫酸铵分别提高10.71%、13.18%,分别增收3 138.74、3 780.74元/hm2,收益率为10.71%、13.18%。室内测定的不同肥料对土壤无机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增效氮肥可延长肥效20~30 d,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菜地不同施氮量下N2O逸出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田间原位密闭气室法和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研究了蔬菜地不同施氮量下 N2 O的逸出量。结果表明 ,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 ,N2 O通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上升 ;除最高施肥量 (N4 50 )外 ,N2 O占 (N2 +N2 O)的比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肥水平低时 ,氮素的损失以 N2 为主 ,当施肥量高于 30 0 kg/ hm2后 ,则以 N2 O为主。 2 m土体中 NO3- N分析结果表明 ,试验结束时对照和 N4 50 处理土壤剖面中有 NO3- N累积 ,其余各个处理氮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其中损失量最大的是 N1 50 处理 ,与 N2 O逸出量的趋势相一致。 N2 O逸出量占肥料 N总用量的 0 .15 %~ 0 .6 6 % ,肥料逸出量占土壤 N2 O总逸出量的 39.0 %~ 70 .3% ,且在施氮水平低于 N30 0 以下时 ,N2 O逸出量有随施肥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nitrogen(N) fertilization in pear orchard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timing on the distribution, storage, and remobilization of N in mature pear trees in a field experiment at Jing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 China. Nine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 and each received equal aliquots of 83.33 g N in the autumn, spring, and summer, with ~(15)N-labeled(NH_4)_2SO_4 used in one of the aliquots each sea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15)NH_4)_2SO_4 applied in the autumn remained in the soil during the winter.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this N was absorbed and rapidly remobilized into each organ, especially new organs(leaves, fruit and new shoots). The ~(15)N supplied in spring was rapidly transported to developing fruit between the young fruit and fruit enlargement stages. ~(15)N from the summer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was mainly stored in the coarse roots over the winter, then was mobilized to support growth of new organs in spring. In conclusion, for pear trees we recommend that the autumn application of N-fertilizer be soon after fruit harvest in order to increase N stores in fine roots. Spring application should be between full bloom and the young fruit stages to meet the high N demands of developing fruit. Summer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at the fruit enlargement stage does not contemporaneously affect the growth of pears, but increases the N stored in coarse roots, and in turn the amount available for remobilization in spring.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优化施肥和常规施肥两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对五优稻4号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民乐村、辉煌村试点优化施肥叶片含氮率分别比常规施肥高12.7%(P0.01)和12.0%(P0.01)、5.3%(P0.05)和11.0%(P0.01)。成熟期,试点优化施肥稻穗氮积累量比常规施肥高18.4%(P0.01)和15.7%(P0.01);茎叶氮转运量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18.2%(P0.05)和16.5%(P0.05);氮同化贡献率分别提高3.7(P0.05)和3.2个百分点(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分别增加25.5%(P0.05)和25.7%(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取沙、壤、粘3种质地的潮土,采用盆栽试验,应用Bremmner法测定黑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酸解氮及各组分氮含量。结果表明,3种质地的土壤氮素主要以酸解氮为主,占土壤全氮的70%以上,在酸解氮中,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为主要成分,其次为氨态氮,最低为氨基糖态氮。黑麦生长过程中,在无氮肥投入条件下,酸解氮及各组分氮处在动态变化中,而且变化趋势相似,3种质地的氨基酸氮和酸 未知态氮相对变化率较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大,说明质地不能改变酸解氮及各组分氮的变化趋势,但可以改变其变化程度;同样水平的全氮量,而质地不同的土壤供应速效氮的能力是沙土>壤土>粘土,但在无氮肥投入情况下,土壤氮素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TSCU)和树脂加硫包膜控释尿素(PSCU)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吸氮量、肥料氮素吸收效率、产量以及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SCU和PSCU处理吸氮量分别达到163.32kg·hm-2和178.54kg·hm-2,比施普通尿素(PU)处理增加26.62kg·hm-2和41.84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玉米产量比PU处理分别提高21.27%和33.36%;TSCU和PSCU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效率比PU处理分别增加18.68%和27.47%;在玉米成熟后,控释肥处理耕层土壤硝态氮仍然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与PU处理的玉米相比,TSCU和PSCU处理均有效提高了玉米的干物质量、吸氮量及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以PSCU处理控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甜橙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甜橙对氮肥的响应、甜橙氮平衡、甜橙氮储存和转运等过程,以加深对甜橙氮肥施用中所涉及过程的理解。成年甜橙树含氮量一般为1~2 kg/株,其中30%~60%集中在1年生部分(叶片和果实),300 kg/(hm2.年)足以保证良好的甜橙产量和橘树生长。15N标记施肥试验表明,甜橙最高的氮吸收率出现在坐果期,冬季氮吸收率非常低。春季树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氮较少,老组织中贮藏氮对春天新梢和新叶的生长和开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充足的氮肥供应,在较低的氮肥投入情况下,新梢和新叶的氮大多来自于贮藏氮。土壤有机质和成年树贮藏氮对植株生长点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年的施肥是为了维持甜橙树可持续生长,而不是提高当年的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西北地区24种、杨陵区12种农田土壤中的非代换铵含量与土壤其它形态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非代换铵与全氮的密切关系仅是一种表观现象,原因在于全氮包括非代换铵这一因子,扩大了相关系数。如用有机氮计算,这种关系随之消失。非代换铵与HN_4~+-N及NO_3~-N等矿质氮无关;不管从静态或动态考察,都未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平衡关系。培养后的可矿化氮与非代换铵无本质联系,而碱解氮却与其显著相关。造成后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碱解过程中有部分非代换铵释放出来,数量取决于原土壤中的非代换铵含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积累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施用不同量的氮素,对马铃薯植物氮素积累、吸收速率、块茎生产效率、氮肥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内氮素的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逐渐增加,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之后又有降低的趋势;氮素吸收速率随生育期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出苗后35~55 d(块茎膨大期),氮素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之后呈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块茎生产效率、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氮素收获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为施氮量225 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丰度15N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在氮磷钾合理供应前提下,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微区试验的方法,供给小麦高丰度的15N,在小麦收获时,测定15N的去向。【结果】冬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6.6%-  33.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6%以上。肥料氮施入土壤后,小麦当季利用率为22.1%-32.4%,当季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量的29.6%-56.3%,其中60.3%-76.5%集中在0-4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结论】小麦生育期吸收的氮素66%以上来自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28.2%,约40%的肥料残留在土壤中,成为土壤氮库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描述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合适模型,明确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对矿化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期间隙淋洗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10种黄土高原主要农业土壤在包括和不包括浸提液中有机氮的情况下氮素矿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①有效积温式;②一级反应式(One-pool模型);③两部分一级反应式(Two-pool模型);④带常数项一级反应式(Special模型)对这两种情况下的氮素矿化曲线进行拟合。【结果】发现4种模型在拟合包括SON的氮素矿化曲线时效果更好。从模型均方根误差、估计标准误差、参数误差以及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分析等比较发现,One-pool模型拟合效果最差,Two-pool模型和Special模型优于有效积温模型,而Special模型参数精度及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性更高。【结论】综合比较认为Special模型能较好反映石灰性土壤在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