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对0#柴油( D )和乙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 EBD )的部分理化性质进行了试验、计算和对比;再基于柴油发动机台架,研究了柴油机燃用替代燃料后,其动力特性、经济特性和常规排放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特性下,柴油机燃用EBD的功率和转矩相对 D有0~2.84%的小幅度上升;在负荷特性下, EBD 的油耗量和油耗率相对D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在2000r/min 转速时,增幅分别为11.26%~12.14%和7.69%~34.69%,在1700r/min转速时,增幅分别为11.86%~12.48%和5.18%~19.28%;在发动机六工况循环下的常规排放中,EBD 在CO,HC和碳烟减排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高负荷下,而在 NOx减排方面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中小负荷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直喷式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生物柴油是一种较有前途的代用燃料.为此,通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YZ4102QF直喷式柴油机燃用0#柴油和生物柴油的排放.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C0、HC和PM等13工况比排放分别低于0#柴油34.6%、40.2%和19.6%,而N0x排放比0#柴油高6.63%.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燃用桐油生物柴油的排放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X195直喷式柴油机燃用桐油制备的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对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柴油机不做任何调整和大负荷条件下,CO的排放浓度随桐油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低于石化柴油;HC的排放明显低于石化柴油, 并随桐油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而降低;CO2的排放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一台电控共轨柴油机上,测量了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和柴油两种燃料时,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下的经济性和排放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转速下,整个负荷范围内生物柴油的燃油消耗率均高于柴油;在整个负荷范围内,生物柴油的NOx浓度均高于柴油;高负荷时,柴油的烟度约为1.3m-1,生物柴油的烟度仅为0.3m-1;生物柴油的热值较低,燃油消耗率高于柴油;生物柴油中氧的助燃特性有利于NOx的生成,生物柴油不含硫化物,碳烟排放低于柴油.  相似文献   

5.
国V柴油机燃用柴油/生物柴油排放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上进行燃用国V柴油混合不同比例餐饮废油制生物柴油的试验,探究柴油机的常规排放变化与生物柴油理化特性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掺混生物柴油之后,生物柴油的高含氧量使柴油机NOx排放量有所升高,但整体升幅不大,不同混合比例生物柴油的NOx排放量均与高温燃域高度相关,并可拟合为R2大于0.97的对数函数曲线;THC和CO排放量下降,与生物柴油高含氧量相关,对于不同混合比例的生物柴油,THC和CO排放都与燃烧持续期高度相关,均可以与之拟合为R2大于0.96的幂函数曲线;总颗粒数和核态颗粒数升高,聚集态颗粒数下降,核态颗粒数上升,与生物柴油粘度、硫含量高相关,聚集态颗粒数下降与生物柴油的高含氧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郑军武 《湖南农机》2011,38(9):94+96
近年来,生物能源以其燃烧质量高、排放清洁的特性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和应用,文章主要就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排放特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三元混合燃油的研究现状,重点围绕混合燃油对柴油机的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讨论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三元混合燃油的局限性并提出展望。研究认为生物柴油的掺烧可以显著降低化石燃料的用量,三元和四元掺烧在尾气排放方面具有优势,接下来应开展高原地区的生物柴油掺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物柴油来源于动、植物等生物资源,具有较好的燃料性能和可再生性,是一种优良的发动机替代能源.为此,针对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出现的一些新对象和新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生物柴油含量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和高速摄影研究生物柴油的喷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内窥镜高速摄影研究生物柴油的燃烧过程、生物柴油发动机尾气中颗粒物质的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柴油的非常规排放污染物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ZS195型柴油机上研究了M0,M10,M20和M30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甲醇添加比例增加,柴油机的动力性有所下降,燃油经济性变化不大,柴油机烟度和CO的排放量都明显降低,NOx排放在M10时略有增加,在M20,M30时下降10%左右。HC的排放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柴油微乳化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自行研制的生物柴油作为助溶剂,以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配制了甲醇柴油微乳化液,分析了微乳化燃料的理化性质,并在柴油机上进行台架试验,对其非常规排放物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柴油机的经济性与排放特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参照矿物柴油介绍了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然后,分析研究了生物柴油在基本不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HC,CO及微粒的排放,但NOx排放略有上升;最后,展望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推广建议.这将大大促进生物柴油的进一步发展,适当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2.
柴油发动机由于具有动力性强、故障率低等独特的性能优势,使其在车辆与工程机械的动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喷油泵是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该总成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机械磨损等原因而出现喷油、调速失准的情况.喷油与调速失准将会导致柴油发动机工作性能下降甚至失效.为了准确地恢复喷油泵的喷油与调速性能,构建了喷油泵及其调速器的模块式检测试验平台,并以具体喷油泵为例,研究了喷油泵的试验方法,且根据柴油发动机工况的需求,明确了喷油泵及其调速器的调试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VisualBasic6为开发平台,在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195柴油机标定工况下的缸内参数、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发动机性能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汽油缸内多孔直喷喷雾破碎模型建立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汽油缸内多孔直喷喷雾破碎模型,对Huh Gosman模型进行分析评估,并且以喷油压力为参数,建立初始破碎粒径分布公式,从而建立了汽油缸内多孔直喷喷雾破碎模型;并通过定容喷雾试验进行了汽油自由喷雾试验,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发现:以经验公式估计的初始液滴直径评估Huh Gosman模型,模拟结果贯穿度偏小;通过建立初始破碎粒径分布函数,同时对Huh Gosman模型进行修正,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近.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喷油压力下的自由喷雾进行模拟,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缸内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喷雾破碎模型,对FIPA模型、Huh Gosman模型和KH-RT模型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了缸内汽油直喷二次破碎模型;以喷油压力为参数,基于初始破碎粒径分布公式,建立了缸内汽油直喷喷雾破碎模型;最后通过定容喷雾实验进行汽油自由喷雾实验,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发现:Huh Gosman模型在汽油喷雾模拟过程中,模拟结果与实际喷射过程最为接近;FIPA模型在相应模拟条件下,液滴的破碎速度过快;而KH-RT模型在该喷射条件下,液滴的破碎速度过慢。通过对Huh Gosman模型进行修正,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近。最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喷油压力下的自由喷雾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现象日益增多,对大气污染的排放控制,成为很多国家刻不容缓的工作。我国也推出了关于柴油机排放限值的规定,同时对现有的柴油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讨论了在柴油机升级喷油泵后,钢索操纵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运用BP神经网络有关理论,构造一个从小缸径直喷式柴油机的喷油规律预测放热规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验证,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作为柴油机喷油系统与整机匹配性能研究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一个新型预测放热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以柴油机的有效热效率为优化目标,研究了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时燃烧系统参数对柴油机经济性的影响,确定了这些参数的最佳值,以改善柴油机燃烧生物柴油时的燃烧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燃烧系统参数的优化,柴油机标定功率可达到原机水平,燃烧效率可达32%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2.0L四气门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为样机,设计低压空气辅助缸内直喷汽油机,运用CFD仿真技术与气道稳流试验相结合对其进气道进行设计.建立了原进气道喷射汽油机进气道的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计算和分析,表明气道流通能力不够强,有强滚流运动;气道内部三维流场分析结果说明部分区域存在气体滞留现象,通过气道稳流试验台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根据低压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对缸内气流运动特性的要求,在CFD仿真软件中对进气道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调整气门杆附近的截面积、削弱滚流强度,提高了进气道的流通能力,同时改善了局部气流滞留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