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兰旗北部五个不同沙地类型封育区的封育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沙地封育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流动沙地经过五年的围栏封育,植被盖度增加近26倍,生物量提高18倍左右,固定平缓沙地通过5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14%,生物量增加2.6倍,丘间低地经过1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20%,生物量增加4倍以上。沙地生长的灌木树种通过保护,生长量及株丛数量大量增加。沙地封育不但能够起到防护效益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见效快,便于经营,因此围栏封育是浑善达克沙地生产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3.
去年九月我到赤峰地区公出,看到两处通过封育而成林的地方,感到十分欣喜。现把他们的封育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翁牛特旗那什罕苏木1976年用围栏封育了一块12000亩的沙地。封育前,这块沙地的大部分是流动沙丘,寸草不生,少部分仅有一些稀疏残存的沙柳墩子和其它灌木根子。十年后的今天,封育区内的沙柳高达2~3米,柠条、沙棘、花棒、灰桦、沙蒿、沙米等木本草本植物也生长起来,还有人工种植的樟子松,植被复盖度达到60%,沙丘已全部固定。每亩沙地现在每年打干草150多斤,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辽西油松人工林带状混交改造适宜的混交宽度并进一步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样方法对辽西地区(朝阳建平)41a生油松人工林5m、10m、15m、20m、25m、30m带状混交改造4a后混交带内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平均高、平均盖度、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阳坡混交带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别比对照油松保留带提高130.0%、83.3%,主要以草本植物种类增加为主,阴坡、半阳坡草本植物种类分别平均增加12种、8种,而阴坡灌木种类只平均增加了1种,半阳坡灌木种类更是没有明显变化;混交带内灌木、草本植物高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31.0%、40.4%,盖度分别平均提高184.5%、107.5%,阴坡灌木的平均盖度和半阳坡草本的平均高度均得到了极大提高,混交带内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均随混交宽度的增加而增大,混交宽度超过25m,灌木、草本的平均高和平均盖度无显著增长;阴坡5m混交带、半阳坡6种宽度混交带灌木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为0,阴坡25m混交带的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除半阳坡均匀度指数外,无论是阴坡还是半阳坡,30m混交带的草本多样性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5.
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伦县沙地云杉林3条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沙地云杉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分析了3个典型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沙地云杉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共有植物71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多伦县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群落Ⅰ为52种,群落Ⅱ为45种,群落Ⅲ为47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3个典型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其次,草本层最小。通过对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为加强沙地云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封育区内设置固定样地和样方,对白刺的密度、平均高度、盖度进行测量,旨在掌握白刺群落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通过封禁措施,封育状态下白剌群落的密度由0.4株/m^2增加到了0.7株/m^2,白刺群落的盖度从2.7%增加到了4.6%,平均高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5年8月调查了川西北壤塘县典型草地沙化土地上的植物种类及生物量。调查结果发现,对照草地物种有10科24种,沙化耕地有12科23种,露沙地有草本12科15种、灌木4科5种,固定沙地有14科19种;随沙化程度的加重,物种数量减少、科数量增多,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先变大,再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对照地沙化耕地固定沙地露沙地(草本)露沙地(灌木),Pielou均匀度指数为露沙地(草本)对照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灌木)沙化耕地。  相似文献   

8.
以理塘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该区不同沙化类型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沙化草地上常见植物30科89属174种。包括灌木6科8属15种;草本24科81属159种。(2)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各类沙化土地的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表现为非沙地(对照)轻度沙地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3)植物种类数量为中度沙地重度沙地轻度沙地非沙地(对照)极重度沙地;(4)群落优势种数量为中度沙地重度沙地轻度沙地非沙地(对照)极重度沙地(无明显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常年受到放牧影响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围栏封育后,测定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含水率等指标,以探究围栏封育对森林林下植被、土壤及凋落物的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样地较对照样地草本多样性指标略有下降,而群落中植物的优势度发生了较大改变;2)与对照样地相比,围封样地草本层的总生物量提高了约4.5倍,地上生物量提高约4.9倍,地下生物量提高约3.9倍;3)围栏封育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0~20 cm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增加;4)围封样地凋落物厚度增加,自然含水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短期封育对林下植被和土壤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黑河流域中游典型荒漠退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围栏封育和人工辅助造林对围栏封育后植被盖度、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增施生物活性剂、深栽等人工辅助措施研究了柽柳和沙枣治理荒漠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围栏封育后,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6.46%、1.8倍和4.87倍,禾本科植被多度增加8.5%,地上生物量上升明显。采用覆膜、增施生物活性剂、深栽等人工辅助治理荒漠化效果明显,柽柳平均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14.1%,当年生长量达到对照的2.1倍;沙枣平均成活率比对照提高了9.5%,当年生长量达到了对照的1.5倍。其中,覆膜和生物活性剂Frisol A+Frisol F技术治理荒漠效果最好。人工栽植柽柳和沙枣2年后,植被盖度达到了41.3%,地上生物量增加了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对民勤境内沙质草地发育成熟期和发育中期两种不同条件下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呈现植被稀疏,结构单一的特征,几乎没有其他的灌木物种分布,零星伴有芦苇、刺蓬、骆驼蓬等草本植物,建群种白刺优势明显。(2)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白刺的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的密度及盖度高于发育中期群落;发育中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都有较高的生长量,而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生长量很小,已基本没有生长能力。(3)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长势均较稳定,但更新苗很少,在没有人为干预促进更新的状况下,随着植株的逐渐增长并老化,白刺群落将走向衰败,最终导致草地沙化。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晋北风沙区引种的沙枣、沙地柏等5种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根系生长与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5种灌木主根长均超过130 cm,一级、二级侧根总数达14条~36条。且栽植灌木3 a后,土壤肥力得到极大提高,灌木林地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分别比对照(未栽植地)提高了27.3%,37.5%,88.9%和18.5%,其中,以连翘、枸杞、沙地柏改良效果最好。同时,所有灌木改良效果均表现出根际、灌丛下、灌丛间逐渐减小的趋势,根际肥岛效果明显,5种灌木根际间硝态氮分别比灌丛下、灌丛间高47%和15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谢通门县卡嘎镇、乃东县多颇章和朗县朗镇三个区域砂生槐群落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砂生槐天然种群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常形成单优群落,结构单一,砂生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在流动或半固定的风沙地上成均匀分布,种群密度大,结构相对稳定,退化程度小;在砾质沙地风沙坡地上成集群分布,种群密度小,种群稳定性较差,退化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15.
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生态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受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在人工除草(包括全部薇甘菊)后搭配种植9个树种、1种灌木和1种草本,并设置固定样方调查薇甘菊的生物量、盖度、密度及其周围人工种植的、野生的乔灌草植物生长量、盖度。初步研究表明:(1)深圳试验地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东莞试验地米老排、樟树的冠幅增长最快,宜作为防除薇甘菊的造林树种;蟛蜞菊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有效抵御薇甘菊侵害;(2)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3)薇甘菊盖度、密度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能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4)据(2)、(3),其它植物总盖度以及包括其内的林木冠幅(或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可作为评价一个植物群落抵御薇甘菊为害的能力或一种生态防除措施的效能的实用而方便的指标。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促进野生植物生长,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可持续有效地抵御薇甘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干旱河谷封山育林区域与未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生长状况和灌草群落特征对比,开展封山育林对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成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向和海拔梯度上,封山育林区造林苗木平均保存率和树高净生长量均极显著性高于未封山育林区,其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21%(阴坡Ⅰ)~31%(阴坡Ⅲ)和42.7%(阳坡Ⅰ)~59.7%(阳坡Ⅱ);灌草平均盖度和高也表现为封山育林区高于未封山育林区,灌木和草本平均盖度差值变化幅度1.1%(阳坡Ⅰ)~26.7%(阳坡Ⅱ)和2.2%(阳坡Ⅰ)~18.5%(阳坡Ⅱ)之间;灌木和草本平均高度差值变化幅度8.2%(阳坡Ⅰ)~53.5%(阴坡Ⅲ)之间和17.9%(阴坡Ⅲ)~28.9%(阴坡Ⅱ)之间。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仅影响着绿洲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还影响绿洲的稳定性和沙区群众的生存质量。结合遥感技术,对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貌主要以流沙、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为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各景观要素内部生境面积小,边缘长度短。采用由封沙育林育草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固沙林带和前沿防风阻沙带组成的"四带一体"综合模式治理后,在春季,绿洲—荒漠过渡区过境风速下降;生长季植物多样性增加,盖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明显,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干枝现象;2~3年后幼树随着年限的增长,其各项生长指标逐年增大。2)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排序为:半固定沙丘草沙障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地。3)半固定沙地和草沙障地适宜白刺人工造林,丘间地和固定沙地不适宜白刺人工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