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地区病死藏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对无菌采集的60份病死猪样品(肺和扁桃体各30份)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后,对菌株进行荚膜分型及常见毒力基因的鉴定。结果表明,从藏猪肺病料中成功获得了1株与伊朗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AY225343)亲缘关系较近的D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达3.33%(1/30),但没有在扁桃体中分离到该菌株。经鉴定,该菌株携带16种毒力基因,且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对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较敏感。本研究结果为西藏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那曲牦牛源多杀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2018年7—11月西藏那曲牦牛发病的死亡原因,以安多县、班戈县、聂荣县和色尼区的26头病死牦牛内脏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和特异性基因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对其荚膜血清类型、毒力基因以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得到13株分离菌,分离菌的菌落特征、菌体形态、生化鉴定结果均与多杀巴氏杆菌相符,并扩增出多杀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和16S rDNA,菌株Pm-1和Pm-2的Kmt-1基因序列与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的牛源多杀巴氏杆菌的同源性均达98%以上;13株菌的荚膜分型鉴定结果均为B型;对分离菌进行已知的23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的13株菌毒力基因的数量在16~19种,ptfA、fimA等16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00%,tadD、toxA等4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为0,且每个地区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相同;致病性试验中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处理组小鼠死亡时间为24~72 h,死亡率为100%,病变主要表现为脾脏、肺脏、肝脏、心脏出血坏死。导致此次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的原因为荚膜B型多杀巴氏杆菌病,本研究可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预防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3.
我国局部猪胸膜肺炎流行调查和血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nopneumoniae,简称APP)的主要血清型,1990年~2014年我们对我国23省市不同养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我国23个省市均有发生,先后从山东、深圳、上海、河北、江苏、河南等省、市的临床病例和送检病料中分离到APP病原62株。其中已鉴定、定型的菌株59株,所涉及的型株为1型4株、2型11株、3型3株、5型18株、7型19株、8型1株、未定型3株。根据我们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各型分离株的多少及其毒力的强弱比较分析,本病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血清型为7型、5型和1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死亡高原牦牛病料采取病原分离培养,分离出了巴氏杆菌,同时综合考虑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解剖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最终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牛出血性败血病。提出在日常的牦牛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及疫苗接种工作,从而将牦牛出现出血性白血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以降低广大牧民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经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病理学检查,临床症状观察确定黑龙江省猝死症的主要病原为A,C型魏氏梭菌。在部分死亡病例中,也有因误食灭鼠药氟乙酰胺而引起的中毒,但数量较少,根据病原分离结果,魏氏梭菌和腐败梭菌,魏氏梭菌和巴氏杆菌,魏氏杆菌和链球菌可形成混合感染,使魏氏梭菌病疫情更加严重而呈地方性流行,这是近几年来牛魏氏梭菌病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貉巴氏杆菌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某养貉场于2002年7月初有大批貉只突然发病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及动物实验,确诊为巴氏杆菌感染。通过紧急接种巴氏杆菌疫苗并结合预防性给药等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2014-2017年福建省多地区羊发生的一种以流稀薄鼻液为主要症状疾病的病原,对该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肿瘤组织切片观察,特异性PCR诊断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变化上与国内外已报道的病例表现基本一致,RT-PCR鉴定结果为ENTV-2,其中7个分离株与ENTV-2CHN2(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1个分离株与ENTV-SC(分离于中国)、ENTVShaanxi(分离于中国)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说明近几年福建省流行的羊肿瘤病的病原为ENTV-2,为福建省加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主要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表现为急性出血和慢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该病于1957年由英国科学家Pattison首次发现并报道[2],此后在世界各地均发现有此病的传播。该病原血清型多达15种,疫苗免疫效果差,而且由于滥用抗生素,近年来病原毒力增强,耐药性越来越显著。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生物学特性,对3份送检病死羊的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将分离到的3株菌株分别命名为P1、P2和P3.3株菌株经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 PCR扩增阳性,随后检测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18种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为荚膜血清型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1和P2序列型均为ST131,P3序列型为ST320;3株菌株的毒力基因各不相同,P1—P3均携带毒力基因RpoB、OmpH、ToxA、NanH,P3携带HgbA基因,P2携带pfhA基因,P1和P2携带SodA基因.该菌攻毒小鼠6 h后死亡,然而,采取相同的剂量攻毒白羽鸡未发生死亡;药敏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美洛西林、头孢曲松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多黏菌素B、多西环素耐药.综合而言,从临床分离的3株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均为D型,基因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具有独特性,对小鼠致病力较强,对鸡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之一,给养禽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为研究APEC的致病性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从毒力基因的分布、生物膜的形成能力、耐药基因的分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能力与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在致病性中的作用,为后期研究禽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及耐药机制等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开展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3参25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Pm)toxA基因序列(AF240778)设计1对引物,从猪源D型T+Pm中扩增出toxA基因片段(3858 bp),再根据toxA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ZQ(1084 bp)、ZH(1092 bp)、HM(906 bp)3个分段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发现ZQ、HM基因的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分别为75、50 kDa,ZH基因不表达。动物试验结果表明,HM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及一定的生物学活性,而ZQ重组蛋白没有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及生物学活性。通过间接ELISA的方法检测抗毒素的阳性猪血清,结果表明,HM重组蛋白较天然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高温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毕赤酵母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衣芽孢杆菌XJT9503高温中性蛋白酶进行了克隆,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表达.以高温中性蛋白酶产生菌地衣芽孢杆菌XJT9503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高温中性蛋白酶(Tnp)基因的特异性片段,大小约为1 kb.通过EcoRI、NotI 双酶切后,将该基因连入毕赤表达载体pPIC9K,并整合到毕赤酵母SMD1168基因组中,构建的基因工程菌,进行甲醇诱导表达.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发酵72 h,有最大酶活,为19 U/mL;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5℃,与原始酶的最适作用温度相符.证明研究成功克隆了高温中性蛋白酶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线粒体ND5、Cytb基因部分序列,对送检的4件疑似虎的样品进行物种鉴定。[方法]利用PCR法,扩增样品的线粒体ND5、Cytb基因部分序列,对目的片段测序,通过blast比对,确定物种。[结果]4个样品的物种来源均为虎,但无法确认其亚种。[结论]虎亚种间的线粒体差异很小,并且存在不同亚种杂交的情况,只根据线粒体基因难以进行亚种鉴定。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ura3缺失基因载体pEMT-△ura3,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里氏木霉QM9414,在含尿嘧啶核苷(1.87 mg.mL-1)和五氟乳氰酸(5-FOA,5 mg.mL-1)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转化子,经表型验证和PCR检测,获得ura3基因缺失突变体1株,ura3基因的同源重组率为16.6%。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黑曲霉的pyrA基因导入ura3基因缺失突变体中,使其回复野生型表型,从而建立了以pyrA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里氏木霉受体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鸡IL-18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chIL-18在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疫苗免疫中的作用,克隆了新城疫病毒标准株F48E9的F基因,构建F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F;将11日龄试验鸡分为4组,每组10只,14日龄一免,28日龄二免,分别肌注pcDNA-F、pcDNA-F+pcDNA-ckIL-18、新城疫传统疫苗(14日龄NDV弱毒疫苗首免,28日龄NDV油苗二免)、生理盐水,一免疫后第7、14、21、28 d均采血进行ND抗体(ELISA)检测和T淋巴细胞转化(MTT)试验;第29 d均肌注50LD50NDV强毒F48E9株.结果显示:免疫保护效率,生理盐水组0/10,pcDNA-F免疫组3/10,pcDNA-F+pcDNA-chIL-18免疫组5/10,新城疫传统疫苗免疫组10/10;ND抗体水平,pcDNA-F免疫组与pcDNA.F+pcDNA-chIL-18免疫组无差异(P>0.05),均显著低于传统疫苗免疫组(P<0.05);T细胞转化水平,pcDNA.F+pcDNA-cML-18免疫组明显高于pcDNA-F免疫组(P<0.05),pcDNA-F免疫组与传统疫苗免疫组无差异(P>0.05).试验结果综合显示pcDNA-F免疫试验鸡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pcDNA-chIL-18对pcD-NA-F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思林  刘宁  李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58-19859,19866
[目的]为成功饲养孟加拉虎积累经验。[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云南省野生动物园内繁殖期4号雌虎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繁殖期不同阶段雌虎白昼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发情交配期孟加拉虎的卧息、走动和其他行为多于妊娠期,发情交配期孟加拉虎的睡眠少于妊娠期;哺乳期母虎哺乳所占时间最多,其次是走动和卧息,而睡眠、摄食及其他行为(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站立等)最少。[结论]繁殖期不同阶段孟加拉虎的各种行为均有所变化,而行为的变化与雌虎在繁殖期各阶段的特殊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寒地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的调查指标及鉴定时期。[方法]利用苗期鉴定法和成株期牙签嵌入法分别于分蘖末期和抽穗期进行接种,并在苗期采用单株病情指数,成株期采用病级、相对病斑长度、病斑长度和绝对病斑高度为调查指标,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分蘖末期接种的3次调查中,病级、绝对病斑高度与抽穗期第3次调查的绝对病斑长度和病级的灰色关联度呈上升趋势,且分蘖末期接种的第3次调查中这2个指标与对照指标的灰色相关度分别为0.891 2、0.888 6和0.911 1、0.903 0。这2个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重要参考指标。苗期鉴定的单株病情指数与2个对照指标的灰色相关度分别为0.746 1和0.787 9,表明苗期鉴定的调查指标与成株期鉴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成株期牙签嵌入法在分蘖末期和抽穗期接种,接种后第36天调查的病级和绝对病斑高度可作为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的重要指标。苗期鉴定的单株病级指数与成株期鉴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成年东北虎腿骨中氨基酸成分。[方法]采用日立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只正常死亡的健康成年东北虎腿骨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成东北年虎腿骨中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较高,在2~6%之间,甲硫氨酸含量最低,小于0.6%。[结论]东北虎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测定结果对东北虎在免疫学、疾病诊疗、生理和生化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