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完善木薯培养苗离体快繁体系,以GR911木薯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根天数、生长高度、炼苗天数、移栽季节及移栽基质对组培苗生根移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3-4月)采用在生根培养基上35 d、高度达5~6 cm的健壮苗作为移栽成活的前提条件;组培苗在温室大棚自然光条件下炼苗4d,移栽基质为草炭∶表土(1∶1)可以明显提高成活率,移栽成活率达89.51%.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的炼苗处理、不同基质配比及移栽后的栽培管理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后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苗时间以30 d为最好,成活率最高;揭盖放置以2~3 d为好,可提高瓶苗的成活率;栽培基质以处理A(锯木∶泥炭∶蛭石=1∶2∶1)为最好。铁皮石斛移栽后保持空气湿度为90%~60%,温度为15~28℃才有利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红掌品种阿拉巴马为材料,研究组培苗生根培养与移栽炼苗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红掌组培苗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改良Nitsch+0.5 mg·L-1NAA+0.3 mg·L-1IBA,最佳的移栽季节为5月份(15-20℃).组培苗最佳的移栽预处理条件为:培养室培养8 d,大棚培养5 d,炼苗2 d;最佳的移栽基质为:泥炭土+水草+珍珠岩(2∶1∶1).在优化条件下,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可高达100%.  相似文献   

4.
树莓组培苗驯化移栽试验表明:炼苗时间对试管苗驯化移栽成活率有一定影响,炼苗7d成活率最高达92.06%;以2000倍海藻素溶液浸泡组培苗5min的处理生根率最高达93.22%;河沙:草炭比为1:2的复合基质对树莓生根最有效,生根率最高达92.7%。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30-132
为了筛选出最佳的香樟组培苗移栽基质,将香樟组培苗移栽到3种基质的容器中培养,分别于30、90、150 d测定其成活率和苗高度,结果表明,成活率最高的是2号基质(黄心土∶椰糠∶泥炭土=5.0∶3.5∶1.5),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80.70%、73.00%、67.30%; 3号基质为单一的黄心土,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63.30%、58.00%、55.70%; 1号基质(椰糠∶泥炭土=7∶3)移栽效果最差,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57.30%、45.70%、44.00%,3种基质的香樟组培苗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均随移栽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组培苗苗高生长最快是2号基质,组培苗移栽3个不同时间的苗高度分别为3.60、14.90、31.33 cm,日平均高生长量分别为0.12、0.17、0.21 cm,其次是3号基质,苗高度为3.30、13.70、30.16 cm,日平均高生长量分别为0.11、0.15、0.20 cm;最差是1号基质,苗高度为3.30、13.60、28.27 cm,日平均高生长量为0.11、0.15、0.19 cm;150 d后1号基质与其他2种基质的香樟苗高生长差异显著(P<0.05)。移栽基质对香樟组培苗生长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香樟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大肉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对不同移栽基质、生根时间、移栽前预处理方式、空气湿度控制方法等因素对大肉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建立高效而稳定的移栽炼苗体系,为大肉姜组培苗在大田的成功移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土壤与珍珠岩比例为2:1组成的移栽基质为最佳,生根时间为25 d的大肉姜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最高,大肉姜组培苗进行移栽前处理后再移入炼苗基质时成活率明显提高,移栽后用小拱棚遮盖一层遮阳网时的湿度最合适。  相似文献   

7.
大花蕙兰组培苗落地前炼苗3~5天,可提高成活率6.7%~13.4%,不同栽培基质影响大花蕙兰组培苗的落地成活率,水苔是较为理想的移栽基质,其移栽后3个月成活率达86.7%.瓶苗移栽后浇水时切忌过干或过湿,等新根长出每周宜进行一次根外追肥.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在短期内大量生产中秋酥脆枣树苗,研究了IBA浓度、培养方式、炼苗方式、培养基质以及基质处理方式对中秋酥脆枣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2~3 cm长的中秋酥脆枣不定芽接种于1/2MS(改良)+IBA 2.0 mg/L+蔗糖15 g/L+琼脂6.5 g/L的培养基中,生根情况较理想;用不透明纸对培养基底部进行遮光处理,可明显促进组培苗生根;以自然光闭口炼苗6 d再开口培养3 d的方式炼苗,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较高,移栽苗生长状况较好;生根基质则以细沙和腐殖土按1︰1的比例混合较为适宜,使用前基质用蒸汽高压灭菌60 min有利于组培苗的成活。  相似文献   

9.
海尔特兹树莓组培苗温室驯化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尔特兹树莓组培苗为材料,通过对不同苗龄组培苗移栽前驯化时间、移栽基质、移栽时期以及移栽后遮阳时间的筛选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来探索海尔特兹树莓组培苗温室内整套驯化移栽技术。结果表明,树莓组培苗苗龄14 d左右,冬季移栽,温室内温度在20℃~25℃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最佳移栽基质为进口草炭+蛭石(1∶1),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4.0%;最佳驯化时间在温室内炼苗5 d,移栽成活率达93.3%以上;最佳遮阳时间为移栽后前7 d,移栽成活率超过91.7%。  相似文献   

10.
提高芦笋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根系发育良好是试管苗外移成功的关键。过渡培养、开塞炼苗,可使茎组织充实,抗性增强。以土5份加(石至)石3份的基质,移栽成活率最高。对移栽基质进行处理、覆盖保湿、遮荫控光,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大批量过渡移栽和大田移栽成活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提高大戟组培苗成活率的途径。[方法]研究了3种内生真菌、不同浓度的琼脂和活性炭对药用植物大戟组培苗生长和炼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接种大戟的内生真菌E5(Fusariiumsp.)能显著促进大戟组培苗的生长,使其炼苗后的成活率达100%。大戟株高和平均生根数在琼脂为14g/L、活性炭为0.05g/L的培养基中最高,分别为(4.56±0.67)cm和(3.9±0.6)条,炼苗成活率达68%。当培养基琼脂为8g/L和活性炭为0时,大戟组培苗的生物量、主根根长和叶片数最高,分别为(0.267±0.053)g、(6.35±0.68)cm和(13.8±1.7)片,成活率达70%。与培养基成分的变化相比,添加内生真菌对组培苗的影响更显著。[结论]植物自身的内生真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这对于大戟大量繁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和普通苗正常移栽3种移栽方式对烤烟田间长势和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普通苗起垄深栽和大壮苗起垄深栽对烤烟田间长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烤烟单叶重、上中等烟比例和烤烟产量,同时烤烟单叶重、上中等烟比例与最终产量呈正相关;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中部叶单叶较普通苗正常移栽增重5.30%、较普通苗起垄深栽重4.20%,大壮苗起垄深栽、普通苗起垄深栽的上部叶较普通苗正常移栽重8.50%和4.90%;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上等烟比例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加了9.11%、11.34%,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上中等烟比例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加了4.15、9.97个百分点;产量方面,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分别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产4.50%、5.53%,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蓼蓝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方法]以半野生蓼蓝种子、幼叶和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浓度植物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以蓼蓝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是适宜的;诱导和继代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 mg/L+2,4-D 2.0 mg/L,平均诱导率可达73.33%;分化最佳培养基为6-BA 1.0 mg/L+NAA 0.5 mg/L,平均分化率可达51.67%;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生根后移栽成活率达100%。[结论]该研究为优良蓼蓝快速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为其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生根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活性炭、蔗糖、移栽驯化等方面综述了牡丹试管苗生根与移栽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牡丹组培苗可以应用基因工程和瓶外生根的新方法进行生根,为牡丹组培苗生根与移栽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常绿水生鸢尾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常绿水生鸢尾组培苗为试材,通过移栽试验研究了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基质草炭+砻糠灰+珍珠岩(体积比为7∶1)中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其余2种基质的移栽成活率都低于60%。移栽后,生根培养基1/2MS+IBA0.5mg/L+NAA0.5mg/L+活性炭(处理A3)中组培苗的平均根数、叶数与主根长均显著优于1/2MS培养基,1/2MS培养基中根茎部无黑色污染状(处理A2)的组培苗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处理A2和A3中大、中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4月13日与9月9日移栽的组培苗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81%和82%;6月2日移栽的组培苗的成苗时间最短,为36d;11月3日移栽的组培苗成活率低,成苗时间长达120d。[结论]该试验为常绿水生鸢尾的栽培和繁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伟  杨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31-6133
[目的]建立龙胆草组织苗繁育体系。[方法]以龙胆草的嫩茎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不定芽的分化与生根、试管苗移栽与移植的研究。[结果]MS+0.2mg/LBA+1.0~1.5mg/L2,4-D是诱导嫩茎形成具有分化能力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MS+1.2mg/LAgNO3+0.6mg/LBA+0.1mg/LNAA是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2MS+0.1mg/LIAA+0.3mg/LNAA是龙胆草试管苗生根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移植到山坡上的试管苗保持了龙胆草的各项植物学性状。[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培育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96%,说明此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建立转BADH-反义4CL基因胡枝子组培快繁体系和掌握试管苗移栽技术,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二色胡枝子组培苗为材料,对植株进行茎段增殖、茎段生根的快繁研究,同时进行基质、光照、苗质量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转基因植株茎段增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MS+0.5 mg/L 6-BA+0.1 mg/L NAA+0.2 mg/L IBA,增殖系数4.46;转基因植株茎段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1.0 mg/L 6-BA0.1 mg/LNAA0.3 mg/L IBA,增殖系数3.95。非转基因植株茎段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0.4 mg/L IBA,生根率为100%;转基因植株茎段生根培养基:1/2MS+0.2 mg/L NAA+0.4 mg/L IBA,生根率为99%。非转基因植株和转基因植株的移栽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1∶1/4)、遮一层遮阴网、苗质量为正常苗时移栽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野生欧洲李试管苗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欧洲李试管苗进行生根与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欧洲李试管苗生根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B5+IBA 0.4(mg/L)+蔗糖30 g/L+琼脂7 g/L,培养40 d,生根率达80;以上.移栽时用灭过菌而且通气透水性强的锯末为栽培基质最好,移栽成活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灯盏花快速繁殖研究简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灯盏花种子,采用培养基培养和溶液培养相结合的技术,在25 ℃的温度下进行发芽试验,幼苗经0.1%HgCl溶液灭菌3 min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20 d,再转植于1/8倍霍格兰营养液中进行培养,不仅有利于生根,还有利于成苗,提高植株成活率,加快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20.
黄色马蹄莲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果园  邬玉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448-7450,7462
[目的]研究黄色马蹄莲的组培快繁体系。[方法]以黄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elliotiana Engler)块茎为外植体,系统研究黄色马蹄莲离体再生体系。[结果]块茎最佳消毒方法为0.1%升汞处理20 min后接入附加抗生素的培养基培养,无菌率高达93.33%;侧芽萌发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侧芽萌发的数量多且产生的愈伤组织质量好;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增殖系数达4.73,且产生的芽苗生长健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4 mg/L+蔗糖20 g/L,根系生长快而健壮,生根率达100%;最佳移栽基质为腐质土∶椰糠∶珍珠岩=1∶1∶2(V/V/V),移栽成活率达98%,移栽苗长势良好。[结论]该研究为黄色马蹄莲组培快繁最佳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