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我国小杂粮生产与出口现状,找出影响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提出我国小杂粮生产与出口发展策略,对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种植布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升陕西省榆林市小杂粮的生产能力及产业化程度,研究了榆林市小杂粮生产发展的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小杂粮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结果表明,榆林市小杂粮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化小杂粮产品结构、发展传统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品种为核心,建立小杂粮产业基地,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发展小杂粮加工以促进小杂粮主食化,从而实现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指出了榆林小杂粮发展的措施和技术关键,为持续增进榆林市小杂粮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3.
发挥山西省资源优势 加快小杂粮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阐述了小杂粮生产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小杂粮前景的策略,促使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宁夏黄土高原区旱地特色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旱作农业为出发点,以建立适应不同降水条件的主要作物优化栽培模式为核心,以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提高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促进宁夏黄土高原区旱地特色小杂粮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杂粮主要的种植区域集中在高原区,即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小杂粮种植区域生态条件较差,耐寒、耐瘠薄,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较重要的作物。本文就小杂粮病虫害的类型,对其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杂粮种植分散、栽培面积小、种植地区机械化作业差,再加上当前推广的小杂粮品种不适合机械化,农业合作社和农机户对小杂粮生产机械经济积极性差等原因,小杂粮的很多生产环节(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依然处于手工或传统农具作业阶段。小杂粮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匮乏难以支持人工种植、人工收获的小杂粮生产方法,昂贵的人工费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对小杂粮实施人工种植的积极性,对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够实现对小杂粮的机械化生产,即是小杂粮产业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对小杂粮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针对小杂粮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旨在促进小杂粮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北方偏远地区农民种植着多类小杂粮作物,当地有着丰富的作物遗传资源,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农户多作物种植以及贫富农户作物种植的差异发现,贫困农户更倾向于多样性。建议政府和科研部门如果能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小作物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改变小杂粮被忽视的境况,既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减贫工作,使当地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又有利于保护当地的作物遗传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小杂粮生产的战略地位1.小杂粮易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2.小杂粮是保健食品原料作物3.小杂粮在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中不可或缺4.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二、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前景1.加入WTO为小杂粮生产发展带来机遇相比水稻、小麦、棉花等大宗作物,我国加入WTO后为小杂粮生产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世界范围看,小杂粮栽培面积较小,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又由于小杂粮生产的地域性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产量水平低于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优质小杂粮产品将供不应求。此外,国际贸易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小杂粮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的紧迫性分析,根据江苏省目前小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大面积生产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目前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为小杂粮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甘肃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的分析 ,提出甘肃省发展小杂粮生产应采取的措施是 :加强优质小杂粮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推广高效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高效农业及其模式的分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旨在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依据,为西北黄土高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投资状况评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和投资方面评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农业发展最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 ,其农业投资应立足于这一基本前提。 (2 )黄土高原的农业投资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无效投资有增无减 ,农业投资份额下降 ,制约了农业产值的增长。对此 ,必须提高农业投资增长率 ,发挥国家投资的主体职能。 (3)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对此 ,落实退耕还林种草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建立与地面坡度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并辅之以与目标相符的投入 ,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农林草牧耦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佳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1-4507
黄土高原地区“以耕为主”的农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置换农牧主辅关系,将“以耕为主”调整成“以牧为主”;通过农林草灌耦合重新配置农牧业资源,以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的思路实施草灌先行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草灌(木)林立体生态屏障和相关产业互补结构。黄土高原地区畜牧业应发展具有独特路径和创新机制的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提倡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经营方式,以养殖大户为主体、合作社为纽带、养殖小区为平台,培育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农林草牧耦合发展,大力强化产业培育、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利益引导等支撑点,形成“四轮驱动”的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以生态脆弱及半干旱气候为典型特征的寿阳县进行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研究区寿阳县的当地作物玉米、小麦、高粱和大麦,通过尺度推绎方法开展了传统及机械种植两种情景下的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尺度推绎在一个土地系统中完成,该系统由土地单元、土地面和土地点几级空间系统组成。并通过气候调整指数修正了IAO(意大利海外农业研究所)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4种作物种植适宜性出现了两极化现象:4种作物的最适宜等级(S1)和最不适宜等级(N2)在研究区占大部分地区。玉米、大麦和小麦在传统模式下更适宜耕作。[结论]未来的耕作政策应更加注重在非宜耕区实现耕地向林地与草地的转变,在宜耕区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注意提高牧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小杂粮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自古以来一直在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气候干旱趋势加剧,粮食日益紧缺,小杂粮必将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及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促进其产业开发,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人工草地建设中长期存在牧草品种、类型单一和适应性差等问题。野生牧草具有区域适应性强、高产、优质、抗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本文简述了野生优良牧草植物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意义,并分别从种质资源调查、基础生物学、牧草种子繁育和驯化应用等4个方面概述了研究和利用野生牧草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期促进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与草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媛艳 《农学学报》2011,1(9):41-48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开展三生空间研究对推进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性土地分类体系,揭示了1980—2018三生空间格局分布及演变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三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以生态空间为主体,生产空间主要聚集于东南部,生活空间集中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城市,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西部及中部地区。(2)生产和生态空间在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区的变化均较为剧烈,生活空间的扩张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3)社会经济因素对三生空间的演变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人口是影响生产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于生活空间面积的限制作用较强;财政收支对生态空间的解释力较强。这些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影响都大于单个因素。结果能够为未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并为推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4-146,156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