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开璇  汪跃 《林业科学》1993,29(1):95-96,T001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相似文献   

2.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春花植株感染泡桐丛枝病原(MLO)后茎叶中过氧化物同功酶总谱带数呈减少的趋势,健株最多产生11条酶带,通常具有6条典型的、稳定的谱带即Ⅰb,Ⅰc,Ⅰd,Ⅱ,Ⅲd和Ⅲe;而表现典型的Ⅲ级症状的病株缺少低Rf值区的Ⅲd和Ⅲe带。d和Ⅲe酶带的有无、浓度及活性与病株外部症状的严重度成负相关。七叶期前的健株幼苗茎叶中也无Ⅲd和Ⅲe谱带;随着植株生理年龄的增长,其活性和浓度逐渐增大,土霉素处理病株可以提高Ⅲd和Ⅲe酶带的活性和浓度。  相似文献   

4.
5.
6.
温度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脱除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MLO)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除。  相似文献   

7.
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泡桐丛枝病病原MLO的研究历史,阐述了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研究结果。从病原观察、病原的分离培养、泡桐丛枝病MLO的理化性质、病原的早期诊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等6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我国有关MLO研究的重大发现。同时,还概括病原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病原及传毒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证明用无毒苗是解决泡桐苗期和幼树期丛枝病为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泡桐丛枝病对中龄泡桐的胸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人工修除病枝对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不宜提倡修枝法防治泡桐丛枝病。  相似文献   

11.
测定研究了不同直径兰考泡桐的根材和枝桠材的各种解剖因子及其基本密度,结果表明:兰考泡桐根材和枝桠材构造区别明显,不同直径的根材和枝桠材木材解剖性和基本密度均有变异,仅少数指标差异显著,根材和枝桠材相比,基本密度和木纤维含量为枝材<根材,其余因匀为根材>枝材。进一步分析论证表明,根材和枝桠材是刨花板的好原料;而枝材适宜于生产纤维板,但根材不合适。  相似文献   

12.
用水稻微卫星引物进行竹子分子系统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竹子和水稻在进化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本文利用水稻的微卫星引物对竹子的分子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不同 ,研究发现巴山木竹属是与青篱竹属相关属分化较大的 1个竹种 ,同时也证实了巴山木竹属作为 1个单独的属是成立的。研究也明确了茶秆竹的分类学位置。本研究从 1个不同的层面对青篱竹属相关属及属下一些竹种的关系提供了 1个新的研究结果 ,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广义青篱竹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 1个借鉴。同时本研究对开展竹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 1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幼树根系固氮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莉华  周建 《林业科学》1997,33(2):152-160
对六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中马尾松幼树根系的固氮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在马尾松幼树的根系上能普遍分离到固氮细菌,但在不同岩性的土壤中分离的效果有差异;主、侧根及树势等的不同都影响分离效果。采用根段法和富集法共分离到142个菌株。其中一株经鉴定为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paradoxus)。并对其中26个菌株进行了回接实验,有9个菌株回接成功。固氮效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其中A`10、A`13、G1、g2w四株菌的固氮效能为每消耗1g葡萄糖分别固定氮2.10—3.50mg、4.20—5.13mg、3.66—6.83mg和1.93—2.60mg。  相似文献   

14.
陈樟福 《林业科学》1991,27(3):279-283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西北部,属天目山支脉。它由塔山、中华山、荫山、金家山、炮台山等组成,其中以塔山最高,海拔为719m,中心区位于北纬30°36′,东经119°52′。山上有毛竹、花竹、淡竹、刚竹、紫竹、早竹、苦竹、箬竹等20余种竹子。1983—1985年间,莫干山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遭受卵园蝽Hippota dorsalis的严重危害,死竹达32000余株。常年又受到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竹织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竹虎天牛Chlorophorus annularis、竹红天牛Purpuricenus temminckii等危害,毛竹的产量、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自然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蜘蛛为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区别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红树植物海莲和红海榄从海南东寨港 ( 1 9°56′N ,1 1 0°34′E)引种到广东深圳湾 ( 2 2°32′ ,1 1 4°0 3′)红树林区 ,生长发育良好 ,4年生植株已全部开花结果 ;苗期抗寒性在中等以上 ,幼树抗寒性较强。 7年生的海莲和红海榄平均高分别为 2 .82 ,2 .91m ,平均地径分别为 1 0 .0 1 ,3.32cm ,存活率分别为 85% ,83%。澳洲白骨壤从澳大利亚北部引种到广东深圳湾后 ,苗期受到寒害及蟹类、鸟类和昆虫的影响 ,死亡率较高 ,2年生以后存活率稳定 ,抗寒性增强 ;4年生的澳洲白骨壤平均高 2 .6 9m ,平均地径为 3.6 1cm ,存活率为 6 8.4 %。澳洲白骨壤的高生长快于海莲和红海榄 ,是优良速生红树林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