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红珍 《福建茶叶》2016,(11):136-137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旅游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发展态势,其中,茶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契机。本文将结合广东省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的互动关系,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丰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带动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相似文献   

2.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促进我国茶叶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设施农业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符合海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海南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实际发展状况,分析海南发展设施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及竞争优势,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加强产学研三者的结合,能更好的促进种业的发展。就目前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在种业发展中的研究作出综述,介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机制做出了阐述,为以后产学研合作在种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杂交棉生产概况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杂交棉生产发展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3个阶段,制种质量和制种方式是杂交棉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发展产业化经营是促进杂交棉生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与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茶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对于茶产业促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在理论层面进行了茶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内在机制的分析,之后结合安庆茶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影响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得出了应在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管理服务系统和顺应数字经济新业态三方面促进茶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安庆茶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也为其他地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绍颖 《北方水稻》2012,42(3):74-76
通过对桓仁县稻米产业发展的先决因素的分析得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基础;优质高产品种的选择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强商品意识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手段;树立优质理念、创新发展是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保证。实践证明,走优质米路线是桓仁县稻米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广元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巩固提升绿茶、突破性发展黄茶、高品质发展红茶、区域性发展白茶、全域发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不断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推动茶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已成为四川省“三山一早”茶叶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9.
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情况,高水平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与目标,是实现广西糖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高质量编制好广西糖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规划专家咨询会。文章根据与会专家的建议,对广西糖业“十三五”发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分析了今后若干年广西糖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广西糖业“十四五”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阶段人们的消费理念系统化发展,当前文化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消费理念内容,特别是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当前茶叶产业经营发展有着系统化优势,可以说整个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全新机遇期,将自身资源利用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就极为必要。本文拟从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产业经营发展的各项要求分析,通过融入茶产业土地资源利用的各项特征,从而探究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草坪禾草锈病、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草坪禾草锈病、褐斑病的发病规律,总结一套草坪管理与药剂防治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品种、不同氮素水平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苋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Vc)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品种施用复合肥最易增加苋菜硝酸盐的累积,而施用尿素最易增加苋菜亚硝酸盐的积累;苋菜硝酸盐含量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与苋菜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对Vc等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配施可减少苋菜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卢翠 《园艺与种苗》2022,(2):46-47,59
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低产杏园改造的步骤和方法,改劣换优技术要点及嫁接后的树体管理等,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及果农生产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红茶菌饮料澄清度与抗氧化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红茶菌的澄清度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红茶菌饮料澄清度逐渐降低,培养5d的红茶菌饮料澄清度较好,达80%以上;但是超过5d,红茶菌饮料澄清度显著降低。(2)红茶菌饮料具有较强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e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前5d内,红茶菌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培养5d后,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反而发生了降低。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优质啤麦生产基地国营新洋农场在气候、生态、环境、农业机械、科技服务、经营管理、啤麦干燥与贮藏方面的诸多优势,分析了生产经营目标,提出了推广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重点项目:晚茬麦催芽机播、用联合开沟播种机精量播种、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科学肥料运筹、搞好种子更新等,展示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烤烟不同施氮量及留叶数对烟叶产量、品质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结果表明:每烟株留叶数为20片的烟叶产量和产值最高,且随留叶数的增加,烟碱含量递减;每亩烟田总氮用量在8.5—9.5kg,其中含25%左右的有机氮肥的处理烤烟产量、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郑单1002为材料,设置灌浆中后期(灌浆36 d)不同穗部及穗下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研究去叶后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产量以及子粒含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部叶及穗部以下叶保留3~4片叶,产量不降低;去叶较多情况下表现为减产;不保留穗位叶较对照减产了12.36%,子粒千粒重下降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去叶后直接导致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无截取散射略微增加;保留3~4片叶处理,叶片光合性能表现出一定补偿效应,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处理,羧化效率略有升高;去叶处理降低灌浆后期子粒含水率,不保留穗位叶片处理较对照处理相比,在灌浆44、52、60 d,子粒含水率分别下降了8.14、8.75、17.8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群体结构茶园十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植0.4—1.2万株的范围内,建园初一、二年,随着茶树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物总产量和经济利用系数提高,有利于提早投产,提前收益。从种植后的第三年开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日益显露,茶树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长优势;输导根增加,吸收根减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个体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茶园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孔隙度降低,透水性减弱;中下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旱季容易出现水分亏缺,因而使各处理间的经济利用系数日益接近,密植的增产效应逐年消失。从种植后的第八、九年开始,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20.
The results are reported of an examination of detailed measurements on the ingestive behaviour of calves and lambs in response to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wards under strip-grazing and continuous stocking managements. It is shown that intake per bite and the short-term rate of herbage intake were both sensitive to the height of the surface horizon above ground level but, at least under strip-grazing management, not to variations in herbage density in the grazed horizon. The rate of biting was less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sward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under strip-grazing.
Both intake per bite and rate of intak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grazing height under strip-grazing, where sward changes were rapid, than under continuous stocking, where they were slow. Under continuous stocking, ingestive behaviour wa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ward conditions in lambs than in ca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