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化螟种群动态分析及改进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2000年田间灯下诱蛾对二化螟种群数量的调查分析显示,由于冬季气温逐年上升、种植结构的改变、稻草还田及机刈留茬高等原因,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各代发生期提早、盛发期延长、发蛾峰次增加,且使不完全4代成为完整4代,导致稻田螟害加重,为此,提出了控制二化螟越冬的群体基数、控制秧田螟害、调整防治适期和选用对口农药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防治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二化螟发生期的日益复杂化,以田间化蛹进度剥查来测报下一代发生期的传统测报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发展的形势.应用灯下诱蛾量来确定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改进方法,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对万安县植保植检站1998~2011年第1代二化螟灯下始见期、高峰期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预测式:y=0.436 0+0.864 5x,利用该预测式对2011年第1代二化螟发蛾高峰日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蛾高峰日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宁波纽康公司生产的性诱剂及水盆诱捕器具有较强的引诱二化螟雄蛾能力,与佳多虫情测报灯下诱蛾的动态趋势是一致的,蛾峰日或峰历期都比较接近,吻合度最高,诱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二化螟的羽化高峰及发生动态,且安装方便,操作安全,可作为基层测报点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并在防治二化螟上应大力推广这项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5.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水稻螟虫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全面控制水稻螟虫为害,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应用性诱剂和赤眼蜂开展了水稻螟虫适期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用于测报和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均较好,前期不仅诱蛾量多且蛾量高峰明显;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效果较好,但对二代二化螟和四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7、8月份是水稻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盛发危害期,因此,抓住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确保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二化螟、二代玉米螟为中等发生。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二化螟和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9.
七八月份是天津市农作物病虫害盛发期,也是各种农作物生长关健时期,此时期应重点做好棉田棉铃虫、稻田二化螟和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二三代棉铃虫防治适期分别为7月上旬和8月上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0.
沿江丘陵稻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望江县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 ,且连年大发生 ,其发生特点是 :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大 ,死亡率低 ,灯下始见期早 ,蛾量大 ,峰次多 ,盛发期长 ,为害症状多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提出“狠治 1代 ,挑治 2代 ,巧治 3代” ,特别是加强有效栽培技术的协调应用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豫北地区水稻二化螟一年发生2代,为“一代多发型”。越冬代蛾盛期在5月末至6月上旬,一代蛾盛期在 8月中旬。一代幼虫防治运期在秧田期的 6月 9~15日,二代幼虫防治运期在水稻抽穗前后的8月 20~25日。  相似文献   

12.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永康市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早稻、绿肥、冬作(麦、油)种植面积税减,经济作物及单季稻比例迅速增加,水稻二化螟各代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近4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表明,第1代二化螟发生明显加重,已连续5年大发生;第2代、第3代二化螟则表现为前峰轻,后峰重。针对二化螟蛾峰多,蛾峰时间长,早稻面积小,单位面积受虫量大,危害重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赵法宝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16-116,118
叙述了2009年二化螟发生量大,发生盛期长,发蛾峰次增多等重发特点。越冬基数大,二代发生早,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和防治因素等是构成当年二化螟重发的主要原因,并从预报与防治上阐述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研究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不同用药时间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一代二化螟初孵幼虫高峰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mL/hm2防治,15日后再防治一次防效较好。在越冬代蛾始峰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mL/hm2防治,15日后再防一次,防治二化螟保苗效果较差,防虫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94~1998年5年的越冬代二化螟赶蛾资料分析表明:田间赶蛾与1代二化螟的发生期、发生量有极显著相关性。①y=9.5+0.875 x(y—越冬代蛾高峰日理论值,x—20%田块见蛾日);②y=0.766 9+1.606 6‰x(y—1代二化螟实发程度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③y=31.294 9+2.038 x(y—越冬代总蛾量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  相似文献   

20.
豫北地区水稻二化暝一年发生2代,为“一代多发型”。越冬代蛾盛期在5月末至6月上旬,一代蛾盛期在8月中旬。一代幼虫防治适期在秧田期的6月9 ̄15日,二代幼虫防治适期在水稻抽穗前后的8月20 ̄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