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桑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成为广东、广西蚕区大面积栽培的主要桑品种,为近年来广西蚕桑业的迅猛崛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杂交桑引进到浙江栽培的近20年来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笔者以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杂交桑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许多蚕农以及部分蚕桑技术人员对杂交桑的偏见;  相似文献   

2.
上饶地区推广杂交桑的技术总结成仙球(江西省上饶地区农业局)上饶地区蚕桑生产发展的进程中,在省农业厅和地、县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引进了广东杂交桑,随后连续八年大面积推广了杂交桑,为促进我区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蚕桑工程》的实施,收到了很好...  相似文献   

3.
广西杂交桑的推广与“二高一优”的栽培实践朱方容,雷扶生,胡乐山,白景彰,陈恩文(广西蚕业指导所)我区蚕桑生产1994年已遍及八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全区各地推广应用“沙二×伦109”、“塘10×伦109”等杂交桑面积已达1.514公顷,占全区总桑园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推广杂交桑栽植,走蚕桑生产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益、省力化发展的道路,我区于2003年引进广东杂交桑沙二×伦109,目前全区的栽植面积已发展到140hm^2。为进一步调查该桑品种和我区传统桑品种湖桑32号对蚕茧质量与养蚕成绩影响,2007年春蚕期我们进行了杂交桑沙二×伦109与湖桑32号饲喂家蚕苏菊×明虎的成绩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杂交桑草本化栽培在规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近年来随着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业发生了区域性的转移,出现南桑北移的局面。然而我市地处江苏东南,处在苏南经济发达圈之中,在面对周边县市蚕桑业纷纷日渐萎缩、衰退的状况下,我市蚕桑生产始终能坚守阵地,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仍占有重要一席地位,这与我们发展规模生产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近几年生产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家庭传统生产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我市在2002年开始引进杂交桑草本化栽培技术,利用其耐剪伐特性实施全年条桑收获,为发展蚕桑规模化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基础与条件。现结合我市浏河镇一位典型大户的生产情况,探讨杂交桑草本化栽培在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桐乡青与塘_(10)×伦_(109)的比较试验刘道行,岳北荣,涂奇辉(江西省全南县蚕桑中心341800)全南县是江西省栽培广东杂交桑的主要县之一,现有杂交桑面积!162.7公顷。为适应蚕桑工程建设需要,从1991~1993年弓I进浙江桐乡青品种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7.
丰田桑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人工多倍体桑品种,重庆市涪陵区2002年引进,经在涪陵区李渡镇的蚕桑基地栽培与示范,其中丰田2号和丰田5号表现出产量高、叶质优、抗性较强的综合优良性状。经过几年的适应性试验,该两桑品种已列为全区主要推广桑品种,推广面  相似文献   

8.
杨发祥 《北方蚕业》2008,29(3):53-53
为了进一步推广杂交桑栽植,走蚕桑生产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益、省力化发展的道路,我区于2003年引进广东杂交桑沙二×伦109,目前全区的栽植面积已发展到140hm^2。为进一步调查该桑品种和我区传统桑品种湖桑32号对蚕茧质量与养蚕成绩影响,2007年春蚕期我们进行了杂交桑沙二×伦109与湖桑32号饲喂家蚕苏菊×明虎的成绩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砂拉越洲金辉蚕桑农场自1999年开始从我国引进杂交桑进行栽培试验,前报对其生长发育、产叶量及抗病性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中国杂交桑对当地的生育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表现较高的生产性能,与当地栽培的桑品种相比,塘10×伦109产量较高,粤桑2号的抗病性较强,丰驰桑在产量  相似文献   

10.
我省七十年代曾推广天然形成的三倍体桑“伦教40号”,栽植面积达全省桑地的23%左右,一般增产20%以上,对提高蚕桑生产有显著成效。但由于需用无性繁殖,成活不稳定,速度慢,成本高,与我省密植栽培,用苗数量不大相适应,因此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组合(简称三倍体杂交桑),用种子繁殖,以适应生产需要,是急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自1986—1987年人工育成广东桑四倍体材料后,为开展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  相似文献   

11.
雷扶生 《广西蚕业》2004,41(Z1):38-40
回顾我站40年来在桑树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广西桑树栽培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研究推广应用杂交实生桑优良组合(简称杂交桑)及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改变过去广西以种植钦州荆桑地方品种为主的低产桑园的落后面貌,使广西桑园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进而促进广西蚕桑生产的发展。首先在桑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桑树良种化方面做出很大成绩。20世纪60、70年代,广西栽培的桑品种主要是广西的地方品种,如钦州、灵山的钦州荆桑;合浦的常乐桑、浦北的六万山桑;恭城、平乐的沙油桑等,其中栽培应用最多的主要是钦州荆桑。这些地方品种大多是自然杂交实生…  相似文献   

12.
罗尤海  宋卫 《蚕学通讯》2005,25(2):23-24
杂交桑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成熟早,发芽势强.如何利用杂交桑生长发育快,当年栽桑当年见效的有利因素,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资源向养殖业转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益,2003年由湄潭县蚕桑局牵头,我们在湄潭县抄乐乡落花屯村开展了高密度杂交桑栽培及养蚕的示范工作.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1江西省桑品种资源栽培与保存现状1.1江西省桑树栽培现状江西蚕桑在1990~1995年实施"蚕桑工程"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阶段,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内茧丝绸市场的频繁波动,江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与全国大多数蚕区一样,经历了几起几落[1]。目前全省桑园面积在22.5万亩,主要分布在修水、永新、南昌、东乡、乐安、遂川、宁都等县。目前江  相似文献   

14.
黄河 《北方蚕业》2006,27(2):62
由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陕西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优质高产蚕桑生产配套技术推广”日前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该项目从1998年开始,历时7年,主要推广了陕桑305丰产栽培与规范建园技术、低产桑圊的改造、陕桑305快繁技术,开展和进行了小蚕共育技术的强化和再推广、多丝量品种的经济饲养及防病技术推广、优质蚕茧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塑料大棚养蚕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民  钱贤明 《江苏蚕业》1998,20(3):57-59
<正>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使直接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逐渐老龄化,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培桑方法,不但十分费力,而且工本也高直接影响蚕农培桑的积极性,制约蚕桑生产的发展.为了能使蚕农从传统的培桑技术中解脱出来,实现省力省工省本,提高蚕桑生产的竞争力,以巩固蚕桑老区的蚕桑生产.为此,我们于1996年开始开展对桑园覆盖免耕省力化培桑的研究,并采取边研究边应用推广的技术路线,取得较好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宝应县蚕桑生产的稳步健康发展,我们于2002年6月,承包了2.5公顷的土地,由个人投资,采用丰驰杂交桑种籽直播的方法,创办了蚕桑示范园。为解决养蚕用地问题,节约养蚕用工,筹建了两座320m2的养蚕大棚,搭制了8组计768m2的钢架蚕台,从4龄蚕起,刈割桑条,在大棚内的蚕台上进行条桑饲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提高我省乔木桑的栽培技术,江苏省蚕桑学会于83年10月18—22日组织了南通市、徐州市、扬州市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会员18人前往山东省益都、临朐两县,对当地乔木桑的栽培情况,进行了考察。山东省栽培乔木桑,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修剪与收获技术,在参观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黎军 《中国蚕业》2001,22(3):76-76
古往今来发展蚕桑生产都以实生苗栽植为主,压条、扦插等方法为辅.实生苗栽植其嫁接改造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是影响蚕桑生产发展速度的最大障碍.80年代末期,由于茧丝绸市场行情持续看好,国内蚕业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成功地繁育出沙2×伦109杂交桑,其性状显著优于各种品系实生桑种,于是在国内得到大量推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蚕桑生产大发展;到90年代中期,中国蚕茧生产明显供大于求,市场出现萎缩疲软,蚕桑生产的发展势头明显减弱,从而导致了浙江一带不少商品苗繁育基地桑苗滞销.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春从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桑树研究室引进6个参试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品种桑的物候期、抗寒性、产叶量进行了观测、调查。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栽培既抗寒、产叶量又高且有推广价值的品种为陕桑305、402、选792三个桑品种。  相似文献   

20.
曾平 《蚕学通讯》2014,(3):61-61
正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积极化解土地、劳动力等制约黔江蚕业发展的资源矛盾,实现黔江蚕业增产方式由主要依靠扩大桑园面积向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增加养蚕数量和效益的转型升级。2012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渝西北综合试验站引进"强桑1号"新桑品种在黔江区濯水镇等试验基地进行推广试验3.3hm2取得成功。2013年,在阿蓬江镇、濯水镇、太极乡、石家镇、黑溪镇等乡镇推广试验13.3hm2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