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西部,毗邻四川,历史上与川蜀长期同郡合治,统属益州,民风民俗一脉相承,茶叶为巴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树)梁州(汉中)生褒城(褒河)、金牛(宁强)二县山谷”,宁强时属唐八大茶区之山南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宁强茶叶内质优异,是全国少有的高香优质绿茶产区之一,茶叶是当地振兴农村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首。探讨了茶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长收益、综合效益突出、地域鲜明的特色农业产业,分析了茶产业用地、投资成本、品牌及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强茶产业发展在品种引进、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模式创新、主体培育、市场拓展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思路及策略,旨在推动宁强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与双井茶江苏省丰县文化馆侯杰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他出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人称...  相似文献   

3.
宋代北苑茶事与遗址考证福建省建瓯市吴良骅芝茗北苑,在建安(今建瓯市)县东三十里的凤凰山麓(俗名凤山),自南唐末年历有宋一代,延至元代,为朝廷贡茶产地,宋代全国贡茶制作中心。“北苑茶”以其产地建安北苑而得名。宋代北苑茶入供朝廷,名重天下,北苑有“龙团凤...  相似文献   

4.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宜宾市三江茶厂张富森宜宾市茶叶总公司颜泽文四川宜宾刘盛龙(执笔)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天下盖知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新唐书·陆羽传》)“茶之风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风接千载,悄然动容,茶通万里。”(刘勰《文心...  相似文献   

5.
茶诗四首     
茶诗四首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一)春日洪都会,朝夕话茶趣;人去情犹在,何日再相聚。(二)绿丛遍山源,户户采茶忙;竹筐新芽满,夜有焙茶香。(三)绿荫掩山庄,处处闻茶香;人人换春衣,家家住新房。(四)夜来伴无娘,倍觉秋风凉;隔墙煮野味,疑是茶叶香。茶诗...  相似文献   

6.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2,(4):149-150,164
在中国茶叶史上久享盛誉的顾渚紫笋茶 ,去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再度夺魁 ,荣获金奖。早在 12 0 0多年前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 :“浙西以湖州为上 ,湖州生长城 (今长兴 )顾渚山谷。”在长兴地方志中也有记载 :顾渚狮犭需岩 (今叫做叙午 )、龙坡子吉祥寺 (贡茶院 )的  相似文献   

7.
《农业考古》2007,(2):202-204
奉(一作奏)圣旨令:尚书省措置茶事,今勘当水磨茶,自元丰创制,除近畿外,即不曾分下诸路,昨缘分配诸路,有置官之冗,般辇之劳,致妨客贩,收息减少,乃至商贾不通,内外受弊。缘水磨茶,先帝建立,不可废罢,欲只行于京城舆客贩兼行余路。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名闻海内外。关于西湖龙井茶的起源传说也颇多,现将作为龙井茶发源地的西湖老龙井有关历史资料辑录,按年代汇编,以供龙井茶文化研究爱好者参考。资料主要出自《龙井见闻录》、《西湖游览志》。《乾隆南巡实录》、《杭州府志》。《西湖龙井茶》等书。吴越国乾二年(949年)。居民凌霄募缘在钱塘县履泰乡龙井原落晖坞建造“报国看经院”。北宋熙宁中(1072年左右);;报国看经院改名“寿圣院”。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上天竺寺住持辩才法师退居龙井寿圣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辩才法师俗名徐无象…  相似文献   

9.
寒夜忆茶     
湖北省黄梅县系名茶“团黄”的产地。茶圣陆羽曾到黄梅县山乡考察了“团黄”的生产与采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记录了考察结果:“薪州生黄梅山谷。”七十年代,笔者在县供销社作了一段多种经营管理工作,经常走茶场、访茶园,对名茶“团黄”及该地产的其他雀舌春茶的色味香,至今念念不忘。八十年代重返文艺战线,再无机会登山涉水,去县四大山区访茶,但当年品茶的余味,尚在脑中飘逸,故撰《寒夜忆茶》以记事。霜风袭户紧敲窗,荡涤尘心骨也凉。渴病缠身寻旧梦,思茶买杖走山乡。初饮反岩(1)茶踏雾乘云到反岩,山泉煮茗畅心怀。绿…  相似文献   

10.
毛文锡《茶谱》辑考复旦大学陈尚君上编《茶谱》辑存1、[荆州]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事类赋注》卷一七)按:《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引《茶谱》云:“绵州尤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2、峡州:碧涧、明月。(《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八)有小江园、明...  相似文献   

11.
陕南水牛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盆地,主要分布于汉中市的洋县、西乡、勉县、城固、宁强、南郑及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石泉、平利等十县。盆地周围的镇巴、宁陕、留坝亦有少量分布。现存栏20598头,其中种公牛1703头,占牛群8.27%,基础母牛8391头,占牛群的40.75%。  相似文献   

12.
对2a生大头茶(Gordoniaacumenata)和薄果猴欢喜(Sloanealeptocarpa)幼苗进行遮阴实验,结果表明,大头茶幼苗的叶面积、茎长、枝长年变化曲线和总生量为:全光照>部分光照>部分阴暗>阴暗;而薄果猴欢喜为:部分阴暗>阴暗>部分光照或全光照,这体现了阳性树种(大头茶幼苗)和阴性树种(薄果猴欢喜幼苗)的不同特点。从全光照到阴暗,大头茶、薄果猴欢喜幼苗的平均叶面积重(SLW)和根/冠比均下降,而叶面积率(LAR)均增加,并且,平均叶面积在部分阴暗下最高,全光照下最低。可见,大头茶、薄果猴欢喜幼苗对其相应光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安康种茶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安康茶因天然富硒而独具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大巴山清茶的影响,安康富硒茶的知名度和销售市场有限。针对安康富硒茶营销中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法,提出名人效益促销、旅游商品促销、文化品牌促销、节庆活动促销、茶园采摘促销等策略,推动安康富硒茶的营销。  相似文献   

14.
宁红小史     
宁红小史江西师范大学周榜师一、宁红的起源皖赣两省红茶,向分祁红、宁红和河红三种。祁红以皖之祁门,至德及赣之浮梁三县为主要产区;河红以赣之铅山县为主要产区,今已绝迹;宁红则以赣之修水、铜鼓、武宁三县为主要产区。修水、铜鼓、武宁三县古称宁州,其产之茶,制...  相似文献   

15.
紫阳茶记     
紫阳茶记韩星海喝茶要喝陕青茶,清明时节去紫阳,己成为爱茶品茶人生活中的一大情趣。位于陕南汉江上游,大巴山麓的紫阳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据县志记载:该县商代属庸,春秋属巴,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秦时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东晋曾在今县境内置宁都县,南...  相似文献   

16.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7.
清初茶癖诗人杜浚宁夏灵武县教师进修学校江涌杜浚(1611~1687),本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典岗人。明末为逃避战乱,流寓于金陵(今南京)四十余年,是清初著名诗人。杜浚一生喜茶好,有茶癖,筑茶丘,撰茶诗,刻茶铭,著茶论,终老以诗、茶相伴,有茶癖...  相似文献   

18.
福建采茶歌一组海博供稿(一)十二月采茶又一年,包袱雨伞收茶钱。尔今茶钱交还我,阮人好客到我家,也有灯笼也有茶。灯宠树上也开花,茶头树上也生芽。(二)高山唱歌山回音,打鼓要打鼓中心,双手捧茶敬贵客,茶治百病又提神。茶叶润喉清又香,解毒治病苦甘甜,止渴降...  相似文献   

19.
金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它自1115年建国到1234年灭亡,历经一百二十年,曾统治中原和东北,成为记入中国历史年表的一个朝代,金代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做出了不可混灭的贡献。金代对中国历史北部疆域的缔造做出了突出贡献。金之封疆辽阔,其鼎盛时期的版图,东临“吉里迷兀的改”,即现今的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之滨;北至黑龙江左岸,俄罗斯境内的外兴安岭之外;西界沿金代边境,出天山,过黄河,循渭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南以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西南皆叙里处,划淮河中游与南来为界。当时…  相似文献   

20.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12,(5):341-343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茶叶不仅是婺源蜚声中外的特产,而且为自古以来出产之大宗。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