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内保存的55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种质资源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是丰富的,不同的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通过鉴定,筛选出抗大斑病种质105份,抗小宽病资源17份,抗丝黑穗病资源151份,抗矮花叶病种质23份,这些抗源有的具有多抗性,抗两种以上病害的种质有47份。筛选出的抗源可提供育种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利用。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从地方品种中发掘和改良、创新种质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玉米自交系黄早四是北京市农科院70年代初选育成功的。该自交系高抗玉米大、小斑病和矮花叶毒病,株型好,配合力高,70~8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北方夏玉米区种子生产中骨干自交系。但80年代中期,黄早四发生了黄斑病危害,抽雄后叶片产生大量黄色病斑,迅速扩展、蔓延,到乳熟期全株叶片基本干枯,造成严重减产。但因黄早四具有其它玉米自交系所不能代替的优点,所以在8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黄早四(抗)×掖107(感)的F2分离群体(18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具有6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1333.3 cM, 标记间平均距离20.5 cM. 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184个F3家系对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反应.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结果共检测到3个QTLs,  相似文献   

4.
玉米矮花叶病毒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矮花叶病和211份特用玉米对粗缩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矮花叶病占41.0%,抗病占18.1%,中抗占19.3%;高抗粗缩病占10.4%,抗病占26.5%,中抗占26.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高油玉米抗病性较强,达到中抗以上分别占93.3%和66.7%;糯玉米占78.3%和63.6%;青贮玉米占83.8%和47.7%;甜玉米对这2种病害抗性较差,分别占55.8%和46.5%。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兼抗这2种病害。  相似文献   

6.
黄早4系群最早来源于唐山四平头地方种质,是我国玉米最重要的杂种优势系群之一,在我国玉米杂种优势主体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对黄早4直接利用和改良的自交  相似文献   

7.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是重要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害之一。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是利用抗病品种。为了寻找抗病品种及抗源,我们于1980—1983年进行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的鉴定。四年来的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陇单339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以自育系LY0988为母本、自育系LY135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甘肃省玉米区域试验表明,陇单339比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5.3%,高抗茎基腐病、红叶病,抗瘤黑粉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适宜在甘肃河西及中东部年有效积温在2600℃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2015年1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2015012。  相似文献   

9.
王玉洁 《种业导刊》2008,(12):19-20
冀植5号玉米杂交种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抗、广适玉米新品种。由河南科瑞迪种子科技有限公司独家享有生产经营权。已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玉2007021号。据2006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虫性鉴定报告显示,该品种高抗玉米粗缩病、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我国广大玉米育种科研人员对黄早四的利用和改良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早四已经成为我国玉米重要的种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摩擦接种的方法对81份材料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进行了鉴定,从中筛选出了20份高抗材料,25份抗病材料。抗性鉴定结合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抗病材料来自P群和唐四平头类群,而瑞德群、兰卡斯特类群和自330类群的大部分自交系均高感玉米矮花叶病,不同杂种优势类群间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据此将中国主要的五大优势群自交系粗略地划分为三大抗性类型,一是高抗类型,仅包括P群的自交系;二是中抗类群,仅包括唐四平头群的自交系;三是感病类群,包括瑞德、兰卡斯特和自330三大类群的自交系,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矮花抗性杂优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相似文献   

14.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病毒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会给杂交玉米制种带来灭顶之灾,轻者大幅度减产,重者颗粒无收。该病毒的越冬寄主为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碱草、狗尾草、芒草、稗草、马唐、牛鞭草等;传毒媒介主要是麦二叉蚜、长管蚜、黍缢管蚜、棉蚜和叶蝉等。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的原则,有效地控制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玉米病毒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常见的玉米病毒病如玉米花叶病、粗缩病、黑条矮缩病、红叶病、枯斑病毒病等,其中粗缩病危害尤其严重。玉米病毒病是一种虫传性病害,主要传毒虫有蓟马、蚜虫、灰飞虱、叶蝉等。已经报道的病毒达40多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六种玉米病害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粗缩病、条纹矮缩病、矮花叶病、红叶病和鼠耳病等。玉米病毒病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包括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等。玉米植株感染病毒后无法治愈,培育和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危害玉米的机理主要包括消耗营养物质、破坏线粒体和叶绿体、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和激素含量等。玉米的抗病机理主要包括R基因、RNA沉默和基因敲除等。综述了玉米病毒病的危害、发病症状、病原、致病机理与玉米抗病机理及抗性遗传。  相似文献   

18.
高义昌  刘爱国 《种子》1992,(2):57-59
玉米自交系黄早4是北京市农科院70年代初选育出的,该自交系高抗玉米大、小斑病和矮花叶毒病,株型好,配合力高。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北方夏玉米区种子生产中的骨干自交系。但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9.
以中玉4号为试验材料,以江苏南京、东台田间自然发生的玉米病株为接种毒源,分析了一种新的玉米矮花叶病抗病类型。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结果表明,2~3叶龄期中玉4号和高感品种掖单13一致,发病率均为100%,随着叶龄的增大,中玉4号发病率显著下降。蚜虫传毒结果表明,当接种蚜量由5头增至30头时,掖单13的发病率从5%增至100%,而与此同时中玉4号的发病率为0%。自然和人工接种条件下,饲养在中玉4号和掖单13上玉米蚜的生活力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幼苗期中玉4号对SCMV-MDB表现为高度感病,6叶龄期后具有较强的成株期抗性,对玉米蚜无抗生性,即中玉4号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表现为抗介体传毒过程而非抗病原病毒本身。  相似文献   

20.
早熟硬粒型玉米自交系H21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恩训  史新海 《作物学报》1995,21(3):289-293
1978年以来,作者坚持了以超黄早4为主要目标的早熟粒型玉米自交系选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H21。用H21取代烟单14号,鲁玉2号,掖单4号等组合的黄早4亲本,均比原组合表现优越,取代西玉3号中的“502”亲本,F1产量也有所提高,H21选育成功的关键,一是选用中国和美国玉米品种资源来组配优缺点互补的基本材料;二是紧扣育种目标,加大选择压力,采用骨干系测交,迅速育成了超标的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