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因子对广西新植蔗和宿根蔗茎伸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1年广西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旬茎伸长量和气象资料, 分析宿根蔗和新植蔗在气象因子影响下茎伸长的差异。结果表明, 新植蔗和宿根蔗茎生长具有明显差异, 新植蔗茎伸长期茎高明显大于宿根蔗, 进入茎生长期时的茎高本底值较小, 茎总伸长量较大但其伸长期较短。多数气象因子与新植蔗、宿根蔗旬茎伸长量极显著相关(P<0.05), 且对新植蔗的影响大于宿根蔗。对新植蔗、宿根蔗茎伸长起直接正作用的主要因子均为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高气温, 起直接负作用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气温、气压, 积温、降雨量则通过其他气象因子起明显的间接作用。旬茎伸长量对降雨量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 新植蔗滞后期多为2旬, 宿根蔗多为1旬, 新植蔗对日照时数的响应也存在滞后现象, 两者对温度类气象因子及相对湿度均无滞后。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一网友发帖"广西糖蔗虫灾大暴发,一个县10万亩甘蔗受灾"。该帖子称,今年5月中旬以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小长安、龙岸、黄金等乡镇蔗区普遍遭受螟虫(钻心虫)等病虫灾害。据该县糖业局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遭受虫灾的糖料蔗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其中受害特重面积约2.57万亩,受害严重面积约8.61万亩。记者迅速跟进采访,据了解,甘蔗螟虫已造成罗城部分农户将近一半甘蔗绝收,影响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3.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约有1500万亩大豆受害,其中严重受害面积200余万亩(减产30%以上)。近年由于大豆经济价值高,农民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迎茬面积逐年增加(可高达20~30%),致使大豆孢囊线虫病区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大豆孢囊线虫是土传病原物,幼虫入侵感病大豆根系后,由表皮而达皮层,在寄主根系组织内吸  相似文献   

4.
宿根蔗的开垄松蔸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根蔗发株多少与宿根蔗栽培技术有直接的关系。本文着重从选择宿根性良好的品种、贯彻“四早”的宿根管理原则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宿根蔗的开垄松蔸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和掌握2013年广西蔗区甘蔗中期生长情况,于2013年9月9日至9月11日对百色、崇左、来宾3个主要蔗区进行调查。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表明:2013年广西甘蔗中期长势总体情况与2012年相当,综合3个蔗区数据,新植蔗有效茎数增加了2955株/hm2,宿根蔗有效茎数与2012年基本持平;新植蔗平均株高降低了7cm,宿根蔗平均株高增加了24cm;新植蔗茎径平均增加0.06cm,宿根蔗茎径平均减少0.0lcm;螟害枯心率和黑穗病自然发病率均略少于往年。2013/2014年榨季全区甘蔗产量预计与上榨季基本持平。针对调查结果,建议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加强现代甘蔗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糖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积极调整甘蔗品种种植结构,扩大桂糖系列优良甘蔗品种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获悉,当前全区甘蔗生长已进入伸长期,发生的主要病虫有甘蔗螟虫、甘蔗蓟马、蔗龟等,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该站要求各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和防控指导工作。一、甘蔗病虫发生动态及预报甘蔗螟虫:第一代甘蔗螟虫经过防治后,田间仍有一定残虫量。龙州、兴宾、博白等地新植蔗平均枯心率1.05%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15.02%,  相似文献   

7.
1 现状调查 1.1 大豆生产状况安阳市属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大豆适生区,近年来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65kg,总产3.3万t左右。大豆在安阳市各县(市、区)均有种植,全部为夏播,其中滑县常年种植8 万亩,林州市5万亩,安阳县3万亩,汤阴县2万亩,内黄县1.5万亩,各区有零星种植,面积不大。  相似文献   

8.
绥阳县地处山区,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占旱作45%以上,且多与玉米间作。为了提高大豆、花生产量,我站在1983年用根瘤菌拌种增产的基础上,1984年在黄杨乡的3个村7个队600亩(大豆、花生各300亩)面积上进行推广。在收获时抽样验收,拌菌种比未拌菌种的平均每亩增产大豆40斤、花生45斤。按国家收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果园面积大,间种大豆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但实际间种大豆的果园比率低;种植方式以晚熟柑橘间作为主,产量低、效益差,果农种豆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以传统的人工劳作为主,机械化率低。基于四川省果园间种大豆生产现状,建议国家启动实施果园间种大豆专项补贴,以调动果农间种大豆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将适宜丘陵山地果园间种的小型耕种机、田管机、收获机纳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范围,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建议各地政府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的培育,做强做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确保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稳、后劲足、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福建莆仙蔗区,人均耕地0.4亩,常年甘蔗种植20-22万亩,已逐步建立志蔗区高功能、高效益以“轮、间、套,铺、架、挂,农、牧、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达到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种群生态协调,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倍增,促进农牧副全面发展,繁荣蔗区经济的效果。甘蔗连作2年后与水稻等作物轮作,在新植蔗生长前期,或在宿根越冬期间套豆类、瓜果、蔬菜、饲料、绿肥;利用甘蔗青梢、无效分蘖及制糖的副产品饲养奶牛、耕牛等发展畜牧业;利用牛粪便、蔗渣为培养料,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套养蘑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及食用菌残料进行沼气发酵。集种植、养殖和食用菌于一体,求得经济、生产、生态3个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属中亚热带蔗区,常年种植甘蔗近10万亩。广大蔗农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习惯在蔗行间套种大豆、玉米,洋芋等作物。但是,等行距植蔗,玉米、大豆前期比甘蔗生长快,长势旺,对甘蔗有一定荫蔽影响,严重影响蔗苗生长、分蘖.特别是玉米株高叶形松散,成熱迟对甘蔗中期拔节伸长影响更大。甘蔗苗期氮肥用量大,造成黄豆早期徒长,空荚率高。结果,间种作物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们为了改善蔗地通风透光条件,利用蔗地前期裸露的空间优势,自1982年以来,对蔗地合理间套种的增产增益效果进行了研究。将甘蔗1米等行改为宽窄行(宽行133厘米、窄行67厘米)种植,在宽行套种经济价值高的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30多万亩,多为旱地种植,以往一般亩产原料蔗仅4吨左右。近年来,通过耕作改制,选用良种,推广良法,已涌现出一批亩产原料蔗7  相似文献   

13.
宿根蔗具有省工、省种、早熟高糖等优点,发展宿根蔗对提高糖厂的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农业生产的合理安排和全面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对新植及其宿根甘蔗增产的连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地膜覆盖栽培在我国各蔗区均已普遍表现增产增糖,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地膜覆盖栽培对新植及其宿根蔗增产的连续效应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比较完整的报道。本研究试图就此为甘蔗地膜(膜厚0.015毫米)覆盖栽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崇左蔗区对引进的甘蔗新品种桂糖 52 号、桂糖 55 号和桂糖 58 号进行 1 年新植 1 年宿根引种试验,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这 3 个品种在崇左蔗区的农艺性状和生态适应性情况,结果表明,桂糖 52 号、桂糖 55 号和桂糖 58 号具有蔗产量高、蔗糖分高、宿根性强、黑穗病抗性好等优点;桂糖 52 号蔗产量、蔗糖分和模糊综合评价值均排在所有参试品种的第 1 位,其次分别是桂糖 58 号和桂糖 55 号,3 个品种均优于对照新台糖 22 号;桂糖 55 号和桂糖 58 号抗倒伏性中等。这 3 个甘蔗 新品种适合在崇左蔗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正>临沭县是山东省花生种植大县,常年种植花生面积45万亩,其中夏季花生约25万亩。2018年,临沭县农业农村局承担了山东省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该局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导向,以新技术推广为抓手,克服夏季花生苗期短、有效花期短、饱果成熟期短、生长发育快等因素,先后在玉山镇、大兴镇、蛟龙镇、石门镇等创建攻关田200亩、示范田500亩,辐射带动技术推广面积10万亩。经省市专家组测产验收,示范区取得了平均亩产452.66千克的好成绩,同全县花生种植区平均亩  相似文献   

17.
生产实践证明,甘蔗间种大豆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不但甘蔗可以增产,而且每亩可多收80~100千克的大豆,是甘蔗产区发展大豆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我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甘蔗间种大豆的关键技术是选用大豆早熟品种、适时早播、适时早收,在此基础上配以合理密植为中心的综合栽培技术,即可确保蔗、豆双丰收。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通报了当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情况。一、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截至3月15日,全市小春病虫防治面积达到194.4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81.27%;其中:小麦条锈病防治面积22.1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79.50%;小麦白粉病防治面积20.8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72.98%;小麦纹枯病防治面积21.50万亩(次),占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农业要闻     
《种业导刊》2009,(3):40-41
12年内中国可增加粮食面积5000万亩;2009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专家认为:大豆产业向南方发展时机已成熟;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济南启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是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均占全国花生的1/5以上。在河南,花生是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其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的县(市)就有24个, 因此,发展花生生产对于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