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研究结实期(始穗期至成熟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13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实地记录结实期的田间温度,对10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各杂交水稻组合不同播期的稻米品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结实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影响大,10项稻米品质指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长宽比、粒长、糙米率。相关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组合的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碱消值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糙米率、胶稠度、粒长、长宽比与结实期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杂交水稻组合米质对结实期温度存在敏感性差异,敏感性弱的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受结实期温度影响小,稻米品质较稳定。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在湖南长沙种植,宜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始穗。  相似文献   

2.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进行温度试验,研究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不同水稻品种对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响应表现不一致。在试验条件下,华粳1号开花受精的敏感温度为35℃,而特优559开花、灌浆结实的最适温度为30℃,该温度处理结实率、粒重较高,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较优。此外,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的高温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实率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5 d,粒重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是开花后11~20 d;而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在花后16~20 d,25 d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因此,灌浆前期适宜的温度条件对水稻优质栽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稻米食味品质对结实期温度的响应特征及稻米食味品质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并从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与蛋白质合成代谢角度阐明了水稻食味品质对结实期温度响应的生理基础,最后展望了结实期温度胁迫对稻米食味品质影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水稻抽穗结实期对稻米品质形成的重要性。提出适时适量施用穗肥、浅水灌溉、防御低温冷害、除草灭病虫、适期收获管理等几项增产增收、提高稻米品质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水稻抽穗结实期对稻米品质形成的重要性。提出适时适量施用穗肥、浅水灌溉、防御低温冷害、除草灭病虫、适期收获管理等几项增产增收、提高稻米品质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早籼稻米RVA谱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温度效应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采用粘度快速测定仪分析了10个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的淀粉粘滞(RVA谱)特性,并通过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试验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与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味较优的早籼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而食味较差的早籼品种则相反,普遍有着较小的崩解值和较大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而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等指标上差异规律则不明显;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淀粉糊化过程的回冷特性上,与高温处理相比,水稻在适温处理下灌浆,其稻米淀粉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崩解值的变化则相对较为复杂。适温处理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等指标的变化,可能正是部分早籼品种“翻秋”种植后其蒸煮食味品质明显变好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几内亚国立波尔多农业实验站观察了水稻抽穗后30天当地温度对水稻结实和粒重的影响。表明在西非高原日最低温度10°C可作为影响水稻空粒率的极限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温差的大小对水稻结实期间的灌浆与粒重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与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穗型水稻具有较大的库容,增产潜力大。灌浆结实期的水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起关键作用,研究此阶段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生理机制的影响,对于指导大穗型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有关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特点、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目前大穗型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于2010年和2011年在人工气候箱分别对乳熟期和蜡熟期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天优998进行连续5 d的高温处理,日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32℃、35℃、38℃、40℃和42℃,日较差为6℃,另设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水稻为对照。结果表明,高温对水稻每丛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糙米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日最高温度的升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加;当日最高温度达35℃以上时,水稻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尤其是乳熟期比蜡熟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乳熟期至蜡熟期连续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单一阶段要大。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盐城制种基地设置长期多品种分期播种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开花结实前后田间气象条件对结实的影响;2013年盐城在8月中下旬发生连续18d高温天气,该时期与各播期制种水稻的开花前时段相重叠。与2011年相比,水稻组合新两优223的制种结实率平均降低6.89个百分点,达显著水平。不同组合受高温影响,结实率降幅不同,其中,新两优223异交高温耐性强于新两优香四和新两优223改。2013年多组合各播期水稻异交结实率与水稻始穗期前后10d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水稻始穗期前后10d日平均气温达28.0℃,异交结实开始受影响,达29.0℃时异交结实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发病日趋严重,而对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防治及防治适期却不甚明确。本试验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筛选了目前市场防治水稻纹枯病常用药剂及其最佳施用适期。提出了噻呋酰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为最佳化学防治药剂,在水稻分蘖盛期依据气候和苗情适时施药,做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确保水稻丰收。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稻是利用水稻核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而成的新型杂交稻。水稻核不育系具有参与制种和繁殖自身双重功能,即处于不育时期参与制种,可育期可自交结实以繁衍自身,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变化受日照和温度变化控制,因此核不育系视其对光(温)的变化敏感程度分为光敏或温...  相似文献   

14.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SRI下,栽培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改善不同移栽秧龄处理下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的一些形态及生理特性,进而获得高产。当移栽秧龄为2叶1心、栽植密度为40 cm × 40 cm时,在一定数量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数量,能够使结实期水稻群体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延缓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的下降,而且生育后期根系不早衰,有利于促进茎鞘物质输出,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化率,其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的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组合。移栽秧龄为8叶1心和栽插密度为50 cm × 50 cm的处理均会造成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影响水稻结实期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结合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栽插密度以30 cm × 30 cm ~ 40 cm × 40 cm为宜,可供缓解作物间茬口矛盾的情况下参考;大苗移栽容易加快结实期水稻衰老进程,产量显著降低,大苗移栽应加大移栽密度,本研究条件下栽植密度以30 cm ×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土地流转涌现一些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种植形式,再加上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现象,使得水稻生产依靠大棚集中育苗逐渐突显出来。大棚集中育苗的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关键。从精选良种、床土制作、摆盘装土、播前种子处理、适期精量播种、秧田期温度与水分管理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辽阳地区大棚培育水稻壮秧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丰优香占及粳稻武育粳3号和9516为材料,研究了中期搁田、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及旱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层灌溉相比,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常规施氮量(240 kg/hm2)下,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高氮(300 kg/hm2)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旱作与常规水作产量无明显差异。除武育粳3号外,中期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汕优63和丰优香占的氮肥利用率;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高施氮量处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水稻旱作有利于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WMD)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以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结实期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WMD)两种灌溉方式处理,研究了其对水稻产量、根系形态生理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1)与CI相比,结实期WMD...  相似文献   

18.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粳稻品种扬辐粳8号作试验材料,设小麦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进行直播、机械插秧、抛秧,并对水稻物质生产、产量形成及有关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穗数均有所下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产量均显著提高;各生育期的茎蘖数均明显降低。光合势、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抽穗前低于秸秆不还田,抽穗后则相反;各生育期的根冠比均较高。抽穗期高效叶面积、高效叶比例以及粒叶比均较大,结实期茎鞘中贮存的碳水化合物的输出率及转换率以及收获指数明显大于秸秆不还田。结实期根系活力、伤流液、光合速率和ATP酶活性均高于秸秆不还田。阐明了秸秆还田轻简栽培水稻的生育特性和增产效应。同时,对秸秆还田水稻高产的生理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秸秆还田水稻的关键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细菌的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以水稻品种明恢63(MH63)为研究对象,种植于海南省三亚市连作水稻试验田中,分别于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开花期和结实期(2014年1月到4月份)分离茎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结果表明:共获得了细菌域4个门6个纲51个属99个种共计529株分离菌株,其中幼苗期分离到23个属33个种,分蘖期分离到30个属44个种,开花期分离到15个属20个种,结实期分离到20个属29个种。上述4个生长时期均分离到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且以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为优势菌属。多样性指数排序:分蘖期>幼苗期>结实期>开花期;优势度指数排序:开花期>结实期>幼苗期>分蘖期。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长期的种群数量、优势度存在差异,开花期优势菌群集中,优势属突出,优势度较高;而分蘖期优势度较低,但种群种类较丰富,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实期田间穗部冠层小气候是水稻生长发育最直接的微环境因子,水分和氮肥运筹通过影响水稻群体构建进而影响水稻田间冠层小气候,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结实期冠层小气候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以丰富和完善直播稻水氮管理技术.[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试材,通过淹灌(W1)、干湿交替(W2)、旱种(W3)3种灌水方式及底肥: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