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围绕玉米、棉花生产,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节水增效技术:围绕蔬菜、瓜果等生产,配置滴灌等现代节水设备.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大幅度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
郑州地处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年平均降水量在599~701mm之间,且降水时空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常有干旱发生,属于半湿润偏旱区,西部黄土岗地和低山丘陵无灌水条件,农业生产主要靠天然降水。据统计,郑州市无灌溉条件和灌溉条件不足的耕地有16.7多万hm2,全市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6.73%。根据国家干旱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和郑州市的具体情况,将郑州干旱二级区划分为3个,即:郑州市区、灌溉农业区和雨养农业区。多年来,郑州市旱作节水农业工作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推力、科研与技术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农业大省,水资源总量只有411亿m3,按人口和耕地平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从全省区域性分布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秦岭以南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74.5%,而拥有全省73%人口和80%耕地的秦岭以北仅占全省水资源的25.5%。特别是占全省耕地60%以上的渭北可利用的水·资源(含地下水)仅为17.43亿m3,严重地制约着渭北旱原区农业的发展。面对渭北旱区缺水问题,笔者认为大力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是提高渭北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发展节水早作农业的途径主要有5条。 1 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先进技术,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 一是渗灌。在地头蓄水池的低水头作用下,通过埋在地下的多级管道,将农作物所需的灌溉水输入田间,并在末级管道(毛管)管壁上按需要的距离,人工钻1mm左右的管水孔,通过管水孔将作物所需的水分流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再借助土壤的毛细管进行扩散,供作物吸收利用。这项技术有6个特点:①省水。每亩次用水量为15m3,仅为地面漫灌的1/5~1/6;②省肥。将化肥溶入渗灌池中,直接送入作物根部,较表层施肥利用率高出30%左右;⑧节能。一般每亩次灌溉省电30~40度;④省工。渗灌不需要开沟、打畦,平整土地,每亩次灌水省工3个以上;⑤省钱。安装渗灌设备,需投资350元/667m3左右,可用10~15a以上,每年仅水、工、肥三项,可节约费用600元/667m3左右;⑥增产。一般比大水漫灌可增产30%以上。二是管灌、喷灌。通过低压塑料管把水输送到地头,按照一定的距离留出水口,在出水口安装喷灌泵,给喷灌系统供压力水,水由喷头喷到空中形成细小的雨滴,湿润并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项节水灌溉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在果园采用渗灌技术,粮田采用管灌、喷灌技术,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腹地,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4%.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之源".幅员辽阔,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极其复杂,农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势高寒,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的高原特色.从全国农业区划看,属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在现有耕地中,在灌溉条件的水浇地面积只占31%,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河流域沿岸和柴达木盆地;山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两侧山坡上.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逐步加深,雨养农业被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雨养农业在我国的演变历程、分类和分布,以及不同类型雨养农业在中国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我国雨养农业的发展趋势。一、对雨养农业的认识雨养农业是指单纯依靠天然降水为水源的农业生产。随着认识的加深,现代"雨养农业"的内涵有所发展,也包括人工汇集雨水,实行补偿灌溉的农业生产类型。雨养农业与旱作农业既有联系又 相似文献
6.
7.
8.
9.
回顾了环县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综合应用拦水、蓄水、保水、节水、增水等旱作节水技术所取得的显成效和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的实施;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建设质量;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的科技素质;改革运行管理机制,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宁夏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成效显著。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介绍了互助县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总结了其发展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该技术以后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抗旱保墒、农业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宁夏旱作农业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和实践2个层面对宁夏旱作农业进行了认识和把握。概述了宁夏旱作农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宁夏旱作农业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阐述了旱作农业在提高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扶贫攻坚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划分出建国以后宁夏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所经历的5个阶段;围绕土壤贮水量、作物耗水量、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系数等水分性能指标,测算出宁夏中南部主要旱地作物目前均有1倍的产量潜力可供挖掘,提出了旱作农业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技术途径;展示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成效,重点总结了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集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节水旱作农业的关键是解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而采用先进科技的载体一农业机械正是解决旱作农业节水问题的最佳选择。从1985年开始,磐石市农机部门积极研究与试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独具特色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行走式机械节水播种技术(当地群众称机械一条龙坐水播种技术)和行走式机械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
榆林市旱作农业技术发展与降水资源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着力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不合理用水严重,平乡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农业县,推广大田作物节水技术,强化技术措施,是减少地下水使用的有效措施。介绍小麦、棉花、玉米、蔬菜节水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