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待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邢悦 《农民致富之友》2014,(11):160-160
<正>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待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循环农业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随着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  相似文献   

3.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要保持河南省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循环农业的基本概念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照专业的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化”。  相似文献   

5.
凉州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宏 《甘肃农业》2009,(12):59-60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照专业的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循环农业推广模式的研究,对当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推广模式为研究的出发点.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模式及生态和经济效应.以及该种推广模式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以公司 农户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体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生产调结果、转方式的重要手段。该文总结了重庆几十年来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3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环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带"模式、以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和以循环经济为纽带的"种养加一体循环生态农业基地"模式,这些模式能有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节支增收,值得在类似地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生活无害化为基本特征,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循环农业发展,2006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都提出了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9月洛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市政府成立了洛阳市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洛阳市"十一五"循环农  相似文献   

9.
循环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现代常规农业的升级和升华。由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资源不足、资源质量下降、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压力,发展循环农业成为实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历史较短,必须通过构建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在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才能确保循环农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循环农业是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为了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循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归原模式。归原模式是以生产有机鲜奶为目标,集饲料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有机奶加工、废物循环利用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有机发展模式。归原模式是适合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5种主要实践模式:以肥药减量控害和生产清洁节约为特点的减量化模式;包括农牧结合和新型农作模式的生态链连接和转换模式;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产品质量提升型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经济特征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健全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2.
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生活无害化为基本特征,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循环农业发展,2006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都提出了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9月洛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市政府成立了洛阳市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基本措施,浅析几种常见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从政策高度阐述循环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指出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沈琳  王振  曾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5,(14):344-347
循环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学为基础构建的新型农业发展形态.该研究基于在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双河村的实地调研,根据受访农户对当前循环农业生产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受访农户的农业产出效益,对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分析影响当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双河村循环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动力不足.因此,当前应该从规范政府引导,健全市场体系,培养农民人才,引进农业技术,改善农村环境几个方面来推动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破解资源环境瓶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分析了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结合重庆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出了适合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主推模式,旨在为重庆开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农业体现了可持续、绿色和生态伦理的科技哲学理念。但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低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笔者综述了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哲学理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探寻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淄博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示范市以来,全市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完善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转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对淄博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经验做法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对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的几种典型模式进行归纳和分析,可总结为多熟种植模式,秸秆利用模式,粪便利用模式,淤泥利用模式,沼气利用模式,用养结合模式,生态减灾模式,清洁能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海南生态环保循环农业让人眼前一亮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东、黑龙江等地一些农村地区实行循环农业有许多具体做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可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桂林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桂林市辖区内5种应用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期为推进桂林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