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紫外线照射对毛竹茎秆细胞壁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学智  齐清琳 《林业科学》2003,39(2):137-139,T001,T002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色度计,研究了毛竹竹材表面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壁的破损程度,具木质素组织分解深度以及颜色变化等规律。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照射后,在竹材横切面上,纤维细胞壁的分解始于次生壁各层连接处,接着是细胞角隅处和复合中层,最后纤维细胞壁全部被分解消失,薄壁组织细胞壁的复合层先被分解,随后细胞壁分解变薄,坍塌和消失。竹秆壁表面的分解,最初从表皮细胞的短细胞开始,然后扩展到其它表皮细胞。根据木质素的显色反应显示,紫外线照射竹材样品40d时,薄壁组织比纤维组织分解得更深,其中前者为590μm,而后者只有146μm。另外,经紫外线照射后的竹材样品,其横切面上的颜色和亮度变化最大,径向切面次之,竹秆壁表面变化最小。本文还讨论了经紫外线照射后,竹材中具薄壁组织比纤维组织分解更深的原因,以及样品3个面上颜色和亮度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广西产四种竹材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了广西产4种竹材马蹄竹、撑篙竹、车简竹、越南巨竹的解剖性质,其中包括表皮层、副表皮层、皮层、维管束、纤维、基本薄壁组织以及髓环等组织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4种竹秆的表皮细胞均为一层,副表皮细胞1-2层,竹秆横切面上维管束在单位面积内的数目以撑篙竹最多,平均为4.08个/mm2,车简竹最少为2.01个/mm2。导管直径由竹秆壁外侧向内逐渐增大,导管长度以竹秆壁中部最大,导管壁厚由竹秆壁外侧向内逐渐增大。纤维平均长度以越南巨竹最长,平均为 2. 72mm;纤维直径和壁厚最大,分别是撑篙竹(平均为15.68μm)和马蹄竹(平均为6.72μm)。竹秆壁中输导组织所占比例以中部最多,如撑篙竹高达12.1%;纤维组织在竹秆壁外侧最多,撑篙竹为64.39%。薄壁组织则以竹秆壁的中部和内侧较多,其中越南巨竹的薄壁组织以中部和内侧最多,分别占59.7%和74.7%,撑篙竹髓环细胞不特化为石细胞,马蹄竹髓环特化不明显,其余两种髓环细胞则高度特化。上述4种竹材的解剖特征与其物理机械特性及加工性质等均有密切关系,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12个月的茶秆竹进行细胞壁解剖特性和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以及颜色反应鉴定木质素的存在,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其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半定量测定竹材纤维、薄壁组织和导管细胞壁各微区的木质素含量。12个月时细胞壁全部木质化,木质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含量因组织类型及其细胞壁微区不同而有差异。从组织化学染色及可见光吸收光谱图的吸收峰值,说明细胞壁各微区中存在愈创木基(G)和紫丁香基(S)2种木质素组成单元。竹壁径向和纤维帽不同位置的木质素含量未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纤维次生壁具有薄厚层交替的多层结构,薄层木质素含量大于厚层。  相似文献   

4.
竹炭微观构造形貌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竹炭的微观结构,包括炭化前后的整体形貌特征、竹炭外表面形貌特征、竹炭薄壁组织构造、竹炭维管束构造进行了表征;并且对四种竹材制备的竹炭微观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竹材炭化过程是典型的固相炭化过程,炭化后竹材的外表面仍然保留着竹材表皮粗糙不平的颗粒状态,继承了竹材的多孔状和各向异性构造特征,但是竹炭基本组织细胞的细胞壁间隙消失,细胞壁变薄;四种竹炭在构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竹材受不同败坏真菌危害的宏观和微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SEM)观察研究各种不同真菌败坏竹材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结果表明: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团仅聚集在竹材表面,不能进入竹材内部,不会破坏竹材的内部结构或影响内部颜色变化;变色菌不仅在竹材的表面聚集,还深入到竹材内部使其内外都发生青色、褐色或黑色等颜色变化,但对竹材的质量没有大的影响;腐朽菌不仅侵入竹材内部,还造成竹材明显质量损失。变色菌和腐朽菌侵入竹材的过程为:菌丝由外部细胞壁纹孔侵入竹材内部,沿着后生木质部导管、原生木质部和薄壁组织细胞壁之间的孔隙蔓延,填充到竹材的维管束中。腐朽菌密粘褶菌降解竹材的过程为:穿过细胞壁的菌丝在周围的胞壁上形成孔洞,孔洞逐步扩展,各孔洞连成片,最终导致组织的破损和崩解。竹材组织受褐腐菌侵染发生降解的顺序是:先是木质部导管细胞壁,而后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壁,最后是纤维。  相似文献   

6.
竹材结构的防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在露天环境中遭遇生物腐蚀,竹秆的持久性差,所以需要采取化学手段增强其耐力.但是它的解剖构造使化学物质难以像木材那样容易进入竹材.竹秆的外部由其表皮保护防水,不像木材那样有径向渗透的途径.而其内部腔隙也有保护性纤维.化学物质的主要渗透途径位于竹秆根部微管束的后生木质部.这些渗透途径分布于横剖面,很不均匀,且少,只占总面积的8~10%,而且在通过竹节时改变方向.由于在采伐时砍伤竹秆,通向导管的细胞腔被堵塞,渗透途径也受影响.周围的薄壁细胞是竹秆组织的主要部分,它们通过微小的纹孔互相连接,只能通过弥散进入.它们所含的淀粉是昆虫和某些真菌的食品.对纤维的保护也有赖于弥散.用化学物质进行保护,对于新鲜的含水量高的竹秆效果最好.就像简单的根部处理,或技术性较强的细胞液改善.新鲜竹秆的薄壁组织和纤维也能通过垂直弥散的方法得到保护.如进行滴渍和浸渍工作,最好在竹材含水分时劈开,因为薄壁组织容易接受弥散.技术措施如竹秆的水分储存和熏蒸的过程,与竹秆的自然结构,尤其是薄壁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马来西亚2年和4年生巨草竹属天然林分的形态与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形态特征随着竹秆的年龄和高度发生变化。4年生薄壁组织和纤维的细胞壁厚度比2年生竹薄壁组织和纤维的细胞壁厚。在两个年龄组中,底部和上部的维管束的频率比中部频率大,在秆壁中部,2年和4年竹秆的导管直径没有区别。竹子的解剖结构与含水率和基本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年生麻竹不同竹秆部位纤维长度及其频率分布、宽度、长宽比、双壁厚、腔径、壁腔比的差异。揭示了其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秆垂直部位的变化表现为:竹秆离地高度4.5 m处的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最大,纤维宽度和纤维壁厚在2.5 m处最大,纤维腔径、纤维壁腔比分别在6.5 m、0.5 m处最大。2年生麻竹材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秆水平部位变化表现为:竹壁中层纤维长度最长,内层最短。竹壁外层纤维宽度、壁厚和壁腔比最大,内层最小。竹壁内层纤维长宽比最大,外层最小。竹壁内层纤维腔径最大,中层最小。纤维长度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大于1.5 mm区间范围,占70%左右,属于长纤维类型。研究结果为麻竹材的定向培育和麻竹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竹材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的分布规律,为竹纤维及竹材的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对脱木素处理的竹材进行树脂包埋及钻石刀修块抛光,制备出可以在AFM下进行表征的样品,利用AFM的Tapping模式对竹材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中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进行观察。【结果】通过AFM对处理的样品进行定位扫描可以得到高度图和相图,一个维管束内不同位置纤维细胞的高度图和相图都显示出多层结构,且细胞壁层数及各壁层厚度因细胞在竹材中所处位置不同而改变;一个维管束内不同位置细胞壁的相图显示高亮度的物质分布密度不同,从细胞壁内侧到细胞壁外侧都呈不均匀分布,且各壁层相邻的位置处高亮度的物质比较密集;一个竹纤维细胞壁的相图中显示各层高亮度物质大小差异不大,而一个竹薄壁细胞壁中各层高亮度物质差异比较大。【结论】利用AFM的Tapping模式对竹材细胞壁进行观察,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处理,不仅操作相对同分辨率的手段简单,而且还可以进行定位观察,除了能够获得传统手段得到的细胞壁多壁层结构外,还能获得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的分布,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竹纤维细胞和竹薄壁细胞中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在其胞壁的横截面上都呈随机的无序排列;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在一个细胞壁各层内的分布密度不同,并且在壁层与壁层相邻的位置密度明显大于壁层内的密度,这一现象在薄壁细胞内表现得更明显;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的尺寸在一个纤维细胞各壁层内差异不大,但在薄壁细胞中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对12个月的毛竹和茶秆竹进行了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实验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鉴定了木质素的存在,并且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其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半定量测定竹材纤维?薄壁组织和导管的细胞壁各微区木质素含量。毛竹竹茎各组织细胞壁各微区的木质素含量均大于茶秆竹相应部位的。木质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含量因组织类型及其细胞壁不同微区而有差异,其结构中存在愈创木基(G)和紫丁香基(S)两种木质素组成单元。竹壁径向和纤维帽不同位置的木质素含量未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纤维次生壁具有薄厚层交替的多层结构,薄层的木质素含量大于厚层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松干蚧发生期预测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5年的日本松干蚧发生期系统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日本松干蚧同一虫态和不同虫态的理论期距值和平均数标准差。结合生产防治,建立了固定若虫期一元回归预测式。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杨树扦插育苗适宜密度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密度的 4个试验组杨树扦插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密度为 4 4 4 4株 /6 6 7m2 的试验组产合格苗最高 ,合格小钻杨占总产苗量的 81% ,辽宁杨占 75 % ;3333株 /6 6 7m2 和 5 5 5 5株 /6 6 7m2 两种密度分别显得偏小和偏大 ,产合格苗比较低 ,生产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3.
对山茶属的14种植物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根据核型分析结果,对山茶的亚属、组、之间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把茶、普洱茶,茶梨油茶和博白大果油茶划为独立的种。在核型描述和核型类型划分的理论方法上,引入了“臂比均值”这一参数,提出了“整齐性”和“整齐性系数”。并提出染色体数目的系列变异和结构变异是山茶属植物新种起源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依据针叶树木材管胞和射线细胞的结构模型。使用计算机抽样模拟解剖结构参数。以及使用针叶树木材纵向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和方法,计算人工林杉木,马尾松幼龄材和成熟材试件纵向弹性模量,计算结果与常温条件下气干试件测定结果十分符合。在试件晚材率和管胞解剖结构参数改变的条件下。计算预测了人工林杉木,马尾松幼龄材和成熟材纵向弹性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试件纵向弹性模量随晚材率,管胞长度,管胞壁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试件纵向弹性模量随管胞直径增加而减小。本文提出的纵向弹性模量计算的预测方法,对于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针叶树木材的材质,材性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优种核桃嫁接繁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优种核桃嫁接苗是实现核桃栽培良种化、集约化、基地化、商品化的根本途径。1999~2001年经过对辽宁1号、鲁光、中林3号、晋龙1号等优种核桃嫁接苗繁殖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核桃嫁接苗繁殖技术,成活率最高达到98%。  相似文献   

16.
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川县刺槐薪炭林的调查研究 ,分析其生长变化规律 ,并建立林分生长和采薪收获数学预测模型 ,为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超声波处理对麦草碱木质素结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作用于麦草碱木质素,探讨了超声波对碱木质素的活化作用,用化学法对超声波作用前后碱木质素官能团进行了定量测定,用凝胶色谱(GPC)测定了木质素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用^1H NMR光谱对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可以显著提高碱木质素酚羟基和醇羟基含量,当作用时间20min、作用功率200w、液料质量比100:1时,醇羟基含量从1.99mmol/g上升为4.14mmol/g,酚羟基含量从1.88mmol/g上升为2.54mmol/g,羧基含量从0.59mmol/g下降为0.29mmol/g,羰基含量从2.16mmol/g上升为2.68mmol/g。^1H NMR分析表明,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峰面积与总峰面积的比值分别从3.61%和0.77%下降为0,甲氧基峰面积与总峰面积的比值从11.50%下降为8.90%。数均分子质量(Mn)和重均分子质量(Mw)分别从1179和10250上升为5031和11605,分散度(Mw/Mn)从8.69下降为2.31.  相似文献   

19.
几个杨树优良品种光合净生产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半叶法,测定了小黑杨、黑林1号杨、拟青杨×山海关杨、中黑防1号杨、银中杨等5个杨树优良品种的光合速率、净生产力,结果表明:几个品种光合净生产力差异明显,生长量最优的品种为拟青杨×山海关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防护林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了中国防护林和防护林科学的发展过程 ,对各时期防护林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研究特点做了简要述评 :中国具有规模的防护林实践和研究 ,起步于 50年代的网带状沙区防护林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护林的营造与研究 ;三北一期工程的建设标志着中国防护林实践和理论研究进入了现代防护林体系阶段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是中国防护林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