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作物产量研究的“三合结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当今作物产量研究上主要应用理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分析了作物产量构成、光合性能和源库理论三者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产量研究三合结构模式,并初步探讨了该模式的层次结构、研究内容和特点。同时还将产量形成有关性状划分成数量与质量两类性状。这一模式的建立拟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作物产量提供了基本框架,使作物产量研究在系统化上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2008,(8):34-34
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三大平原三大作物超高产田的光、热、水、气等生态气象因子,叶面积指数、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动态等作物群体生态因子以及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作物超高产理论模式的内在参数进行了科学的估计.明确了三大作物高产的产量性能变化特点,确定了作物超高产的不同挖潜途径,在三大平原初步建立了作物超高产产量性能数字化监测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中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其意义更为重要.首先阐述了进行作物产量差研究的重要性,并从产量差定义的提出与发展、研究涉及的尺度及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作物产量差研究现状及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作物产量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作物产量差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害威胁着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作物群体的生物产量。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多样化种植方式,由单作转变为不同类作物间作、套作,形成作物群落栽培系统,可改善群体结构、增强抗性水平,提高作物产量。综述了作物群落栽培系统抗病虫草害的六种机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作物群落栽培系统抗病虫草害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术界对干旱胁迫和施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根据水分亏缺补偿效应理论,适当的水分胁迫复水后,作物在后续生长过程中具有补偿和超补偿生长能力。一定阈值条件下施钾肥会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而调节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产生补偿生长。本文主要对干旱胁迫和施钾量对大豆补偿生长的研究从生物、生理、产量等影响角度梳理不同观点和看法,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干旱胁迫和施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与限制,对研究节水高产优质的灌溉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学施肥是作物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农艺技术,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增施化肥却不能再增加作物产量的严重问题,作物营养遗传育种理论的提出则破解了这一难题。为了使广大土壤施肥和作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土壤施肥和育种的关系以及理论的重要价值意义,从理论提出的背景思路及其概念、原理进行了诠释。作物营养遗传育种理论首先提出了养分利用效率和耐肥性是作物品种高产性状的概念,并用试验证明土壤施肥、作物营养遗传特性、作物品种产量潜力三者存在逻辑关系,氮磷单施、配施与最大施肥量性状基因是决定作物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遗传因子。作物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形成期在杂交制种期,父母本只有含有相同的氮磷单施或配施基因且一方具有较强的耐肥性,才能实现杂交重组形成高产品种,杂交时相应施肥环境是自交系基因激活表达的必要条件。理论的提出可实现通过诊断营养遗传特性选择父母本直接杂交培育适应高、中、低肥力与土壤最大施肥量相匹配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作物品种产量潜力很高,但大面积应用单产水平较低以及没有有效方法大幅度提高中低产田产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物产量与密度的理论曲线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群体只有在合理的密度基础上才能获得最高产量,因而研究作物产量与密度的曲线方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描写产量与密度相关关系的理论方程,才能正确预报合理密度,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研究了构成小麦产量因子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提出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此法完全适用于其它作物。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和高产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产量限制因子和产量形成规律分析了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辽宁省C4作物如玉米、高梁的最高理论亩产量可达1434kg,C3作物如水稻可达1070kg.依靠政策、科学技术和物资投入是实现作物高产的保证;加强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的研究和推广,搞好作物品种改良是实现高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学科构成和特点,概括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技术体系,指出该理论技术体系由五大体系、八大理论、9个原理、一条技术路线和一个计算机决策系统组成。介绍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理论技术体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其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作物能否获得稳产高产,土壤肥力是关键因素。为此,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通过对黄土山丘区典型高、低产田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晋城市高产农田土壤培肥、低产农田土壤改良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晋城市下一步的农业增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化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作物栽培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动态,包括作物栽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水肥调控技术、土壤耕作技术、节水灌溉与施肥技术等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栽培学科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应用现状和技术条件分析,提出生物技术在作物栽培学科上应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论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实现产量突破的技术与途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和转化高效基因导入C3作物,该方向的研究将可能获得作物产量的跨越式提高。另外,筛选具有高光效或耐光抑制特性的种质资源材料,也是进行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基础。就小麦而言,穗分化特性的改良也是提高其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卫星  付芳婧  赵致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0-162,166
在现有作物高产水平上,以充分挖掘作物产量潜力为目标的超高产育种与栽培研究,经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选育具备大面积稳产、高产的作物品种及综合配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作物超高产,是提高作物单产和增加总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国,实现作物超高产对于增加全国粮食总量和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贮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论述了实现作物超高产的战略意义,并结合贵州作物超高产研究实践,探讨了对实现贵州作物超高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本文在简述研究背景和作物氮素营养监测与诊断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作物氮素营养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综述了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快速、无损、准确地监测作物氮素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量统计模型的农作物保险定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作物保险费率定价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产量统计模型是农作物保险精算中较为成熟、应用广泛的一种模型,适用于中国开展的农作物保险实践。论文在广泛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产量统计模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该模型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产量统计模型中的趋势处理和分布拟合环节是模型不确定性的两个主要来源。针对农作物单产趋势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开发可灵活表达趋势变化规律的模型,并注重趋势检测结果的验证。对于概率密度分布模型的选择必须遵循作物和风险的区域特征。(2)产量统计模型尚不能有效解决空间相关风险累加的问题。引入空间要素,形成产量的综合时空统计模型是经典产量统计模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可有效解决农作物保险精算中的相关空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对传统产量统计模型进行改进,从而形成可计算、高精度和更稳健的产量统计模型,并在农作物保险定价中开展实践,将有助于中国农业保险向着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作物定量化育种进程,以作物育种同异理论为蓝本,以Eclipse为开发环境,以Excel代替数据库,研制出作物同异育种智能决策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界面友好、美观,操作方便、快捷,便于推广应用,具有其他集成开发环境(IDE)软件所不具有的较强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对于小麦育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灾风险分散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而大灾风险是否可以作为指数农业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优势之一,在文献中仍存在争论。采用种植业保险定价中的大灾风险附加费率以及大灾风险安全系数为关键指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实证案例,依托农户级别的抽样调查历史单产数据和县级历史单产统计数据,对多灾种综合险和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的大灾风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指数农业保险在大灾风险上是否也比传统农业保险具有相对的优势。结果表明,当使用大灾风险附加费率衡量大灾风险时,多数县域的区域产量指数保险高于多灾种综合险,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绝对离差可达1.36%。当使用大灾风险安全系数衡量时,所有县域的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均高于多灾种综合险,安全系数的绝对离差可达0.6。因此,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可能较多灾种综合险拥有更高的大灾风险,在指数产品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应在大灾风险转移制度上给予更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