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4-滴丁酯原药及其杂质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2,4-滴丁酯原药进行分离鉴定.得到2,4-滴丁酯及其10个杂质质谱图,分析这些质谱图,推断出各自的结构;并总结2,4-滴丁酯质谱裂解规律及10个杂质的质谱特征,指导2,4-滴粪化合物常规分析和残留分析。本文还对某企业的2,4-滴丁酯原药的杂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行业标准中所限制的游离酚质量分数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喷液量及杂草叶角对普杀特在非敏感杂草马唐叶片上的喷后附着量有明显的独立影响和交互影响,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最大。供试的6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均因显著降低了普杀特药液的表面张力从而显著提高了其在马唐叶片上的喷后附着量,其中ScOil和Silwet—L77对其提高幅度最大;普杀特在马唐叶片上的喷后附着量随着喷液量的减少逐步增加,但在0—90°范围内随着马唐叶角的减小而减少,其由于喷液量的增大或马唐叶角的减小而引起的下降量,可通过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得到补偿,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合下午微液量(90L/ha)喷施,可望最大限度地增加普杀特在其非敏感杂草叶片上的喷后附着量,进而提高其药效,降低其使用成本和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CA)对内蒙古草原中东部草原植被120个群落样地的分析表明:该区六种主要的草原群落类型在生境干燥度梯度上的顺序依次为: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每种草原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其种群结构,以及各类草原的理论载畜量。六种草原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112Kg.DM.m ̄(-2)──1620Kg。DM.m ̄(-2)之间;相应地,理论载畜量变化于0.10─1.57羊单位/公顷。研究地区草原地上生物量(B)与年降水量(P)、年平均气温(T)和与≥10℃的积温(Tac)的关系分别为:B=-134.92+0.84P,B=136.37-25.68T,B=351.61-0.12Tac;与气候干燥度(依Penman方法计算)的关系为B=0.26+4.33e.  相似文献   

4.
小麦矮腥黑穗病在中国定殖风险分析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根据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TCK)萌发侵染的条件,结合气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TCK在中国冬麦区的定殖可能性。根据18年内出现适合TCK发生的年数,将中国冬麦区划分为4类,即高、中、低风险区和基本不发生区。18年内可能发生9年以上的地区为高风险区,可能发生4~8年的地区为中风险区,可能发生1~3年的地区为低风险区。计算出各风险区所占冬麦区的面积,其中,高中风险区约占全国冬麦区总面积的19.3%。  相似文献   

5.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农业灾害统计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建国以来各阶段、各地区的旱灾状况及灾情的波动特征,旱灾和灾情的区域分异特征。分析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 ̄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 ̄6m远,这放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这 卵 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  相似文献   

7.
90年代苏北沿海稻区褐稻虱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苏北沿海稻区90年代褐稻虱的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8.
农田害鼠种群动态与灭鼠后种群恢复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连续3年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数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不显著,而年内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双峰模式,年周期内出现6月和11月两个数量高峰,两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田间抗性监测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新型的抗性菌株,这类菌株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Phenylcarbamate(乙霉威)及三唑类(三唑醇)表现多重抗性,先前发现的多菌灵抗药性菌株均是在β-维管蛋白基因的198位点出现等位基因的突变,而新发现的菌株则仅在200位点(TTC)由苯并氨酸转变成赖氨酸(TAC)而导致对3种药剂的抗性。温室试验证明,这类菌株的致病性和野生敏感菌的致病性几乎一致,说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发展与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慢条锈性因素的相关分析和聚类划分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对8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大田成株慢锈性鉴定,并通过潜育期、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3个抗性组分的相关分析和品种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大类,即高度慢锈性品种、中度慢锈性品种、耐锈性品种、中度快锈笥品种和高度快锈性品种。划分结果与前人的经验划分结果符合率达92.68%,分别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对3个抗性发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潜育期与病情指数、千粒重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病情指数对千粒重损失率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