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三年来幼龄茶树“弯枝养蓬” 的试验结果.表明:“弯枝养蓬” 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经过弯枝的茶树有趋利避害的效果.它具有有效枝条分布均匀、骨干枝多;树冠开展,茂密,冠幅大,“根深叶茂”;生长快,成蓬早;早投产,产量高的优点.深受广大茶区的欢迎.建议在闽南植胶垦区,用茶树建立二线作物或搞胶茶间种的,宜采用“弯枝养蓬”新技术以培养矮、壮、宽、茂、密的丰产树冠.  相似文献   

2.
茶树树冠培养,以往是采用定型修剪法。定型修剪每年进行一次,共需进行3次,这要花去3年时间,而且每次都剪去大量枝叶,给茶树带来严重机械创伤,削弱了树势,影响树体生长,甚至造成茶苗死亡。因此,目前斯里兰卡和东非各产茶国都已广泛采用“弯技法”来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我国南方茶区近年也开始应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弯枝法是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的一种好方法,很有推广前途。 一、弯枝法养蓬的优越性 幼龄茶树采用弯枝法养蓬,与定型修剪法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保护了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茶树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投产。 2.避免了茶树因修剪造成创伤和对树势的削弱,  相似文献   

3.
茶树树冠培育方法有三种:打顶、定剪和弯枝。我国茶区在五十年代前后,一般对幼树采用打顶养蓬法;至六十年代后,多数运用定剪结合打顶和轻采,这一途径虽能培养树冠,但导致茶树损失大量枝叶,使初期的生物产量不能转为经济产量,且使茶树几度受到修剪的技术创伤,对树体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七十年代斯里兰卡、印度南部、东非等产茶国广泛以弯枝法代替传统的定型修剪,近年来我国有些茶区也用此法,我校一九八○年开始作了弯枝养蓬法试验,今将一年多的试验效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卢世权 《中国茶叶》2011,(12):19-19
茶树要取得高产优质,必须具备良好的树冠蓬面,成年茶树经过不断采摘,茶树枝梢逐渐变细、鸡爪枝增多,此时只有进行适当深度的修剪,剪去“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蓬面的枝条、控制分枝层次、才能维持合理的树冠结构、平整的采摘面;才能提高分枝萌发系数、分枝萌发百分率和年新梢平均育芽轮数;  相似文献   

5.
余云珍 《中国茶叶》2007,29(4):29-29
茶树修剪是改变茶树自然生长规律,抑制主枝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育,创造理想树冠,保持茶树旺盛生长势,实现茶叶优质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目前,在咸安区茶叶生产专业户中,有的对茶树修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缺乏修剪技术,造成修剪不合理,致使茶树骨干枝少,茶蓬面细弱枝多,单位面积芽头少而不壮,出现了茶叶产量低、品质差,茶园整体效益偏低等现象。根据笔者在湖北黑山、浮山、贺胜3个茶场多年的研究试验,特就中小叶种灌木型茶树的修剪技术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茶树扦插繁殖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扦插繁殖是茶树无性繁殖最常见的方法,该技术利用茶树的再生作用,将茶树植株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湿润疏松基质里,培养成完全独立的植株。扦插繁殖培育出的茶苗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具有繁殖系数大,扦插后发根成苗快等优点。用扦插苗建成的茶园,茶树蓬面整齐一致,便于机械化操作,并能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7.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茗饮之事亦始于中国西南一带。各地种植的茶树和茗饮之风,寻本溯源,最初也是从这一地区传播开来的。茶的传播,在人类对茶的利用之前,是靠山川河流将茶子带向下游,茶子着陆后,适者生长成树,逐渐漫延,如此经历漫长的年代。远古采集利用的茶树,则属这种自然传播而长成的野生茶树。当我们的祖先发明茶的种植栽培方法之后,茶的传播,则转而靠采集种子或野生茶苗,乃至其它繁殖材料,进行繁衍扩种,于是就大大加快了茶的  相似文献   

8.
茶园产量的构成因素决定于单位面积提供的可采新梢总量、茶蓬的覆盖度和单位采摘面上生产枝的密度。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去发展生产,以达到节省投资、讲求实效虽是重要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去争取茶蓬的覆盖度和生产枝密度则是关键。茶树密植栽培技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济实惠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现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对密植茶园生产作一些经济分析。以贵州省湄潭茶场第八生产队为例,和早两年建队的第七生产队作比较。从时间上讲,两队相当,物料投放指标基本一致。不同点七队是宽幅双行种植,行间都比八队的宽2—3尺。八队是在不断总结茶园密植生产试验的基础上,于1974年投资垦殖建队的。该队地形起伏,坡度都在15°上下,为缓坡山丘,土壤为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的黄壤,质地较粘重,酸度适中,宜于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9.
许多试验表明,茶树弯枝养蓬比定型修剪效果更好。但对茶树弯枝后各级芽梢的生育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处理时间不同有什么差异,与茶树定型修剪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等尚不清楚。笔者在1982~1983年进行了试验,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茶树树冠培养技术一般是通过二、三次定型修剪,结合轻采来实现的.这一途径导致茶树蒙受几度损失大量枝叶的创伤,对树体生长有一定影响,延缓投产年限,致使茶树幼龄期的生物产量不能尽快转为经济产量,影响茶树早期增收.对此,目前已研究采用与修剪技术迥然不同的培育技术,这就是茶  相似文献   

11.
汤晓美 《茶叶》2018,(2):95-97
针对机采茶树生长特性及其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以选择抗病品种、提高树体抗逆性、建立良好生态系统为基础,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药剂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手段,确保茶产品安全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12.
茶树弯枝养蓬的优越性:1.保留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地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二年时间投产。2.避免茶树修剪时创伤造成树势削弱,维护茶树正常生长发育。3.可以迅速扩大复盖面.增加分枝数和芽梢数量,骨干技多.主干粗壮,根系既长且多而密。根据试验观察,四足龄茶园复盖度可达90%,比定型修剪茶园复盖度60%增加30%.茶蓬分枝数比修剪的增加一倍以上。4.茶树分枝部位低,有利于矮化栽培。分枝部位一般离地面5厘米左右.这部分处在阶段发育最幼嫩的地方,最先得到…  相似文献   

13.
投产茶园轻修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轻修剪主要用于树体基本定型的投产茶园.通过轻修剪可调整树冠,使茶树体内的养分得以充分调整和分配,增加分枝层次,扩大冠幅,促进枝壮叶茂,同时使树冠平整,保持树冠旺盛的长势和一定发芽密度,培养良好的采摘面.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国营南海农场一九七七年元月引用“弯枝养蓬”的先进栽培技术,经试验获得成功后,去年进行大面积普遍推广。全场七八年定植的幼龄茶树,弯枝二千六百六十三亩,普遍生长都很好;其中按技术要求弯枝的一千四百五十亩,去年采鲜叶十四万九千四百斤,平均亩产一百零三斤。这批弯枝茶树比常规修剪茶树要提早二年投产,去年为农场提早收益八万五千元。  相似文献   

15.
在茶树栽培上,采用弯枝法可代替定型修剪,扩大树冠,提早投产。同样,我们用弯枝扦插法获得了生长势旺盛的茶苗。弯枝扦插法是将当年成熟的红棕色多叶新梢,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成年茶树的主干和一至三级骨干枝构成茶树的树体分枝骨架。它是茶树形成宽阔采摘面的基础,茶树分枝结构与茶叶产量关系密切。茶树成年期分枝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的分枝结构,一方面因茶树品种而异,即决定于茶树的遗传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东端的丘陵山坡上,条条茶蓬绕山岗,层层梯田披绿装,这就是荣城县黄山公社庵里大队的茶园。这个旧社会只是在神话中听说北方有茶树,看都没看见过茶树的山村,现在培养起第一代茶园,夺得了茶茂粮丰的好收成。庵里大队为落实毛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指示,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一九六八年开始垦荒种茶,  相似文献   

18.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19.
茶枝镰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又名茶蛀梗虫,也称茶枝蛀蛾、茶蛀心虫以及茶钻心虫等,属鳞翅目织叶蛾科,以幼虫钻蛀茶树枝干为害。该害虫在浙江临安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为茶树偶发性次要害虫,一般年份均轻发生或局部地块零星发生。然而,虫口的逐年累积也会导致严重发生。例如1988年横畈茶场185亩茶园中茶枝镰蛾普遍发生,春茶期间剪下茶枝镰蛾虫枝就有4300多公斤。本文对该虫的为害症状、重发生成因和防治措施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读《茶经》的一点新解薛德炳(四川万源市茶果站万源·636350)陆羽著《茶经》实地考察过山川、河谷的野生茶树或园地(农地)中生长的茶树。亦亲自动手采制、烹品茶叶。对茶的知识有直观和理性的感受。《茶经·一之源》中,(茶树生长)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