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锦云 《甘肃农业》2005,(10):49-50
“民工荒”已经影响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它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必然问题。“民工荒”的出现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是弱势民工与强势资方老板的博弈,也是农村经济政策调节的变化。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给民工涨薪;政府应督促企业积极改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社会;长期解决“民工荒”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减少用工需求。  相似文献   

2.
刘亚妮 《甘肃农业》2005,(10):45-45
一、当前农民工的就业状况2004年,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江和福建等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因为这些急需的劳动者是以往用人单位所使用的民工,所以有些媒体就称之为“民工荒”。当然也有针对这种现象不同意的叫法,广东劳动保障部门将其定义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波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和工资状况的综合反映,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解决,不是政策体制性的障碍。且不管哪种称呼更适合,那只是一种代号。问题是的的确确在广东举办的泛珠三角企业用工招聘会上8.5万个职位虚位以待,…  相似文献   

3.
春节过后,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呈现出岗位供需两旺态势。记者获悉,该市场每天进场找工作民工有2000多名,且人数呈不断递增趋势,预计,民工市场供需高峰还需几日才能到来。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城乡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导致输入地政府对外来民工从地域和行业上设置障碍;2.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3.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手续繁杂;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5.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盲目性;6.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导致了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质化。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劳动用工信息网的建设,搭建劳动供需信息平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依法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西部开发为契机,通过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来消化剩余劳动力;加大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一定时期出现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下岗失业情况严重,而部分地区又出现的"用工难"的现象更加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劳动力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范围是广泛的,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并非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用工荒"预示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工荒"预示沿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要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要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供需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我国过去、现在粮食供给的状况及生产潜力分析,论述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粮食供需关系进行预测,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战略。结论是:我国未来粮食供需将日趋紧张,品种结构失衡会不同程度出现,但不会出现大的缺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供需现状及其问题的研究,分析造成农村医疗服务供需问题的原因,并以农村综合改革为背景,提出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供需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业所特有生态经济效益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地位也绝不可能动摇,通过深入研究市场经济下林业部门总供给和社会对林业的总需求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实现林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毕业生供求的涵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供求均衡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分析,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安徽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约束也愈来愈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采用双因素数理模型对“十二五”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依据上级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定分析建设用地供给量,结果显示:安徽省建设用地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要积极寻求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路径和方法,为国土资源供需平衡政策工具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木材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从供给与需求辩证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木材供求平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木材总供给、总需求的概念;论述了木材总供给、总需求的特点;分析了木材总供求平衡的内涵;选择了木材供求预测的基本方法——经济计量模型。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说明了上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FAO统计数据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运用食物供需平衡表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用途的大麦在中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大麦供给由国内生产和进口构成,且生产量和进口量相当,大麦进口依存度高;大麦消费以啤酒大麦为主,食用、饲用大麦消费数量相对较小;中国大麦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量对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啤酒大麦需求量反应敏感,贸易环境和政策对大麦进口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世界农业形势与我国农业基本情况,提出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对策为:①成立国家粮食安全委员会,形成多部门、自上而下,全面承担与负责执行国家统一的粮食战略任务的机构与行动机制;②制定粮食安全法,逐步建设稳定、理想、符合全社会利益的粮食生产供给架构,实现依法治粮;③恢复“省长米袋子”工程,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合作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④建设独立的粮食购销体系,处理国际、国内粮食储备与价格管理关系;⑤建设与保障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者基本素质;⑥完善中国特色的种植业三元结构,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形成良好的粮食生产战略格局;⑦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科教体系。建设内容包括总体设计中心、工程技术试验基地、推广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遵循先进性、适宜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入手,重点探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有效需求和有效转化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对其转化的效果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用“水分适宜度”作指标,分析黑龙江省各地的自然水分状况对大豆生产的适宜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种植丰产大豆(亩产250公斤为目标)的水分适宜程度分区图。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短期供需平衡线性调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近年来华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增加,而气源供给逐渐紧缺的现状,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对超出供需平衡的年份所对应的数据进行了线性规划和合理的分配,使之在短期内能够达到供需平衡的要求。建立了微分方程,以预测天然气需求量经调整后在短期内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土地供需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是根据人口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规划期内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投入水平,合理确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增加的有效面积。本文结合偃师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具体计算出偃师市的土地供给潜力;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计算出一定时期全市各类土地需求总量,进而对偃师市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作出预测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