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田除草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2%都尔乳油、50%L草胺乳油、5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3种除草剂进行防除大豆田杂草的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72%都尔乳油可有效防除大豆田的禾本科杂草和部分的阔叶杂草,而且安全无害,持效期较长,是一种较好的除草剂,在播后苗前使用1次即可控制整个生育期杂草危害,其适宜剂量为1875~2250ml/hm2.  相似文献   

2.
大豆田化学除草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力度增大,化学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中)的使用占有重要的位置。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在国民生产中起着其它作物无法取代的作用,为了在栽培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保证其产量,田间除草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大田除草剂剂型全、品种多、应用面积大及土地条件复杂等因素,使用起来应注意的问题也很繁多。为此,针对大豆田化学除草的注意事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1药剂与方法1.1试验目的明确不同用量的哈尔滨市农丰科技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35%松·喹·氟磺胺乳油对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大豆生长的安全性,为登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豆田抗性杂草发生趋势及综合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豆田抗性杂草种群发生的趋势及采用化学、机械和耕作综合防除抗性杂草的有效措施,为消灭大豆田抗性杂草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本地区抛秧稻田的杂草防除方法,从中选出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水稻抛秧田除草剂,为指导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2003年溧水县植保站在永阳镇刘家村安排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6.
大同地区耕作制度独特,杂草种类多样,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化学除草技术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通过5种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田杂草杀草谱和防效比较试验,正确选择和使用马铃薯田除草剂,可以大大减少对马铃薯的药害,提高除草效果,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 试验目的 为选择油菜田单双子叶杂草并除的高效安全除草剂,解决目前油菜田阔叶杂草防除困难的问题,特进行本试验。2 试验设计2.1 试验处理及设置 本试验设5个处理,其中包括1个对照CK;①17.5%快刀EC用量1350ml/hm~2(安徽华星提供);②17.5%双草除EC用量1350ml/  相似文献   

8.
9.
盘锦苇田杂草的分布及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是苇田生产中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介绍盘锦苇田中主要影响产量的恶性杂草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和防除技术,为苇田恶性杂草大面积发生的防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目前盘锦苇田主要杂草的分布概况,分析导致杂草发生与迅速蔓延的主要因素,提出苇田杂草的防除措施和强化苇田管理的对策,为盘锦芦苇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土壤处理荆Guilspare进行室外大豆地下滴灌试验,得到以下结论:土壤处理荆喷施浓度2%的处理在50%,75%,100%灌水量下,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较对照组高22.24%,36.58%,12.80%,体现了较好的保水性能;该土壤处理剂在一定灌水量下对大豆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该土壤处理剂具有一定的增产功效,在50%,75%,100%灌水量下,其产量分别较对照组增产11.49%,7.83%,16.02%.最终分析比较得出土壤处理剂喷施浓度2%的处理在50%灌水量下单方产量最高为1.06 kg/m3,其节水增产综合方面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精确施药的关键是快速正确识别杂草。为此,利用ASD野外便携式光谱仪,在田间测量了大豆、马唐和稗草植株冠层在350~2 500nm波长内的光谱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波长选为350~1 300nm和1 400~1 800 nm。数据处理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式识别方法 ,用线性、多项式、径向基和多层感知核函数对大豆和杂草建立二分类模型。结果表明:三阶多项式核函数SVM分类模型的正确识别率最高,达到85%以上,且支持向量比例较小;以二分类模型为基础,利用投票机制建立了大豆、马唐和稗草的一对一多分类SVM模型,正确识别率达83%;田间光谱测量受光照、背景和仪器测量精度等条件的影响较大,但结果仍表明SVM结合光谱技术在田间杂草识别中的应用潜力很大。此研究为田间杂草识别及传感器的建立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科赛基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22%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在沈阳市东陵区汪家乡石庙村对玉米田常见1a生杂草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本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8个试验小区,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3~5叶期、杂草2~6叶期进行苗后茎叶喷雾,药后45d进行药效调查。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玉米田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45d对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74.3%、85.1%、93.2%、94.8%。整个试验期间没有药害发生,说明本试验供试药剂对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玉米田施用化学除草剂发生药害的情况,介绍玉米田间各种除草剂使用不当后产生的药害症状,分析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提出施药前的预防措施、施药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发生药害后应采取的补救方法,以避免和减轻除草剂药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次回归3414设计,分析氮磷钾肥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大豆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量,章党镇的最佳施肥量为:N3~3.5kg/667m2、P2O52.7~2.8kg/667m2、K2O4~4.2kg/667m2;兰山乡的最佳施肥量为:N3kg/667m2、P2O54.5kg/667m2、K2O4.5kg/667m2。  相似文献   

16.
轻便型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大豆田间施药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豆作物生长中后期施药难、施药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轮距1600~1750mm可调、地隙800mm、轴距2000mm、喷幅8000mm、具有风幕辅助喷雾系统的轻便型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并进行了田间施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4km/h时,通过提高喷雾压力可使大豆冠层叶片正面的雾滴覆盖率在上层提高19.0个百分点,中层提高17.0个百分点,下层增加不到5个百分点;叶片背面的雾滴覆盖率在上层提高5.5个百分点,中层提高2.3个百分点,下层增加不足1.0个百分点。通过更换喷嘴而提高雾滴的喷施量可以使大豆冠层叶片正面的雾滴覆盖率在上层提高210个百分点、中层提高26.0个百分点,下层提高10.0个百分点;叶片背面的雾滴覆盖率在上层提高5.0个百分点,中层提高1.0个百分点,下层无显著影响。当风幕出口风速为11.5m/s时,风幕系统能够使大豆冠层中部叶片正面雾滴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下部提高22.0个百分点,对大豆冠层上部叶片背面雾滴覆盖率提高23.1个百分点,中部提高18.1个百分点,下部提高8.4个百分点;风幕式施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雾滴在大豆冠层中的穿透性和分布均匀性,增加雾滴在植株各冠层叶片背面的附着率,但雾滴的地面流失率相对不使用风幕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有效防控大豆根腐病的种衣剂,开展杀菌剂复配使用和微生物农药拌种对大豆根腐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0%溴酰˙噻虫嗪FS+11%氟环·咯·精甲FS和62.5 g/L精甲˙咯菌腈FSC拌种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大豆出苗后15 d防效在70%以上,微生物农药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和10亿芽孢/g多粘类芽孢杆菌WP也可有效防控大豆根腐病,防效在50.86%~60.71%,虽然防效低于杀菌剂复配使用,但其对环境、人畜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在今后的大豆根腐病防治中,应进一步优化复配药剂组合,同时充分发挥微生物农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3ZCF-7700型多功能除草机能够满足玉米、大豆等作物株间、行间松土除草农艺要求,但不适合在作物残茬、茎秆多的田间进行除草作业。为了解决除草机作业单体机构结构复杂、适应性差、前后梳齿驱动盘横向间距不能调整等问题,对作业单体机构进行了改进设计。针对株间除草作业过程中梳齿易缠草、堵塞和入土能力弱等问题,设计了行星轮梳齿式株间除草机构,确定了除草机构的主要参数。以除草率和伤苗率为评价指标,在自制的室内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单因素试验,获得影响其作业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取值范围。以梳齿入土角、梳齿最深入土位置和梳齿最深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在大豆田间进行L9(34)正交试验,考察试验因素对除草机构作业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除草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梳齿最深入土深度、梳齿最深入土位置、梳齿入土角;各因素对伤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梳齿入土角、梳齿最深入土深度、梳齿最深入土位置;最优水平组合为:梳齿入土角10°、梳齿最深入土位置80 mm、梳齿最深入土深度47. 5 mm。以最优水平组合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株间除草率平均值为86. 3%,伤苗率平均值为2. 66%,作业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传统耕作、玉米原垄留茬耕作、玉米原垄留茬全覆盖、玉米留茬条带覆盖、浅松覆盖和深松覆盖6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含水率、棵间蒸发量和地温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覆盖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影响最大;其他耕作方式对棵间蒸发的抑制作用均小于传统耕作;日平均地温在苗期变化明显;保护性耕作对日平均地温影响较大,传统耕作最高,留茬全覆盖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