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顾丽惠 《甘肃农业》2004,15(2):29-29
河西地区干旱少雨沙尘暴发生频繁且危害较重 ,造成绿洲面积迅速缩小 ,荒漠化加剧 ,并且间接危害了北京、兰州等地的天气状况 ,治理沙尘暴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沙尘暴的成因、特点等方面的分析 ,提出了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沙尘暴给内蒙古地区农牧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以期能够减少沙尘暴给农牧业带来的危害,有效地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沙尘暴发生成因及其防御策略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路明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440-446
 沙尘暴主要是春季发生的危害我国及东亚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中的主要成分沙尘是直径d <10 0 μm的微细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来自于那些经过传统方法翻耕、土壤表面缺少覆盖物的农田或退化的草原。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是在裸露的农田上实行作物残茬覆盖 ,或种植作物实行绿色覆盖 ;在退化的草原上种植牧草 ;辅助于造林 ,建立防风屏障。推广免耕法是世界各国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丰宁县坝上作了春小麦免耕试验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我国防治沙尘暴的工作走上科学、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处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等地,由于上游来水和地下水位锐减、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沙尘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引起国家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沙尘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重点阐述了治理生态环境,遏制沙尘暴天气的途径与办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使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强度也越来越大,影响范围现已不仅限于我国北方地区,逐步开始波及到南方,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每年沙尘暴的发生还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侵占大量可利用土地,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类生存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认识沙尘暴的危害,对其进行防治和利用已成为现今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现将沙尘暴的危害与防治对策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沙尘暴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影响,指出沙尘暴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危害,提出一些降低沙尘暴发生的对策,以为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拉善右旗本站1971-2010年共40年每天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年变化和月变化以及沙尘暴出现时间阶段的风向风速、伴有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对沙尘暴的地区危害举出特例,并就气象部门沙尘暴预防和应急提出建议。资料分析得出:(1)从1986年后沙尘暴次数较过去的年份有所减少,增减变化幅度趋于缓和;(2)春季和夏季沙尘暴较多,5月和6月是阿右旗沙尘暴天气的多发月份;(3)在沙尘暴期间WNW风向出现频率最多,NW风次多;沙尘暴期间各风向在10.0~15.0米/秒的风速区间内出现频率最多;(4)有59%沙尘暴伴有的大风、雷暴和阵雨可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沙尘以外的其他危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出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概述了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源地和移动路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对沙尘暴发生发展、危害机理以及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更好地预报、预测沙尘暴天气提供一点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影响我国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至半湿润地区。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具有相当的危害,本文针对我国历年的沙尘暴灾害天气,较全面地分析了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路径。天气、气候条件是沙尘暴天气发生和强度的主导因素,气温、降水、植被、地貌、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多沙尘暴天气,在概述沙尘暴危害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时空特征及形成原因,并从宏观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3方面提出沙尘暴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北京风沙的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地区风沙的成因,提出防治对策,对充分认识北京地区风沙,保护和改善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朝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05-1606
对1951~2000年我国特大暴雨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90年代河北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70年代特大暴雨发展到4~9月份,90年代10月份有特大暴雨发生。特大暴雨50年代出现年份最多的地点是辽宁、湖北,60年代是江西,70年代是山东,80年代是四川,90年代是河北。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柴达木盆地扬沙、浮尘、沙尘暴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4月为扬沙、浮尘、沙尘暴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沙尘天气均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气候特征;沙尘天气与大风、降水呈正相关,与大风的相关性明显,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四季气温与沙尘天气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大风日数的减少是沙尘天气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对沙尘天气的发生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春季风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51—1980年北京30年风沙资料,研究得出:(1)、北京风沙春季最多,占51.6%;冬季次之,占30.5%;夏秋最少,均不足10%。(2),北京春季风沙以能见度在1—10公里范围内的扬沙为主,约占2/3;浮尘占1/4多;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沙尘暴最少,仅占1/12。(3),北京春季风沙87%的沙尘是来源于本地,有13%来源于干旱沙漠地区和黄土高原。(4),引起北京春季风沙的风速需在4.7米/秒以上。降水能抑制风沙形成。(5),北京春季风沙与造林绿化密切有关。解放前,北京树木和绿地很少,因此1951—1960年期间风沙极为频繁,平均每年春季约30次,约每三天有一次风沙日。解放后,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到1961年,绿地扩大了四倍多,树木数目增长了200多倍,所以1961—1970年期间,春季风沙大幅度减少,平均每10天有一次风沙日。1966年以后10年,绿地减少了11%,树木减少了40%,因此,1971—1980年的最近10年期间,春季风沙又有回升趋势,平均每周有一次风沙天气。北京的绿地面积再扩大两倍,即可基本上制止风沙为害。  相似文献   

15.
应用Micaps实况资料,对2011年4月29-30日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的大尺度环流演变和物理量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出现沙尘暴的必要触发条件,得出: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是诱发该次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因子;温度平流、层结不稳定、垂直速度、散度与此次沙尘天气从爆发到衰亡的发展过程有很好对应关系,有利于诱发该次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  方法  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  结果  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3.22 × 108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1.99 × 107 t,2019年沙尘沉降量仅为2001年的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2001年的55.65%升至2019年的74.83%,增长了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 ≤ 6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 < 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2.03 × 107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4.25 × 106 t。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3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5.45 × 106、4.49 × 106、4.06 × 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20年沙尘沉降总量的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106 t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 × 106、2.70 × 106、2.55 × 106、2.31 × 106、1.77 × 106、1.14 × 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8个行政区。  结论  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是严重为害苹果、梨等果树的蛀果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近年来,该虫在我国东侵的势头愈加严峻,为害程度不断加重。苹果蠹蛾一旦传入河北省,势必将对河北省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详细介绍了苹果蠹蛾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旨为促进河北省苹果、梨等优势水果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朱日和地区20m气象塔的风速及PM10沙尘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扬沙、浮尘)中近地层风速廓线及PM1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发生发展过程中风速较大,梯度变化明显;浮尘天气风速相对较小,整个过程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沙尘天气结束后比开始前的风速均有所减小。沙尘暴期间PM10平均浓度在5436.38~10000μg/m3,扬沙天气发生过程中平均PM10质量浓度为1799.49~4006.06μg/m3,浮尘过程中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765.53μg/m3。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沿海赤潮研究20年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赤潮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秦皇岛以及沧州的黄骅/岐口附近海域频繁发生,发生期集中在高温季节。近20年来,河北省海域约发生赤潮40余起,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及危害较严重的为4起;赤潮生物种类约55种,除了属于原生动物的红色中缢虫外,其他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种类较多的为硅藻和甲藻,夜光藻等为河北省海域常见赤潮原因生物种。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1997—2007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1997—2007年河北省的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非常严峻,河北省的生态赤字很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很低,河北省的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空间的分配很不均等,在河北省的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占比很大,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属于高能源消费型。在此基础上,找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