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苜蓿也叫紫苜蓿或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豆科牧草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紫花苜蓿是多年生优质高产豆科牧草,1年可收割2~3茬,一般亩(667平方  相似文献   

2.
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开展不同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以1:1比例种植的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与三得利(Sanditi)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与刈割高度进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相比,苜蓿生长高度80 cm(现蕾期)左右时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初花期分别高2510.4 kg·hm-2和807.3 kg·hm-2,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分别高2.45%、1.35,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得出,在赤峰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80 cm左右时刈割可以得到质量兼优的苜蓿草。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大庆地区研究刈割时期(分枝期、孕蕾期)和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对紫花苜蓿种子田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地影响了苜蓿的生育进程,各处理各生育期均推后,种子无法成熟。同一时期刈割,刈割高度不同也对各生育期产生不同影响。刈割高度越低,生育期延后越多。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南山区近年来干旱少雨和草地严重退化以及封山禁牧以后人工草地科学利用现状,具体提出了人工草地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28  
以来自北美、欧洲、澳洲和我国的84个苜蓿种质为材料,对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5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苜蓿可以保持高的生长速率,刈割后苜蓿表现出不同的再生生长节律。第1次刈割后苜蓿的再生生长表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节律;第2次刈割后苜蓿可以迅速再生,表现为先快后慢的生长节律。根据生长速度的快慢将不同苜蓿种质的生长能力分为快速生长、普通生长、慢速生长和生长不良4种类型。对苜蓿生产性能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苜蓿全年鲜草产量与第2次刈割时的生长高度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5个入选因子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132 0%,其中第1主成分为刈割因子,贡献率为46.389 0%,第2和第3主成分为分枝数因子和高度因子。第1次刈割的鲜草产量对全年的产草量贡献较大,以后2次刈割的产草量对全年产量的贡献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6.
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早期刈割处理,以正常刈割时间(1/10开花期)为对照,设7个不同刈割时期进行刈割处理,测定与苜蓿生产性能和再生性相关的各项指标,研究早期刈割对苜蓿再生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后的鲜草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处理下苜蓿的再生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极早期刈割处理产草量最低;适宜刈割,也就是初花期刈割产草量最高.7个刈割处理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在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有较大差异;除提前25 d刈割的处理外,其他各个处理的侧枝数、节间数差异较小;叶片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分枝期不同处理间无差异,从孕蕾期到开花期处理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处理间变化不是很显著;草产量与其相关性状株高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苜蓿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苜蓿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是争取苜蓿下茬再高产的关键,也是增加苜蓿产量的重要措施.对苜蓿刈割后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ongdong’)草地的合理利用方式,本研究于2012至2013年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陇东苜蓿单播试验,试验分为多次刈割和一次刈割两种利用方式。结果表明:两年在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株高累积量、分枝数累积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一次刈割;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和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高于一次刈割,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显著低于一次刈割;多次刈割条件下陇东苜蓿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 EE、 Ash和NDF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一次刈割。相关分析显示,在一次刈割条件下产量与株高、分枝数以及CP、Ash、NDF和ADF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在多次刈割条件下,产量与株高、分枝数、CP和EE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NDF和ADF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所述,多次刈割较一次刈割提高了苜蓿产量...  相似文献   

10.
探索优质牧草不同生长期的刈割产量,是提高农田种草养畜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通过刈割30cm、45cm和孕蕾期不同生长阶段的同一品种紫花苜蓿及WL903、1085、WL525、真牛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比较,以了解适应猪、鸡、牛、羊等牲畜适口性的紫花苜蓿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作为优质牧草的紫花苜蓿刈割频率过高会导致植株再生速度降低,其产量及再生速度是孕蕾期>45cm>30cm。同时,再生速度大小因品种而异,在试验的WL903、1085、WL525、真牛4个品种中以WL903较好。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为苜蓿属多年生豆科植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最重要,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久、经济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苜蓿根系生长性状及其与产草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3个秋播苜蓿品种的根系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产草量分析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根系生长参数差异显著(P〈O.05),其中Prime和WL323的根系植物量最高,大于32g,WL323的侧根数最多,为17.8枝,综合评价以Prime、WL323、Super7和L90品种的根系生长性状最佳。在一年进行的3次刈割中,苜蓿自身根系的生长发育与第1次扣第2次地上生长形成相互促进关系,而与第3次生长形成竞争关系,进入越冬时苜蓿根系的好坏制约着次年的产草量,特别是次年第3次的产草量。  相似文献   

13.
刈割期和晒制方法对苜蓿青干草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对不同刈割期和晒制方法处理的苜蓿青干草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始花期收割的粗蛋白极显著的 (P <0 .0 1)高于盛花期并可获得较高产量。搭架晒干的粗蛋白显著 (P <0 .0 5 )高于小捆晒制和薄层摊晒 ,粗蛋白分别提高了 0 .82 %和 1.91% ;粗纤维显著降低 (P <0 .0 5 ) ,降低率分别为 0 .91%和 1.6 1%。因此 ,在始花期选择晴朗天气收割 ,采用搭架晒干可获得优质、高产的苜蓿干草  相似文献   

14.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轻度盐碱地苜蓿的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化土地面积96.65万公顷,其中轻度盐碱地面积26.70万公顷,占27.62%,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南部及大庆地区,合理利用这块土地资源,对提高盐碱土地的产出率具有重大意义。生物治理是盐碱草地治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主要是筛选种植适合本区气候特点、耐盐碱能力强的牧草和植物品种,改良盐碱土壤,以达到改良和利用盐碱草地的目的。黑龙江省经多年治理盐碱化草地实践表明,适宜黑龙江省盐碱化草地种植的牧草有10多种,因盐碱化程度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品种[1]。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是高产优质的栽培牧草,同时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作用。紫花苜蓿是中等耐盐碱牧草,在轻度和中度盐碱草地上种植后,可以抑制盐渍化,起到改良草地土壤的作用,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探索苜蓿在轻度盐碱地种植的关键技术、提高轻度盐碱地苜蓿产量,对促进苜蓿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混播,播种当年对混播草群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增加,两种牧草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部总含糖量逐渐减小,而根系还原糖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年刈割两次,首次刈割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试验处理中,苜蓿根体积和干重呈先减后增趋势,首次刈割在盛花期根体积和干物质含量均最低,而无芒雀麦变化不明显。随首次刈割时期推后,两种牧草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秋眠级别的紫花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研究不同品种不同刈割期株高、分蘖数、根系、茎叶比及生物学产量间的变化。为生产推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有长10km以上的河流1700多条,多处平原海拔50~200m。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2012年,黑龙江省级财政共投入苜蓿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以陇东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ongdong’)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和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紫花苜蓿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微生物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因刈割茬次而异,双接菌处理的第1茬苜蓿茎叶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较不接菌(对照)处理分别高114.17%、42.10%和24.32%(P <0.05),单接种丛枝菌根处理的第1茬磷含量较不接菌处理高45.53%(P <0.05),单接种根瘤菌处理的第3茬苜蓿茎叶比较不接菌处理低33.76%(P <0.05),双接菌处理的第3茬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较不接菌处理高18.27%(P <0.05),其他指标较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P> 0.05)。不同茬次间,第2茬苜蓿株高、茎叶生物量、 NDF、 ADF较第1茬分别高79.42%、 72.50%、15.19%和26.50%(P <0.0...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越冬率的高低,不但与品种有关,同时也与生产管理、利用方式等有关,特别与刈割次数有关。本试验针对在哈尔滨地区种植第2年的紫花苜蓿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前测定其根系内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个生理指标,翌年返青后测定越冬率。探讨了刈割次数对苜蓿越冬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地理位置为北纬45.2°,东经122.6°,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30℃,无霜期139天左右,春季多风,年平均风速为3.3m/s,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