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疆超高产杂交棉的光合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棉花的光合生产特征,总结超高产形成规律,提出超高产的产量结构和光合生理指标,对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构建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为研究对象,采取定向培育超高产试验示范田,以一般产量水平条件下常规棉品种(系)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产量形成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等变化。【结果】与常规高产棉田相比,标杂A1皮棉单产达到3 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叶绿素SPAD值、单叶光合速率在盛铃期至初絮期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且持续时间长,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的比例在生育中后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初絮期显著低于常规高产棉田;营养器官光合物质积累直线增长期起始时间早、积累持续时间长、物质积累量大,群体总光合物质和生殖器官光合物质积累直线增长期及积累速率峰值出现较晚,积累活跃期较长,物质积累强度大。【结论】杂交棉标杂A1皮棉单产达到3 500 kg?hm-2的产量结构和生育期主要光合生理指标:总铃数每公顷应大于150万个,单铃重大于5.5 g,衣分不低于44%;叶面积指数在盛铃前期应达4.9~5.2,初絮期应维持在3.3以上;叶绿素SPAD值在盛铃期达到65.4~66.5,初絮期仍在64.8以上;单叶光合速率在盛蕾期至盛铃期保持在32.2~36.5μmol?m-2?s-1,初絮期应高于22.2μmol?m-2?s-1;群体光合速率盛铃前期达43.4μmol?m-2?s-1,初絮期在16.3μmol?m-2?s-1以上;总光合物质积累量达26 345.4 kg?hm-2,经济系数不低于31%。  相似文献   

2.
新疆杂交棉超高产冠层结构特征及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标杂A1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冠层不同层次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变化和光分布等冠层结构特性,以及不同层次叶片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累积与分配等物质生产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叶面积指数高,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底部漏光损失较小,群体光分布较均匀。棉花初花期至盛花期,同一品种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相同部位叶片叶绿素SPAD值无明显差异,但产量水平高的棉田植株中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高;不同类型品种间表现为,标杂A1各层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高于常规棉品种,但单叶净光合速率无明显优势。盛铃期至吐絮期,产量水平高的棉田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下降缓慢;杂交棉品种两者均高于常规棉品种。标杂A1超高产条件下植株中下部叶片对总光合的贡献高于一般高产棉花,且盛铃后期茎和铃等非叶绿色器官仍保持较高光合速率,而一般高产棉花已表现为呼吸消耗。超高产标杂A1总干物质积累高,且主要集中于中上部,叶片与籽棉干重在各层次分布比例相近,与其光分布相适应,有利于光能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南疆气候条件和植棉特点,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节效应,探讨南疆杂交棉氮肥运筹措施,为杂交棉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棉楚杂180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用量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杂交棉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384.9~430.4 kg/hm2时,杂交棉籽棉产量达到最高.施氮量不足或过量,对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光合物质的生产和转移,影响到最终产量.适宜的施氮量是杂交棉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合理的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并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北疆气候条件和植棉特点,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节效应,探讨北疆杂交棉氮肥运筹措施,为杂交棉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_1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用量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加,杂交棉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374.7~375.6 kg/hm~2时,杂交棉籽棉产量达到最大。施氮量不足或过量,对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光合物质的生产和转移,最终影响到产量。【结论】适宜的施氮量是杂交棉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合理的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并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高产棉田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冠层结构,提出超高产光合生理指标,为新疆棉花的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陆地棉品系10-108-3为研究对象,以陆地棉品系华棉1号(3 000 kg/hm2)、杂交种07-16(3 300 kg/hm2)高产棉田为对照,对比研究分析蕾期、花期、花铃期等主要生育期超高产棉田的叶面积指数、单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素含量、平均叶倾角、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华棉1号、07-16高产棉田相比,10-108-3单叶光合速率在花期、花铃期高于对照,花铃期后光合速率下降趋势较平缓,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于对照,叶面积指数较高且持续期长,主要生育期平均叶倾角明显高于对照,时绿素SPAD值较高,初絮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群体呼吸速率占总光合的比例在中后期低于对照,超高产棉田干物质积累速度快、积累量大、后期积累速度下降缓慢.[结论]新疆4 500 kg/hm2超高产棉田光合特性与冠层各项指标皆优于高产棉田,干物质积累多,且分配合理.  相似文献   

6.
移栽密度对移栽棉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育苗移栽杂交棉不同密度处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研究表明,品种不同,相同生育时期,棉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在花铃期和吐絮期的表现规律不同.具体表现为:在花铃期,随着密度增加,单叶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在吐絮期,当密度为0.8万株/667m2时,天杂单叶光合速率最高,当密度为1.0万株、667m2时,标杂A1单叶光合速率最高.在冠层结构方面,随密度增加,同一生育期,两品种平均叶簇倾角呈上升趋势,天杂明显高于标杂;从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来看,到生育后期,标杂A1透光损失明显高于标杂.在产量表现上,当密度为0.8万~1.0万株/667m2时天杂产量表现最高,当密度为1.0万株/667m2时,标杂A1产量表现最高.  相似文献   

7.
杂交棉标杂A1结铃性强,空果枝少,结铃率高,平均亩产202.32 kg,最高亩产275.7 kg,具有大面积实现高产的潜力。通过对标杂A1生育特性研究和高产棉田调查,构建了亩产皮棉200kg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杂交棉豫杂35、中棉29、标杂A2、标杂A1、经杂2号的主茎叶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和纤维品质,结果表明:豫杂35由于其叶片功能期Pn较高,且衰老慢,其叶片的Pn、Fv/Fm和ФPSⅡ日变化幅度又较小,对强光利用能力强,全天光合速率较高,从而获得显著高的最高产量;中棉29、标杂A2、和经杂2号获得较标杂A1显著高的产量;标杂A1由于叶片早衰且叶片光合性能相对较差,而产量最低,纤维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
棉花超高产群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南疆皮棉产量3000kg/hm2的超高产田进行研究,得出超高产棉株生长稳健矮壮,成铃数多,单株成铃5~7个,成铃率高,单铃重5.5g,衣分达42%;总干物质积累14223~22056kg/hm2,吐絮期比一般高产棉花铃重占干物质总重的比值高;叶面积指数最大为3.99,出现盛铃初期到盛铃期之间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杂交棉高产高效生产为目标,通过降低杂交棉用种量,探讨杂交棉冠层及产量的形成规律.[方法]以新陆早43号和鲁棉研2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稀播密度对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杂交棉密度降至10.5×104株/hm2时,通过发挥个体与群体协调增产优势,总铃数在150×104个/hm2左右,达到3 300kg/hm2超高产水平;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AP)上升快,冠层光吸收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多,提高了干物质生产能力和转化率,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稀播密度下降到4.5×104株/hm2时,产量在2 700kg/hm2以下,下降幅度达18.1;~21.7;.[结论]适当降低杂交棉的密度,发挥个体增产潜力,能够达到节本、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一类新的积分不等武,所得结果推广了其他几类的不等式.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对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并就此从共时和历时的两个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译文中必然存在杂合的论断。其问题在于:在某些方面表述不够明确、观点相互矛盾、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用初等方法证明了G≌A5当且仅当πe(G)={1,p,q,r},其中G是有限群,p,q,r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东方蜜蜂形态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从山西4个地区采集214群样本,按照国际蜜蜂研究者认可的蜜蜂形态测定指标对东方蜜蜂样本进行41个形态特征的系统测量和分析,利用SPSS10.0进行一系列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变异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呈现两个主因素,第一因素与经度和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降雨量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因素只与年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与海拔、经度、纬度和年均降雨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41项形态特征中有16项与环境因子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相关。肘脉b、肘脉指数以及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离在晋城、运城、长治和离石四地区间有显著差异,第一基跗节长、前翅长、前翅宽、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长、第四背板绒毛带宽度1、第四背板绒毛带宽度2、小盾片Sc区色度以及上唇色度在四地区间差异极显著。Q型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是山西四地区东方蜜蜂聚为三类,各地区间东方蜜蜂交叉聚类,晋城东方蜜蜂聚在同一类里,而长治、运城和离石东方蜜蜂却分散聚在三类里。山西东方蜜蜂与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北京东方蜜蜂一同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山西东方蜜蜂与纬度相近的河南及山东几个地区东方蜜蜂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北京房山以及河北兴隆遗传距离较远。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数据,并为开发和保护我国濒危的东方蜜蜂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用初等方法证明了G(~=)A5当且仅当πe(G)={1,p,q,r},其中G是有限群,p,q,r是互不相同的素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