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在家兔脑干中的分布和衰老变化。结果表明,家兔脑干内分布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动眼神经核、红核、脑桥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以及脑干的网状结构等;在中央灰质周围、上丘(前丘)浅灰质层、臂旁核、中央上核、舌下神经核、下橄榄核、楔束核等核团也发现一些阳性神经元。对动眼神经核、红核、脑桥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延髓的外侧网状核这5个核团内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胞体平均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在5个年龄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与成年兔相比,仔兔、青年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胞体平均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均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但老年兔(36月龄)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最长突起长度都显著减少(P0.05),胞体平均截面积在动眼神经核、脑桥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外侧网状核减小,而在红核则增大(P0.05)。结果提示,脑干内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可能通过其生成的NO参与内脏活动、感觉和运动的传导以及睡眠和觉醒等脑的高级整合功能的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nNOS阳性神经元的衰老变化会影响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影响它们在脑干中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D-半乳糖联合铝诱导的小鼠阿尔茨海默症(AD)脑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L-NNA和盐酸多奈哌齐对其变化的影响,探讨NO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作用机制及2种药物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2月龄健康昆明小鼠160只,体质量(20±2)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及L-NNA治疗组,利用D-半乳糖联合三氯化铝建立小鼠AD模型,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脑海马在造模后每周NOS活性及NO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海马内NOS活性开始呈缓慢升高,从第4周开始呈显著升高,保持较高含量至12w造模结束;两治疗组脑海马NOS活性在各时间点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并且L-NNA在4~8周时降低脑海马NOS活性的程度好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P0.05);NO含量的变化随着NOS活性的变化而变化;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海马神经型NOS(nNOS)阳性神经元,发现模型组脑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降低,细胞着色变淡,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变小,经过治疗后神经元密度增加,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显著改善(P0.05)。结果提示NO参与了AD形成过程,高浓度的NO能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损害脑组织;L-NNA通过抑制NOS的活性,降低了脑海马NO的含量,对阿尔茨海默症中海马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得家兔颞叶癫痫模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研究L-NNA和拉莫三嗪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NO在颞叶癫痫中的发作机制及这两种药物对脑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2.0~2.5kg健康哈白兔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拉莫三嗪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应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海马及颞叶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结果显示:发现模型组脑海马及颞叶内NOS的活性从6h开始迅速升高,1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7d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其他各组(P0.05)。L-NNA治疗组和拉莫三嗪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LNNA在6h~1d时对NOS的降低程度显著好于拉莫三嗪组(P0.05)。NO的变化规律与NOS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成正相关;利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海马内神经性NOS(nNOS)阳性神经元,发现模型组海马内CA3区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胞质着色加深,胞体的截面积和突起变小;拉莫三嗪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的神经元密度有所降低,胞体的截面积和突起长度显著变大(P0.05)。结果显示:NO参与了颞叶癫痫发作的始动过程,高浓度的NO对神经元有损伤作用;L-NNA和新型治疗药拉莫三嗪能明显抑制癫痫发作后NO的浓度,对脑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对癫痫发作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家兔脑纹状体出血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L-NNA和血塞通对其变化的影响,探讨NO在脑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2种药物对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选取4月龄健康哈白兔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脑纹状体出血血塞通治疗组及脑纹状体出血L-NNA治疗组,手术建立家兔脑出血模型,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脑纹状体出血后不同时间出血侧纹状体NOS活性及NO含量.结果表明,模型组脑纹状体内NOS活性6h开始升高,3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9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2治疗组纹状体NOS活性在各时间点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并且L-NNA在6h~1d时降低脑纹状体NOS活性的程度好于血塞通治疗组(P<0.05);NO含量的变化与NOS活性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成正相关;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方法检测各组脑纹状体神经型NOS(nNOS)阳性神经元,发现模型组纹状体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增加,细胞着色加深,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变小,经过治疗后神经元密度降低,胞体截面积和最长突起长度显著改善(P<0.05).结果提示:NO参与了脑出血损伤过程,高浓度的NO能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损害脑组织;血塞通和L-NNA通过抑制NOS的活性,降低了脑纹状体NO的含量,对脑出血家兔的脑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讨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及Slit、Robo、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可导致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GFAP表达增加(P0.05),但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核膜、线粒体、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异常,Slit、Robo表达增加(P0.05),GAP-43表达降低(P0.05)。(2)在去卵巢补充雌激素组,可见海马CA1区组织结构正常,Slit、Robo表达较去卵巢组显著降低(P0.05),GAP-43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lit、Robo、GAP-43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雌激素缺乏可引起海马组织结构损伤,17β-雌二醇可通过抑制Slit、Robo表达,促进GAP-43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兔脑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nNOS阳性神经元呈深棕色,着色主要在胞质内,细胞核处较为浅淡;神经元胞体形态多种多样,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等,神经元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nNOS阳性神经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有些区域的阳性纤维交错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②家兔的各个脑区均有n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出现,其中在大脑皮质、小脑、丘脑下部、中脑和脑桥广泛分布,延髓分布极少。③nNOS阳性神经元,在仔兔时就已基本发育到成年兔水平,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至衰老,到2岁龄(老年兔)时就出现了显著的衰老变化,即密度减小,表达强度减弱,第一级突起数减少,最长突起长度变短等。结果提示:nNOS阳性神经元及其催化产生的NO在家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神经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年龄段家兔大、小脑皮质n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的Ⅱ~Ⅳ层,小脑皮质的颗粒层;nNOS阳性神经元呈深棕色,细胞质明显,细胞核着色较淡,胞体形态多样,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等,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阳性神经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有些区域的阳性纤维交错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在大、小脑皮质,阳性神经元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分布变得稀疏,而胞体直径却逐渐增大。由此得出:家兔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内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神经元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胞体直径逐渐增大;nNOS阳性神经元及其催化产生的NO在家兔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年龄段家兔大、小脑皮质n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的Ⅱ~Ⅳ层,小脑皮质的颗粒层;nNOS阳性神经元呈深棕色,细胞质明显,细胞核着色较淡,胞体形态多样,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等,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阳性神经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有些区域的阳性纤维交错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在大、小脑皮质,阳性神经元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分布变得稀疏,而胞体直径却逐渐增大。由此得出:家兔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内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神经元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胞体直径逐渐增大;nNOS阳性神经元及其催化产生的NO在家兔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受到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波动的影响,动情周期会影响雌性动物的行为和情绪。然而,关于引起这些行为改变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染色法确定小鼠动情周期的各个阶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动情期和动情间期血清雌二醇(E2)和皮质酮(CORT)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区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动情间期雌鼠相比,动情期雌鼠血清E2浓度升高(P0.05),但CORT水平没有变化;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G)GR-IR神经元表达增加(P0.05),下丘脑室旁核(PVN)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的TH-IR神经元表达增加(P0.05)。结果说明,雌性小鼠在动情期和动情间期GR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活动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动情周期引起行为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应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微量注射6-OHDA于兔右侧纹状体内。术后每周观察以阿扑吗啡(Apomorphin,APO)诱导的旋转行为,并于术后6周处死兔,以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部分兔在术后即出现行动迟缓、躬身、易激怒等异常行为。术后6周时,20只兔中有16只在阿扑吗啡诱导后30min内的平均旋转圈数大于7r/min,达到成功模型标准。模型成功率达到80%。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未损侧黑质内有胞浆浓染、突起明显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神经元数量较多,轴突长度较长,且3者差异不显著(P〉0.05);而模型组损毁侧黑质内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与上述3者相比,数目明显减少(P〈0.05),残存的细胞染色较浅,胞体轮廓和突起均不清晰,轴突长度明显变短(P〈0.05)。结果提示,将6-OHDA注射于兔单侧纹状体是一种制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的有效方法,此法操作简便,动物死亡率低,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限位栏饲养造成的制动应激对妊娠母猪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头8~9月龄配种成功的巴马小型母猪,随机分成两组,应激组(n=3)限位栏饲养,对照组(n=3)自由环境饲养,其余饲养管理一致。于妊娠第18天处死孕猪,取其海马和血液,使用ELISA、放射免疫法检测相关激素水平,制作海马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和镀银染色后观察神经元丢失率、树突复杂度以及树突棘数量等,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应激组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齿状回(DG)和CA3区出现神经元丢失现象,CA3区锥形细胞树突复杂度下降,神经元成熟树突棘和未成熟树突棘数量均显著降低,DG的成熟树突棘数量显著降低,且海马内的BDNF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70.6%(P≤0.01)。因此,制动应激减弱了孕猪大脑海马中CA3区和DG的神经元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Perineuronal nets (PNs) of condensed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have been shown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individual neurons and the chemoarchitecture of some brain reg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PNs in the hippocampus were visualized with a cationic iron colloid method for sulphated proteoglycan content and a plant lectin from Vicia villosa agglutinin (VVA) for N-acetylgalactosamine containing glycoconjugates. The ECM molecules were organized in reticular coats (PNs) around non-pyramidal cells in the Ammons horn (Corneu Ammons, CA) and subicular region, in addition to pyramidal neurons located in CA2 and CA3 regions. CA2 stratum pyramidale exhibited the most intense staining of its PNs and a diffuse intervening neutrophil labelling, while CA3 region showed a graded fashion of staining intensity. The subiculum displayed intensely stained perineuronal coats. Notably, the hippocampal perineuronal nets revealed overlapped stai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both staining methods. However, cell coats of the subicular neurons showed various degrees of labell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both mark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Ns in the hippocampu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fast spiking inhibitory GABAergic neurons and their target pyramidal cells, and this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excitatory elements under control and therefore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processes within the hippocampus.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肌醇添加水平对2~4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毛皮质量、免疫器官指数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2月龄生长獭兔8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Ⅲ组、Ⅳ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50、75 mg/kg肌醇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饲粮肌醇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肌醇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毛皮面积、毛皮重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被毛密度、被毛长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被毛长度以Ⅲ组最长,显著长于Ⅰ组(P0.05),但与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被毛密度以Ⅳ组最大,极显著大于Ⅰ组和Ⅲ组(P0.01),显著大于Ⅱ组(P0.05)。3)饲粮肌醇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胸腺指数随着肌醇添加水平的提高呈升高趋势(P0.05)。4)饲粮肌醇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利用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其中,干物质利用率以Ⅳ组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的总能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的总能利用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和Ⅳ组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综合以上测定指标,在生长獭兔饲粮中适宜的肌醇添加水平为75 mg/kg。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锌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米氧化锌对肉仔鸡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80mg/kg氧化锌,处理2、3、4组分别添加40、80、200mg/kg钠米氧化锌。分别于14和28日龄每个处理组随机取6只鸡测血清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28日龄血清锌含量都表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处理4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理3和处理4显著提高28日龄血清谷草转氨酶(P<0.05)活性,处理2也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趋势;在14日龄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表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处理2达到显著水平(P<0.05),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也表现出提高的趋势。但在28日龄处理3却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含量(P<0.05),处理2和处理4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处理3和处理4显著提高了14日龄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处理2也表现出提高趋势,但28日龄各处理却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其中处理2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40mg/kg钠米氧化锌对肉仔鸡血清锌、GLU、AKP、AST和ALT活性未产生影响;添加200mg/kg钠米氧化锌可以提高肉仔鸡血清锌含量;添加80和200mg/kg钠米氧化锌影响肉仔鸡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对蛋鸡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80只2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研究日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率以及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1%、0.2%、0.3%和0.4%的葡萄糖氧化酶,试验组日粮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5.25%(P<0.05)、28.40%(P<0.01)、23.32%(P<0.01)和26.10%(P<0.01);钙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3.37%(P>0.05)、4.71%(P>0.05)、8.01%(P<0.01)和7.30%(P<0.05);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7.74%(P>0.05)、16.30%(P>0.05)、24.58%(P<0.01)和27.32%(P<0.01).蛋鸡日粮中添加0.2%~0.4%葡萄糖氧化酶可显著提高盲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由此可知,葡萄糖氧化酶可调控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维护鸡的肠道健康,促进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选择胎次、预产期、体重相近的妊娠母猪24头,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设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粗蛋白质(CP)水平为14.5%,试验组Ⅰ和Ⅱ为低CP补充氨基酸日粮,其CP水平分别为12.5%和10.5%。各处理氨基酸水平相同。试验期为从配种后20 d左右确定受孕后开始,直到产仔结束。试验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母猪采食低CP日粮,对其繁殖性能如总产仔数、活仔数、初生重及背膘厚无显著影响(P>0.05)。②对照组血清尿素氮的含量与试验组Ⅰ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高于试验组Ⅱ(P<0.05)。试验组Ⅰ的血清尿素氮的含量与试验组Ⅱ差异显著(P<0.05)。血糖含量随CP水平的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对照组血糖含量与试验组Ⅰ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试验组Ⅱ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Ⅰ和Ⅱ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③饲料CP的表观消化率随着CP的降低有上升的趋势,试验组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试验组Ⅱ显著高于试验组Ⅰ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妊娠母猪采食低CP补充氨基酸日粮,对其繁殖性能及背膘厚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能量对蛋鸡卵巢促卵泡素受体mRNA表达及产蛋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日粮能量水平对蛋鸡性成熟过程中卵巢促卵泡素受体(FSHR)mRNA表达及产蛋率的影响,试验选取360只体莺相近的8周龄海兰褐壳蛋鸡,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重复18只鸡.在蛋鸡采食其他营养成分相同的情况下,配制不同梯度的能量饲料,采用相对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蛋鸡性成熟过程中卵巢FSHR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高能组卵巢FSHR mRNA的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对照组、低能组随周龄的增加鸡卵巢FSHR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14周龄,低能Ⅱ组卵巢FSHR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18周龄,对照组鸡卵巢FSH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能Ⅱ组(P<0.05),除对照组外的其他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2周龄,对照组与高能Ⅱ组和低能Ⅰ组间没有差异(P>0.05),却显著高于高能Ⅰ组和低能Ⅱ组(P<0.05).鸡22周龄卵巢FSHR mRNA表达量与22、28周龄产蛋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35周龄产蛋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46周龄产蛋率无显著相关(P>0.05).结果提示,适当的能量水平可以提高FSHR mRNA的表达,进而提高产蛋率.  相似文献   

18.
供试肉猪78头,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空白)、试验1组(新霉素115mg/kg、喹乙醇100mg/kg、阿散酸100mg/kg)、试验2组(JX调理剂0.2%),试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试验1、2期末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34kg、1.07kg(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阶段:试验1组期末重,比对照组高2.65kg(P>0.05),试验2组期未重比对照组高3.23kg(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料肉比均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最低,比对照组降低0.2,饲料转化效率提高8.97%;试验2组比对照组每头猪多盈利48.8元,比试验1组多盈利10.28元;粪便中氮、磷含量试验2组明显下降,药物残留试验2组、对照组没有检出,试验1组猪肝阳性3个加、肉中阳性1个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噻环乙胺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变化,探讨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的机理。Wista大鼠128只,随机抽取8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随机均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用于测定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每个试验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结果显示腹腔内注射噻环乙胺25mg·kg-1后,麻醉组大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dynA和OFQ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脑干内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L-Enk的含量无显著变化;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上述各脑区内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内5种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噻环乙胺对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增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和脑干内M-Enk、β-EP和dynA的含量,同时降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内OFQ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