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桐间作光和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项研究应用常规方法探讨了农桐间作光分布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是农桐间作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在一定的范围内,间作地光照强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5×40米农桐间作地,距树行15米处,光照条件和作物产量均与对照区农田接近;相对光强0.6和0.9分别是间作区小麦、玉米增减产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农桐间作是平原绿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71年以来,德州地区农桐间作不断发展,到“六五”期末已达105万亩。关于农桐间作的效益,特别是对小麦增产效益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笔者为了摸清泡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桐棉配置结构,于1982年进行了桐棉间作光照条件的测定分析,现将测定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泡桐进入农田,与一年生农作物共生,是50年代河南豫东平原劳动人民在长期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所找到的一种适合生态环境和经济要求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目前在华北平原地区已推广到9个省(市),约30万公顷。本文在笔者已进行的对农桐间作的生态效益、产量效应和经济效果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黄泛平原旱作风沙区农桐间作进行了技术经济效果的动态分析和评价,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农桐间作形式,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改革种植制度提供依据,为平原农区发展农桐间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组合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经验,为其他混农林业项目的评价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桐间作和枣粮、栗粮间作一样,是合理利用土地、增产致富的一个好办法,省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探讨我省农桐间作问题,本期刊登二篇有关农桐间作及泡桐生长调查的文章,供大家研究参考。如能提出不同意见展开讨论,将对我省林业科研和生产的迅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计酬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整方成块的耕地被分割成细小条块到千家万户,给传统的规范化农桐间作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为摸索一套新的农桐间作方法与造林技术,使农桐间作在适宜地区走出“瓶颈”,跨越低谷,重新得到发展,从1988年开始,我们遵从“在不显著增加林业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运用技术手段达到显著增加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原则,先后在武安市的清化、永合、五湖等地开展了山间盆  相似文献   

6.
一、农桐间作概况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可改造自然,并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目前我国农桐间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以农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的农田,栽植少量泡桐.株距5—6米,行距30—50米,每亩约2—4株.轮伐期较早,一般8—10年就可砍伐利用.其经营目的是为农村提供中径材,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二)以桐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沿河两岸的沙荒地及人少地多的地区营造泡桐人工丰产林.一般株行距以5×5米、每亩26株为宜.泡桐栽植后5年,即可间伐檩材,伐后保持每亩13株,仍可间作农作物.其经营目的是建立商品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7.
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改造自然,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大量事实证明:农作物和泡桐生长在一起,不仅不会影响粮食产量,而且能够发挥农桐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作用,达到粮桐双丰收的目的。据观测,实行农桐间作,可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光照,有利于小麦灌浆,对御防小麦干热风效果显著。农作物平均增产6.39%。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经  相似文献   

8.
农桐间作是我国华北、中原平原地区人民在长期与风、沙、旱灾作斗争的一大创举。近年来发展较快。我省实行农桐间作最早的是鄄城等县,后来,范围不断扩大,在林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之后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泡桐低干树接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泡桐是四旁绿化和农桐间作的优良树种。几年来,石家庄地区共发展桐粮间作170万亩,510万株,其中树高3.5米以下的约80万亩,240万株。这些低干幼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很难长起主干,不仅影响材质和出材量,也影响对农作物的光照。去年由于低温,我省南部地区有大量泡桐上部枝干被冻死而干枯。如何使低干变高干,是当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在赵县、正定、栾城等地进行人工接干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人民怀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大搞了农桐间作。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群彻底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进一步落实了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了群众性植树造林,使农桐间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为止,全县已农桐间作62万亩,占适宜面积的76%。搞农桐间作已成了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所有大队都搞了农桐间作,有75  相似文献   

12.
简讯     
联合国林业项目专家到鹿邑考察 3月27日至2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林业项目专家乔治·吉普逊先生由经贸部、林业部有关人员陪同到鹿邑县考察。吉普逊先生考察后说:这里的农桐间作和泡桐林网栽植标准高、管理很好,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喊发展农用林业,但都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你们真正做到了,我要向其它国家推广你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效应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桐间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国内曾作过较为广泛的研究报道,确认农桐间作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增产的幅度为0.8—38.8%。这样宽的增产幅度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除了客观条件诸如桐行走向、栽植密度、树龄、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及气象条件等的影响外,在主观评价方面,测算方法的不同和对照点选择上的差异,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调查结果带来偏差和误差、影响农桐间作小麦产量效应的正确评价。 目前江苏农桐间作一般是按50×6米规格种植。若在间作地内人为地确定对照点是不科学的;若在间作地外选择一块不受泡桐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由于木材紧缺,价格上涨,受其价值规律的影响,部分群众在自留地或责任田内的农桐间作林中盲目加株加行,形成一些地方农桐间作过密。二三年内林木郁闭,营养面积小,光照不足,造成了“上不  相似文献   

15.
我省森林资源虽然居于全国第五位,是国家主要产林省份之一,但是,可采伐的森林资源已频临枯竭。因此,尽快、尽早开发利用我省“三北”地区的杨树资源,不仅可以缓解由于森工企业可采资源减少,木材产量下降所出现的困境,而且还可以解决“三北”地区林业建设中的经济困难,以期更好更快地发展我省的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对农桐间作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桐间作初植密度以5×20m 为宜,间作后6—7年,泡桐已经成材,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应及时进行隔行间伐,使  相似文献   

17.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价值高,是我国著名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近十年来,我省泡桐推广工作进展较快,一些地区在推行农桐间作和开展“四旁”植树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对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木材产量,扩大外贸出口和增加社员收入,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然而随着泡桐栽植面积的扩大,近几  相似文献   

18.
<正> 黑龙港地区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对于在平原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把农业和林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边缘效应”;或建立“混农林业”,实现农林间作,群众有“怕”字,领导有顾虑。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林农间作内在的利害关系,探讨适宜的间作模式,为我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速生丰产林,提供确实可行的,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效益的办法,为领导决策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是很有意义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4年郑官越任了新郑县的“林业官”,就这几年时间,新郑县的农桐林网由30万亩发展到65万亩,农桐间作由10万亩发展到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提高到28.26%。1987—1988两年仅大枣一项年收入就是2250万元。但是他的愿望不仅仅是这些,他说  相似文献   

20.
泡桐为江苏徐淮地区农桐间作的主要造林树种,惟该树种具有假二叉分枝的习性,大苗造林又有缓苗期,不能连续接干,这就给培育高干良村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泡桐容器苗造林对泡桐接干、干形和材积的影响,为泡桐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地处黄泛平原的沛县鸳楼乡任董庄村.该村土地系废黄河故道支流大沙河的冲积物.土壤为黄潮土,沙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0.67%,全磷含量0.06%,保水保肥力差,pH值8.2~8.5.本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雨量较少,年降雨量约800~900毫米,且70%集中在7、8、9三个月.农作物常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危害,农田用水要靠地下水灌溉,水质较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根据农业区划,该区为农桐间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