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分析与避洪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及农业避洪减灾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沿淮地区平均梅汛期、最长梅汛期和农业洪涝危害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夏季农业洪涝易发的原因(夏季梅汛期多暴雨、沿准地区地势低洼、作物正处生育关键时期、生态失衡人水争地),并且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的避洪种植模式(如荞麦大麦种植模式、青玉米-大麦种植模式、大白菜-大麦种植模式、大蒜苗-荞麦种植模式、萝卜-洋葱种植模式、大棚秋季西红柿-大棚春季西红柿种植模式、大棚芹菜-地膜马铃薯等种植模式),以确保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无汛期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灾期分析拓展思路,也可为农业避洪减灾和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探索安徽沿淮低洼地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经济效益,在阐明安徽沿淮农业减灾与农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产品资源优势(包括粮油、畜禽、水产、棉麻、果蔬、林木、农业生物等),探讨了农产品加工模式(包括粮油、肉类蛋品、果蔬、服装、木制品和工艺品等)。研究结果可为安徽沿淮低洼地区农民或农业企业防洪减灾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几种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进行研究,直接测算各模式的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价经营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枣树和香椿与农作物进行混作的种植模式,比单纯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可提高55.4%~63.8%。对于杨树等生长较快的树种,只能在造林后3a以内在林下间种农作物,由于树冠对于阳光的遮挡影响,可以选择林牧结合的经营模式,利用林内杂草放养鹅等禽类,既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又可以降低林木抚育管理的成本,促进树木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5.
南昌县湖区避洪农业生产中几种高效模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湖地区农业生产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采用传统生产种植模式成本高、效益低。经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多种适宜湖区农业避洪抗灾高效生产模式,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湖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SWTO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优势(生产规模和产量优势;光、热、水、土资源有利于小麦生长;产业基础较好)、劣势(自然灾害频繁、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机会(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科技投入增加)和威胁(小麦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的危害越来越大;病虫害加重;种麦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并提出实施惠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提高小麦产业经济效益;发挥沿淮农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沿淮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沿淮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区 ,属半湿润季风气候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笔者揭示了沿淮地区无汛期蔬菜大棚光能资源和热量资源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途径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以促进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沿淮洼地治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沿淮低洼地区治理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着重从治水思路、合理规划、兴修水利、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管理等方面,探索治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以皖北和沿淮部分县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城的城乡互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阜阳、宿州、亳州和界首市城乡互动水平较高,其次是蒙城、利辛、五河、临泉、大和、阜南县,涡阳、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固镇、太和、颍上、凤阳、寿县、霍邱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较低.最后提出了城镇带动乡村——“点—轴”模式和乡村反哺城镇——人口流动推拉模式2种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以更好地推动皖北和沿淮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沿淮地区粮食作物生产因素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影响沿淮地区粮食作物生产的7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总动力是影响的最主要因素;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播种指数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总结了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并分析了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沿淮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经过近20年的综合治理,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缺少系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岭区农业灌溉设施不完善、缺乏高端农业品种和完整的产业链、岭区空心村现象严重、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分水岭地区政府需要根据农业特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完善以下措施:构建乡镇发展规划体系;建设农业灌溉系统;打造农业高端品种和完整产业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