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1989年在神农架及三峡地区进行大豆品种资源考察,搜集栽培大豆地方品种516份。本区栽培大豆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垂直分布上限达海拔1950m。这批资源具有蛋白质含量较高、进化程度不一致、早熟性较好、植株性状变幅大、适应性强等特点。发现了一些具有高蛋白、极大粒、早熟矮秆、多荚、多分枝、丰产等特性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2.
我省是黄淮流域夏大豆主产区之一。生态条件适宜,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的大豆籽粒金黄、饱满,品种类型丰富。70年代以来,育种工作者在对地方品种、野生大豆等品种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引种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先后选育推广了40余个大豆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3.
抗大豆白粉病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南方7省抗白粉病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以期获得抗性大豆资源,为杂交育种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优异亲本,并探讨了栽培大豆的抗病资源分布和白粉病的防治。供试材料分别来自海南、广东、湖南、广西、福建、四川、江西7个省(区)。在白粉病高发期进行田间调查,同时采用喷雾接种法进行人工辅助接种,待充分发病后,分3次进行植株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285份栽培大豆资源中有161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反应,占鉴定资源总数的56.5%;33份资源为中间反应类型,占11.6%;91份资源表现为感病反应,占31.9%。对栽培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广西的栽培大豆资源抗性最丰富,占78.6%;其次为广东和四川,抗性比例分别为75.0%和64.5%。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大豆气候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大豆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东北地区167个气象台站1959—1978年二十年≥10℃积温、生长季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夏至可照时数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将东北地区大豆分为7个品种熟期组,相应的7个热量带,3种水分类型和3种日照长度。根抛温、光、水组合特点和大豆气候生态类型,将东北地区划分为16个大豆气候生态区。对各区的大豆气候生态条件,有利的气候资源,主要的气象灾害,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措施,技术利用和改善途径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高蛋白大豆资源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山 《大豆科技》1993,(4):8-11
大豆是一种世界性的、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其种植面积和范围逐年扩大,产量持续上升,在育种、栽培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有许多成就。但是,由于大豆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阻碍了诸多研究的深入。我省的大豆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蛋白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高蛋白资源集中地之一,本项研究在国家“七五”大豆资源协作攻关的基础上进行,试图通过全省大豆资源蛋白含量分析结果,探讨形成高蛋白大豆资源的成因及生态分布规律,为大豆品质改良,杂交育种及直接利用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大豆资源1450份,源于全省145个县市,其中,春  相似文献   

6.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的分类检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已经编目的栽培大豆品种22637份,为了充分利用和研究我国的这些品种资源,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十分必要。本文将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的栽培大豆品种按春来源地所属栽培区,生育日数等性状,将其分为8种类型,480群。  相似文献   

7.
朱国富  夏英萍 《大豆科技》2006,(2):33-33,42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大豆生产与世界大豆生产的差距;阐述了安徽省发展高蛋白大豆在品种资源、生态条件、科研水平及生产规模、交通运输、加工转化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浅析淮北地区大豆生态条件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淮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栽培大豆历史悠久 ,是我省大豆主产区。由于夏大豆生育期较短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因此 ,要提高大豆单产 ,必须从研究大豆生态条件及生育特点出发 ,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实现大豆高产稳产。1 大豆的自然生态条件1 1 农业气候特点淮北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南端 ,气候温和 ,无霜期长 ,大豆生长季节温度高 ,雨量充沛 ,日照时数多 ,水热同季。1 2 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我区年平均降水量为 775~ 895毫米 ,大豆生育季节的 6~ 9月份降水量为 60 0毫米左右 ,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以上 ,年度间及同一年度的月份间…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它具有特殊的抗逆性,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也是开展大豆育种的种质资源。1979—1981年我所对北部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及分布进行了考察。考察地点有黑龙江省的黑河、嫩江、德都、北安、孙吴、逊克、爱辉、呼玛、塔河和漠河等10个市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豆气候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是世界上著名的生产大豆的国家,北自黑龙江省呼玛县,南至西沙群岛,东起乌苏里江和台湾,西迄新疆喀什和西藏察隅,均有大豆栽培。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对大豆的分布、生育、产量有重大影响,并形成不同地区适宜的种植制度,栽培措施和品种类型,为了充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品种和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合理作物布局,实现大豆增产稳收,特进行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安徽淮北平原是我国夏大豆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有关方面就淮北夏大豆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开发研究。为有助于对淮北平原夏大豆生育期间的气候生态条件进一步了解,本文探讨了夏大豆生育期间农业气候资源的地域差异及其特征,并提出了淮北平原夏大豆的气侯区划,为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高产优质配套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栽培大豆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每年约在2000—2300万亩,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国家重要的大豆商品粮基地。 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了一定的生态类型。生态类型的分布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这就可以进行不同的品种区划。品种区划可以明确服务范围和当地生态类型,有利于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有利于组织外贸出口和提高产量。因此,品种区划对指导生产和科研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微 《大豆科技》2010,(2):52-53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把栽培技术放到一定的生态条件中组装,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域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按生态区域科学合理推广应用不同技术模式,进一步挖掘先进技术的增产潜力,为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科技进步奠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2):116-122
大豆窄行密栽培是一项引自美国的大豆增产新技术,经消化、吸收、改造,已形成大垅窄行密植、小垅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三种栽培模式,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已累计推广67万hm^2,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豆窄行密植由于缩小了行距,扩大了株距使植株分布更均匀合理,增加了绿色面积,改善了受光条件,特别是改善了中、下层受光条件,是该项技术增产的生理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抗倒伏半矮秆的品种,深松深施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技术和适于窄行密植的播种机械。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皂甙种质资源,采用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检测了黑龙江省15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55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皂甙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皂甙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1156.97~3977.84 μg·g-1.栽培大豆的皂甙含量高于野生大豆,筛选出高皂甙含量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17.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8.
刘兴媛 《大豆科学》1992,11(2):134-138
对4,410份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种子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进行了电泳分析,栽培大豆100%材料是Ti~a型,野生大豆89.3%材料是Ti~a型,有6.6%材料是Ti~b型,还有49份材料为Ti~a和Ti~b双带混合型;Ti~a型分布广泛,Ti~b型多分布在106~108°E的我国东部省分,Ti类型具有遗传变异;野生大豆单粒间的Ti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大豆产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豆栽培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为国内外大豆科学工作者所重视。加强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和拓宽利用工作,对促进我国大豆生产和科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南方大豆遗传资源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概况。  相似文献   

20.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厚度、韧皮纤维壁厚度、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本研究较系统地比较了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茎秆解剖结构特点,可为大豆抗性遗传改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