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分段育珠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进行了马氏珠母贝分段育珠试验.在河口内湾进行插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和后期育珠管养,在池塘进行术后休养和前期育珠管理,以避开台风和河口内湾的淡水期.试验结果表明:手术后休养期珠母贝的成活率平均为87.4%,留核率达78.2%;育珠期珠母贝的成活率平均为73.6%,收获时成珠率为29.5%,插核万贝收珠1.96 kg.与传统育珠模式相比,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及珍珠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珠母贝插核育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母贝插核育珠,选择壳高7~9cm的母贝作为插核贝和以外套膜颜色相同的插核贝、小片见组合进行括核育珠的效果较好。珠母贝括核手术后休养期的存活率为77.5%~97.3%,留核率为42.5%~77.4%。壳高7~9cm的插核见成珠率为25.0%,已接近马氏珠母贝生产上的插核育珠水平。  相似文献   

3.
李晓红  詹毅  虞立  金伟锋 《淡水渔业》2022,52(2):98-104
在淡水有核珍珠培育中,植核手术后的育珠蚌高死亡率和高吐核率一直影响着珍珠的品质和珍珠养殖户的收益.研究包药珠核药物的最佳浓度,提高珍珠的品质.实验设对照组1组,植入普通珠核,正交试验组16组,分别植入不同浓度的混合药液制作的包药珠核;比较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差异;采用熵权法确定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黑珠母贝的核位解剖及其插核育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珠母贝的核位是在它收足肌两侧的生殖腺中。根据性腺周年发育程度不同,核位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伸张期”、“扩大期”、“膨胀期”、“收缩期”和“透明期”。在这几个时期插核,以“扩大期”效果较好,母贝手术后平均死亡率为38%,脱核率为58.5%。黑珠母贝育成的珍珠多数为圆形,银灰色。  相似文献   

5.
卞伟 《内陆水产》2001,26(11):19-20
1手术季节选择及育珠蚌年龄要求一般选择在上半年的3~6月,下半年的10月至12月。插蚌水温要求在10~30℃,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高于35℃。最佳插蚌时间是每年的4~5月,10~11月;最佳插蚌水温是18~26℃。现在对插蚌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1周龄内的蚌。当年繁殖培育的蚌,插后养殖效果最好,即当年9~12月(1-龄蚌)、第2年上半年3~6月(1龄蚌)插的蚌,养殖效果还可以;第2年7月以后的蚌(1+龄蚌),一般不主张插,就是插了,养殖的效果也较差。插蚌的个体要求在7~10厘米范围。2插蚌前的准…  相似文献   

6.
我场历年收获的有核珍珠中,一、二等高级品一般只占7%左右,大部分均为三、四等品。珍珠级差不仅价值相差很大,而且高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多年来,我们着重在手术作业中试验用各种保养液来处理细胞小片,以求提高珍珠产品的质量。其中“细胞色素C”保养液对提高插核育珠的品质显示了可喜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术前处理方式和不同规格珠核对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游离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术前处理方式分别为抑制母贝性腺发育和促进性腺发育排精产卵,珠核规格分别为5.0 mm、6.0 mm、7.0 mm和8.0 mm,手术贝休养期为1个月,育珠期为18个月。结果显示:术前处理和珠核规格对育珠贝成活率、留核率和成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促进性腺发育排精产卵处理的育珠贝休养期、育珠期成活率、留核率和成珠率最高(62.0%、54.0%、21.0%和48.0%),未经术前处理的对照组最低(50.0%、38.0%、11.0%和32.0%),珠核直径5.0 mm组休养期、育珠期手术贝成活率、留核率和成珠率最高(64.0%、54.0%、22.0%和45.0%),8.0mm最低(42.0%、33.0%、8.0%和22.0%)。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手术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企鹅珍珠贝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成珠率,企鹅珍珠贝游离珍珠培育的合适的珠核规格为5.0~6.0 mm。  相似文献   

8.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二)——淡水有核珍珠插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4):19-20
在人们尚未揭示珍珠形成的奥秘前.流行珍珠是“露滴成珠”、“日月的精华”和“鲛人的眼泪”等的说法。后来有人切开珍珠发现核心部分是砂粒等异物.如是便有“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13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发现贝类的外套膜分泌珍珠.并由此而培育了举世闻名的佛像珍珠。1806年.日本“珍珠之父”御木本幸吉氏.把外套膜成珠的机制和“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相结合,在贝类软组织上先插植1颗异物(珍珠核),再往核上移植1块细胞小片,终于从15万只试验贝中.收获了1颗游离的有核珍珠.从而奠定了今日人工插核育珠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在珍珠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淡水无核珍珠因其规格小,圆整度差,在竞争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成圓率高,规格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又因产量低,成本高而且与海水有核珠争核源等因素,使它的批量生产受到限制。本着充分利用现有的育珠生产资源,就地提高淡水无核珍珠的圆珠率,自1980年起,我们在县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无核珍珠促圆技术的研究,获平均单位蚌产珠30—40粒,珠重4—8克,其中粒径5mm以上占40.0%,2.6—5mm占28.5%,圓珠率达68.2%,比一般方式接种生产的无核珍珠,成圆率高二倍多,产量和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为材料,对淡水有核珍珠的团核措施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分别采用麻醉剂注射、倒膜、捆固双壳、针刺腹足、粘合剂粘合伤口等固核措施,通过对伤口愈合后育珠蚌的固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麻醉剂注射与倒膜两种措施后,育珠蚌固核率明显提高,其它几种方法固核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贝龄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速长系F2为材料,分析了贝龄对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影响。实验设2.0龄贝植核组(A)、2.0龄贝对照组(B),1.5龄贝植核组(C)和1.5龄贝对照组(D),按照常规技术进行插核手术与海区养殖,育珠期为450 d。在插核后第15、30、60、180、270和450天,比较各组的平均体质量和成活率差异;在插核后270 d和450 d,比较A和C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优质珠率和珍珠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插核后第15、30、60、180和270和450天,4个组的平均体质量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和D组的成活率显著大于A和B组(P<0.05),C和D组的体质量日增长率显著大于A和B组(P<0.05)。在插核后第270天,A和C组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和珍珠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和C组间优质珠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插核后第450天,C组留核率、珍珠厚度、优质珠率和珍珠产量均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认为,利用低龄贝进行插核育珠明显提高植核贝的留核率、成活率和珍珠层厚度,从而能够提高珍珠质量。本研究旨在为合理设计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企鹅珍珠贝游离有核珍珠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1年,借鉴马氏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植核方法,根据企鹅珍珠贝生理机能特性以及植核部位的组织构造特点,摸索出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栓口、植核施术、术后休养和育珠期管养等系统性的植核育珠技术。5年间,共植核企鹅珍珠贝245710个,植核贝经过60 d的休养,成活率为91.3%~96.0%,平均休养期成活率为94.0%;植核贝再经过16~22个月的育珠期后,成活率为90.3%~96.3%,平均育珠期成活率为94.3%;共收获游离有核珍珠69 158颗,成珠率为27.5%~33.8%,平均成珠率为30.7%,其中共收获商品珠54 825颗,商品珠率为68.5%~83.8%,平均商品珠率为79.3%。  相似文献   

13.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3):18-18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具有育珠周期短、珍珠颗粒厘码大、形态多样,并能控形生产等特点。我国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研究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已经取得了正圆有核珍珠、异形有核珍珠、几何形有核珍珠、大型奇特形有核珍珠、拟态控形有核珍珠、彩色有核珍珠和夜明珠等诸多科研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开始应用于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针对内脏团珍珠囊包被不完全和珍珠形成慢、生长周期长的问题,采用组织块贴片培养包裹珠核后插入内脏团培养珍珠,取得了比较好的育珠效果,插核培育出来的珍珠光泽较好,且颗粒超过8mm以上,两批次成珠率达65.0%和76.3%。  相似文献   

15.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7):15-16
1.1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 圆球形有核珍珠的育珠周期根据插植珍珠核大小而定。5-6mm珠核,养殖1年即可采珠;7-8mm珠核,养殖1.5-2.0年采收,珍珠皮层厚可达0.8mm以上;9~10mm珠核一般要养殖2~3年。珍珠皮层可达1.0—1.5mm。珠核越大.珍珠皮层要求越厚,养殖周期越长。总体来说.珍珠皮层厚的有核珍珠,质量佳,价格高。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插植珠核的7362只手术蚌植核后一个月内成活率99.2%。经23个月养殖后,随机抽取50只。结果留核率达94%,成珠率为86%,其中中高档珠占37.2%。有核珍珠直径在9.4~11.6 mm之间,其中10 mm以上占88.4%。11.6%的珍珠表面有小于3 mm的凸起,未发现带扁而长尾巴的珍珠。试验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内能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核珍珠。此外还发现,脱核或核片分离的细胞小片仍可在内脏团内形成珍珠。  相似文献   

17.
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劳赞  邓陈茂  梁盛 《水产科学》2003,22(4):27-29
实验结果表明:经术前处理后的插核贝休养期存活率为95 2%,育珠期存活率达85 5%,每贝只插1个核,休养期留核率为0 86,育珠期留核率达0 71。珍珠的质量明显提高,优质珍珠的生成率高达34 6%,比对照组高出27 5%。  相似文献   

18.
珠母贝人工培育黑珍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贝龄和不同珠核规格的实验条件,探讨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育珠效果的影响因素.术前处理方法包括温差促排和阴干促排,贝龄设为1.5龄、2.0龄、2.5龄和3.0龄,珠核直径设为5.5 mm、6.0mm、6.5 mm和7.0mm.经1个月的休养和21个月的育珠,结果显示,休养与育珠期间,温差促排、阴干促排和未处理组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温差促排组和未处理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4个贝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5龄组具有最高的成活率,2龄组具有最高的留核率和收珠率,3龄组具有最低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4个珠核规格组间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6.0 mm组和 7.0 mm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和收珠率.研究结果说明,术前处理具有明显提高珠母贝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最适贝龄应是1.5~2龄: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珠核适宜规格为6.0 mm.本研究旨在为优质珍珠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连波 《水产科技》1990,(5):41-41
目前,采珠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珍珠母贝。珍珠养殖者必须收集野生贝在养殖将进行插核育珠,但在操作过程中的任何阶段,珍珠母贝都可能死亡。尽管在孵化贝苗方面,已取得小规模的成功,而人们还是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20.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6):22-23
引起插核育珠严重死亡的病害主要有:病毒性蚌瘟病、水体污染、水体理化性状恶化和中毒性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